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明史看非遗,借助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旅游 邹鲁之旅游出富美乡村

济宁晚报 2018-06-26 09:50 大字

本报记者 张昭晖 通讯员 张学炬李志强

逛大集,瞧一瞧按周易八卦规划的民居;学明史,看一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竹马戏。每逢节假日和周末,邹城市中心店镇尚寨村的文化集市里常常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近年来,该村依托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发展系列特色文化旅游产业,让游客一边感受传统文化,一边收获满满的旅游休闲体验感,由文化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改善了村民的生活。

特色民居,明鲁王陵传承带动乡村经济

尚寨村坐落于九龙山南麓山脚下,与国家4A级景区明鲁王陵比邻而居。六百余年前,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鲁王朱檀去世后被葬于此,鲁王一系便在就蕃之地世代传袭,直至明清之交最后一任鲁王朱以海去世,鲁王世系正式断绝。纵观历史,鲁王系在明朝所有蕃王中延续时间最长,见证了中国最后一个汉人王朝近三百年兴衰浮沉。其中,末代鲁王朱以海在家国危亡之际监国举兵抗清的经历,在南明历史上被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心怀家国的“西湖三杰”之一张煌言,都与这位末代鲁王有着一言难尽的纠葛与交集。

数百年光阴逝去,迈步今时的明鲁王陵,更多感受到的是一种肃穆与幽静。穿过郁郁葱葱的松柏拾阶而上,再下到地宫和陵寝中观赏文物、学习明史,每到周末,陵区里总有不少市民休闲散步,来这片远离喧嚣之地打发闲暇时光。为了留住游客,尚寨村按照周易八卦的理念,规划设计了特色民居,如今已有不少家住济宁、邹城市区的市民在此购房,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乡村经济发展。

尚寨竹马,首批市级非遗项目发源于此

从热衷炼丹、荒淫无度的初代鲁王朱檀,到礼贤下士、立志复国的末代鲁王朱以海,关于鲁王一脉的史实、佚事贯穿整个明朝近三百年光阴,如今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然而,因明鲁王而兴起的一项文化活动却传承至今,它便是以尚寨村命名的济宁市首批、山东省第三批非遗项目尚寨竹马。

据村里的老人介绍,尚寨竹马起源于皇家仪仗出行,鲁王陵村民看守陵士兵每天操演排兵布阵,便因繁就简地效仿其发明了竹马,以日常供健身娱乐。尚寨竹马表演有严格的套路,类似于古代行军打仗的阵法,竹马采用竹子为架扎成马形,在外面罩上绸布。表演者分为两队,每队各有12名骑手,表演时骑手左手举马头,右手执马鞭,在本方统帅的指挥下,随鼓点不停策马扬鞭变化着阵形,时而出现的短兵相接场面,让人仿如身临战场,在收获视觉感官之余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尚寨村,竹马表演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从十几岁少年到七八十岁老人,很多人都能摆开架势走几套阵列。逢年过节,尚寨村里更是热闹非凡,今年正月初三(公历2月18日),位于九龙山下的文化街广场上,一场非遗演出吸引了大量观众慕名而至,从临近的十里八乡,到邹城周边县市区,拥挤的人群将广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村子周边的小巷停满了私家车辆。刚过去的端午节,尚寨村虽不似春节期间那般热闹,却也有千余名游客来此赏观游玩,这当中最大的“奔头”就是看上一场气势恢宏的竹马演出。同时,尚寨竹马也开始走进校园,在尚寨村附近的老营小学,学校借助周围这一丰厚的文化资源,邀请民间艺人免费授课,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丰富孩子们的文化生活。

民俗旅游,充实了村民的钱袋腰包

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打起省级非遗项目招牌,尚寨村确立了发展特色文化旅游的思路。在此基础上,该村两委组织村委成员前往陕西袁家村考察,带领村民成立农民合作社,相继组织了“尚寨过大年”、“尚寨杏花美食节”、“周末欢乐购 尚寨赶大集”、“行走齐鲁——学生研学实践”等活动,将很多村民看来是虚无缥缈的历史文化变成了实打实的经济效益,充实了村民的钱袋、腰包。

“从传统文化到民俗文化,都很有意义。尤其是从学习到体验的一条龙模式,很是吸引人。”市民刘女士说。据该村支部书记张连友介绍,今后,尚寨村将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注重传播传统家风家训,宣传励志教育;发展商业街特色作坊,建设面坊合作社、粉皮粉条合作社。让游人在游玩的同时,既学习到传统文化,还能收获到吃喝玩乐获得感,了解不一样的邹鲁民俗。

新闻推荐

转作风 促提升 邹城太平镇作风建设工作侧记

本报通讯员曹阳刘云近期,邹城太平镇以开展“全面转作风、全力促提升”活动为契机,以加快转型调整、奋力争先进位为切入点和...

邹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邹城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