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把“美丽”融入田野乡村——市美丽乡村建设观摩会侧记

济宁晚报 2016-08-06 07:00 大字

■本报记者张彦彦见习记者唐修岳

盛夏的济宁乡间,绿树成荫,碧野如画。田间作物长势喜人,路边屋舍错落有致,沿途村庄干净整洁,漫步其间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徐徐展开在面前。8月2日至3日,全市美丽乡村建设现场观摩会召开,与会人员走进27个美丽乡村示范片区,感受着济宁市美丽乡村建设的新变化、新气象。“绿水青山”是美丽乡村的重要标志,在观摩过程中,每一处乡村都紧紧把握这一标志在“生态”上大做文章,观摩团所到之处,有的是潺潺溪水绕村流,有的是杨柳依依垂水面,有的是水鸟溪水齐歌唱,无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村庄特质。“为了保持乡村良好的生态环境,我们不断思考作为平原乡村的定位,在保持乡村原貌上进行改建,根据农村的自然环境,建造一系列生态景观。”大安镇党委书记王建告诉记者,兖州区地处平原,缺山少水,缺乏建设美丽乡村自然禀赋的特色,即便如此,兖州区依然在重重困难之中,踏出了一条适合平原地区打造美丽乡村的新路子,留住了乡间村落原有的自然特色,也留下了记忆中那一抹挥之不去的乡愁。

当观摩团来到兖州区大安镇前官村,水波荡漾的生态景观湖鱼儿欢腾,水车缓缓地撩起湖水吱嘎作响,建设完备的民俗馆、村史馆底蕴深远,引得与会人员或拍照留念,或默默观赏,或三两闲谈,抒怀感慨起儿时美好的记忆。“在俺心中我们村最美,村里的环境变化这么大,就像生活在风景区!”正在湖边纳凉午休的蒋怀棒老人望着波光粼粼的生态湖感慨地说。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注重生态建设,也要注重文化融合,只有挖掘文化特色、寻求文化融合点、彰显文化元素,丰富和提升“美丽乡村”内涵,才能让“美丽乡村”更具魅力。“我们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突出‘乡愁\’特色,传承‘红色\’记忆,注重挖掘乡土文化内涵。”聆听着田黄镇党委书记冯强的介绍,观摩团一行走进了位于邹城市田黄镇的林丰村,村里石头、磨盘、老树、老屋等乡村文化特色元素,以及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打造起的红色记忆工程一一呈现,博得了观摩团与会人员的交口称赞。随着游览的不断深入,田黄镇独特的“山水田园、红色古韵”的乡村文化特色深深地烙在了与会人员的心中。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永远绕不过去的是村民的钱袋子。所谓“产业兴、村民富”,位于泗水县圣水峪镇北部的南仲都村,近年来积极探索生态产业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的发展思路,将南仲都村打造成了集观光、体验、休闲、娱乐、购物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特色村。漫步在古树林立、溪水潺潺、民风淳朴的南仲都村,与会人员不仅会感受到“圣山圣水圣人醉,楸树花开思忆回”的古韵意境,更能看到的是万亩大桃采摘园、元宝枫与文冠果采摘园、珍珠油杏采摘园、薰衣草基地、软籽石榴采摘园文化生态旅游观光区等一系列“鼓了钱袋子”的美丽经济产业集群。“为使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在产业经营上我们采用托管的方式交付旅游公司,实现村集体与企业利益共享。”据圣水峪镇党委书记孟昭峰介绍,在村集体收入增加的基础上,南仲都村带动农户参与经营,群众制作的手工制品等旅游产品由旅游公司收购,进行统一出售,推动了大批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真正做到了用经营的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在这次现场观摩中,观摩团一路看、一路听、一路评、一路议,无不深刻感受到全市美丽乡村建设给农民农村带来的新变化,也让与会人员真切体会到了各县市区在示范片区建设中做出的不懈努力。连天来,观摩团冒着酷暑,早起晚归,进村入户,看到了片区的新变化,看到了村庄新风貌,看到了农户的新风尚,越看亮点越多,越看信心越足。如今,济宁的美丽乡村建设正踏着坚实的步伐把“美丽”融入田野乡村,把“美丽”融进了每一个人的心里。

新闻推荐

倡树真善美 传递正能量

“四德”工程启动以来,邹城市兖矿第一小学迅速在全校范围内掀起了教育宣传的热潮。学校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在课间时分播放古今中外一些经典的“美...

邹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邹城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