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月亭: 难忘月下姥爷教我练字
□本报记者王浩奇赵德鑫
本报通讯员付吉庆
中秋节快要到了,55岁的济宁市任城区第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的物理教研员张月亭望着将圆的月亮,又忆起了在姥姥家的那段时光。张月亭出生在邹城市太平镇大里彦村的姥姥家,在那里度过了近20年时光,“那个时候,姥爷的毛笔字在全公社都有名。每年中秋节前后,伙伴们都等着我出去玩,而姥爷却拉着我临帖、打算盘……”
“七级工、八级工,不如农村一沟葱。”上世纪六十年代,城市企业职工返乡支农,父亲常年在外地干水利工程,母亲一人便返乡到了姥姥家。张月亭出生在姥姥家,童年、少年时光都是在姥姥家度过的。
“那时候,母亲带着我和哥哥,日子过得很苦,姥姥对我们非常疼爱,村里人也都很好,没有人把我们当外来户。”张月亭回忆,小时候过中秋节,最期盼的就是和小伙伴们出去玩,滚铁环、抽陀螺都是比较常规的玩法,他印象最深的就是把不用的自行车链子截断、定型,然后将火柴头上的火药放进去做成的“火柴枪”,一打就响,别在腰里非常神气。
每年中秋节,张月亭都会和要好的伙伴轮流着去各家聚会,轮到他的时候,姥姥、姥爷非常支持。傍晚,月亮升到头顶的时候,姥姥就会煮一些毛豆、玉米、鸡蛋给他们吃,能吃上肉和水果那是很稀罕的事。上小学五年级那年,轮到去一家抗美援朝的军属家做客,这家大人从南方带来了橘子,端上来给他们吃。张月亭那时从没见过橘子,咬了一瓣,味美极了,“我当时在心里感叹:没想到天下还有这么好吃的水果。”
姥姥、姥爷虽然支持张月亭和小伙伴们玩耍,但有一个前提条件:除了学校布置的作业外,还得完成姥爷布置的临帖和打算盘。姥爷的大手握着他的小手,一笔一画,月光洒满了宣纸……在张月亭记忆中,姥爷曾经做过私塾先生,字写得苍劲有力,是十里八村有名的文化人。
在姥爷的影响下,张月亭不仅字写得好,学习成绩也一直是村里同龄小伙伴中最好的一个。初中毕业时,村里共有6人考上高中,其中就有他。1982年大学毕业后,张月亭也做了一名教师。有一年,他从济宁的书店里买了一本名为《四字大字典》的书法书送给姥爷,当时年过七旬的姥爷看了字典就连连对他说:“我的字还能进步……”可惜,姥爷次年在泗河参与堵大水时,不幸坠河去世。说到这里,张月亭几度哽咽。
姥爷虽然走了,但他对学问精益求精和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一直影响着张月亭。他从县里考到市里,36年的教育工作生涯中,不乏各级“教学能手”称号。如今,张月亭上有老母,下有女儿、外孙女,已是四世同堂。每年中秋节,他会习惯性地召集一大家子吃个团圆饭。
去年中秋,他和家人又回到大里彦村,村子早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站在老院子里,望着初上的明月,姥姥、姥爷的音容笑貌和当年生活的点点滴滴一一浮现在眼前。当初一块儿玩耍的小伙伴又见了面,他们不住地感叹:“村子变样了,人变老了,但人情味一点都没变。”
新闻推荐
□张晓东王浩奇近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示2018年国家森林城市拟批准名单,济宁市和邹城市、曲阜市将被授予国家森...
邹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邹城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