变废为宝,这个地方的美丽有妙招儿 垃圾不再一包扔 分类变身有机肥

济宁晚报 2019-07-19 09:54 大字

本报记者 万德龙通讯员 张长青 李宁

“垃圾也有归宿,源头不分类会增加终端处理的难度。”面对近期热议的垃圾分类问题,邹城市香城镇北齐村村民却心中有数。这里每家门前摆放着一蓝一绿两个垃圾桶,盖子上分别印有“烂”和“不烂”字样。

据了解,邹城市于2016年9月启动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建设工作,初步建立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置的垃圾处理系统。2017年6月,邹城市被住建部列为全国首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及资源化利用示范县。

村民家门口的分类垃圾桶

分类投放,改善居住环境还能领奖品

“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在我们村已开展两年多,现在每家每户都已养成习惯。像剩菜剩饭要投放到写着‘烂\’垃圾桶里面,塑料袋之类的就投放到写着‘不烂\’垃圾桶里面。”日前,北齐村村民齐知爱向记者讲述了村里的垃圾分类经验。2017年,香城镇被列为邹城市农村垃圾分类试点镇,作为全国文明村的北齐村,率先建设了邹城第一座垃圾分类资源化处理利用站,走出一条农村垃圾分类的绿色道路。而在北齐村带动下,如今香城镇已实现100个村垃圾分类全覆盖。

盛夏时节,记者行走在北齐村,惊叹于这个小山村美丽的环境,而每家农户门口一绿一蓝两个垃圾桶,显得格外醒目。村民孔玲燕告诉记者,以前她家里的垃圾全部倒进街道上的绿色大桶。剩饭、剩菜、瓜果什么的,每到夏天常有恶臭。如今,家里的垃圾分开装,每天早上7时,村里4名垃圾分拣员将各家各户的垃圾袋回收到管理站,再开袋分拣。

值得注意的是,分拣员会按照编号,对每户人家分类情况按照优、良、合格、不合格进行评定,并打下积分。村民每个月凭借积分可去村里的垃圾分类管理站兑换洗衣粉、洗洁精等生活用品。“这项措施很惠民,也能激发村民打扫卫生的积极性。”孔玲燕说。百姓获得实惠,换来的自然是垃圾分类工作的顺利开展。

生态环保,分类后的垃圾都去了哪儿

分类后的垃圾将如何处理,会不会再合到一起?带着这种疑问,在北齐村西南三公里处,记者找到了答案。在北齐村垃圾分类资源化处理利用站,只见两名保洁员将分拣好的可堆肥垃圾,装运到处理设备中进行发酵处理。在二次堆肥室,香城镇村镇办主任徐世宏向记者详细介绍了资源化处理流程:“经过二次堆肥后,原来的生活垃圾就变成了有机肥,可用于养花养草等。”

据介绍,垃圾分类处理的整个过程分为分拣、处理、利用三个阶段。在分拣阶段由专业保洁员对农户收集的垃圾进行分类,将可堆肥的垃圾运送到分类处理站,不可堆肥的垃圾运送到旁边的垃圾中转站。随后,可堆肥垃圾运送至利用站后将进行资源化处理,采取微生物发酵模式,经过进料、发酵、出料、二次堆肥4道程序后,可产生有机肥料。而发酵原理为高温耗氧发酵,温度需控制在50℃至55℃,发酵周期为3天,然后出料形成有机肥。“形成的有机肥主要有两方面用途,一是作为奖品奖励给农户,二是作为花草种植肥料进行销售。”徐世宏告诉记者,由此一来,一方面可以变废为宝提高农户进行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能创造一定的效益,真正让农村垃圾分类实现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有机统一。

“目前,邹城已在13个镇规划建设了30座生活垃圾分类资源化处理站,日处理农村可堆肥垃圾约15吨,年均消减农村生活垃圾量约5000吨,转化成有机肥约1000吨;垃圾分类设施实现了镇域全覆盖,行政村覆盖率达到80%。”邹城市农村环卫监督管理办公室主任侯祥虎说。

镇村联动,建立环卫一体化长效机制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是农村环卫一体化的升级版,今年年初,山东省开启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在荣成市、淄博博山区、邹城市、郓城县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而邹城之所以在列,正是因为过去两年以来积累的成功经验。

邹城市香城镇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方式,与专业公司合作,组建专业保洁队伍和垃圾分拣员队伍,出台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实现垃圾分类处理全覆盖。“镇里对农村垃圾分类这项工作高度重视,在人力物力上做了很大投入,先后投资400万元建设了垃圾分类资源化处理利用站4座,每座处理站覆盖约10个村庄。投资200万元配备了垃圾分类运输车40辆、大型分类垃圾桶5000个、小型分类垃圾桶2.2万个,组建了254人的专业保洁员队伍。”香城镇党委书记崔俊锋说。

同时,香城镇制定了农村垃圾分类工作考核办法,分别对村级和明德物业公司进行严格督导考核。其中,对物业公司参照每月济宁市城乡环卫一体化考核成绩进行兑现奖惩,对村级垃圾分类考核成绩每月进行排名,成绩好的直接奖补现金,成绩差的全镇通报批评。

为选择最优模式,加快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设施配备建设,邹城市在前期试点摸索的基础上,发现因太阳能堆肥模式受气候因素影响较大,择优选择了具有出肥快、肥力好等特点的微生物发酵模式。同时,配套购置分类垃圾桶12000余套,建设村居垃圾收集点400余处,生活垃圾分类保洁员230余名,从基层夯实了垃圾分类的普及强度。此外,邹城在镇村两级政府集中开展宣传引导活动,利用电视、网络、宣传栏、墙体喷绘等多种载体,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逐步成为农民群众的自觉行为和一种生活习惯。

新闻推荐

群众分类意识待加强基础设施短板亟需补齐,山东省将通过立法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本报讯7月15日,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召开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通气会,就山东省城乡环卫一体工作情况、城乡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

邹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邹城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