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把扫帚扫到底”

济宁晚报 2016-05-31 07:04 大字

——济宁市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综述
点击查看原图■本报记者张彦彦

回翻过往的年历,几年之前,对于世世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来说,“城乡环卫一体化”还是一句听都没听说过的话。然而,令全市500万农民没想到的是,就是这么短短几年,自己的生活环境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城乡发展不平衡,统筹发展压力山大,多少年来,这不仅是济宁一市存在的突出问题。敢于突破是为勇者。近年来,济宁市把城乡环卫一体化作为改善人居环境的民心工程、统筹城乡发展的抓手和载体,按照统筹布局、梯次推进原则,确立了“综合整治打基础、市场运作建长效、注重生态抓提升”的工作思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新模式,成为全省第一个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的地市。5月13日,全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现场会在济宁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前来观摩学习,所到之处,村村干干净净,处处鸟语花香,无不为济宁农村所呈现的美丽和谐景象所赞叹。城乡环卫一体化改革,成为济宁城乡统筹发展史上一个历史性的突破,掀开了济宁农村环境面貌的崭新一页。

收集转运处理规范化“垃圾旅行”有章可循

石鼓墩村是邹城市香城镇的一个普通村庄,位于镇政府北部五公里。村庄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因村庄位于琵琶山下,因其后有琵琶、前有丝弦之意,曾经叫过丝弦庄,后因村西有一大石,其形似鼓,一敲即响,清朝乾隆年间,更名为石鼓墩村。

今年83岁的王继海如今像祖辈的老人们一样生活在石鼓墩村。由于贫穷闭塞,这里的人很少走出去,外面的人也很少知道这里,村里唯一的一条出村泥巴路大雨后好多天没法走人。“以前去别处赶集,不说自己是石鼓墩的,就说是旁边那个大庄上的,说了也没人知道。”就是这样一个几百年一成不变的小山村,在王继海八十多岁的时候彻底变了模样。

从山上一直修到山脚的水泥路平平坦坦,房前屋后绿树成荫,统一配置的垃圾桶摆放井然有序,前来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悬挂于树上的大红灯笼随风摇曳,默无声息地点缀着古朴雅致的石头小院。“美丽乡村要美在长久性。”香城镇镇村规划建设办公室主任徐世宏一语中的。多年从事农村工作的他,从全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之初,就倾注了全部的精力和感情。“每家每户门口都放置了一个小的垃圾桶,村民会很自觉地将生活垃圾放进桶内,待垃圾满后村内保洁员将垃圾倒进村内的大垃圾桶,由镇里垃圾车统一运送到垃圾中转站进行压缩,再由县里配置的垃圾车运送到垃圾处理厂进行焚烧发电,确保了垃圾日产日清。”

邹城市是济宁市最早探索农村垃圾处理的,一套完整的垃圾清运机制让辖区内每个村庄都保持着干净整洁的面容,喜迎着来此观光的各地游客。如今,像邹城一样,济宁市在华丽完成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到美丽乡村的成功递进基础之上,一套全覆盖的城乡环卫一体化机制悄然落成,全市所有县市区都已实现垃圾日产日清。按照“每500人1名保洁员”的标准,配齐保洁队伍,每个县市区都建设了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145个镇街共设立垃圾转运站169处,配套垃圾转运车870台,设置垃圾桶34.1万个,配备保洁员1.73万人、人力车1.5万辆,清理积存垃圾138万吨,城乡环卫一体化覆盖率达到100%。

“要我改”变“我要改”“厕所革命”风潮涌动

3月8日,在兖州区新驿镇后闫楼村,村民闫振云家正在进行厕所改造。他高兴地说:“由旱厕改成水冲式的厕所,干净卫生,也没臭味了。”

改的不仅是厕所,还有思想意识。“北方农村几千年使用的都是旱厕,原来沤肥,一年半载清理一次拉到地里当底肥用,一到夏天臭烘烘,苍蝇蚊子乱飞。”新驿镇副镇长姜磊说,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改厕也是对传统生活习惯的一次“革命”。

从去年7月份开始,兖州区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在全市率先开展改厨改厕试点建设。目前,全区已有4万多户完成水冲式改造,38个村整村完成改造,走出了一条具有兖州特色的“厕所革命”。

何村是新驿镇最早进行改厕工程的示范村。村党支部书记何广友说,去年6月,镇里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提出要把“推进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放在首位”,刚开始群众认识不到改厕的好处,改厕的积极性并不高。有的村民提出质疑,“我们又不是城里,祖祖辈辈这样都过来了,为什么还再花钱改?”

何广友介绍,为了鼓励村民支持改厕,村里召开了村民代表大会宣传厕改政策,组织出去参观学习,又出台了奖励政策,镇、村补贴70%,让户户人人认识到厕改的好处。通过示范先行、典型带动的方式,选择农村党员干部等先行先试,因势利导让群众“现场说法”,亲身感触改厕后的好处,从“要我改”变“我要改”,群众支持和参与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无独有偶。济宁市美丽乡村工作坚持一年一个主题,2016年在全市范围内启动的农村改厕工作已取得丰硕成果。制定了美丽乡村改厕导则,采取技术手段解决地上防蚊蝇、地下防渗漏等问题,确保3年内完成106万户无害化、生态化厕所改造任务。以资源化利用的思路破解垃圾处置困局,在源头处置上,实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分渠道处理,对易降解的有机垃圾沤肥使用,对灰渣、建筑垃圾等作铺路填坑处理;在终端处置上,由北京中科通用环保能源公司投资3.6亿元,采用BOO模式升级改造原有垃圾处理厂,集纳济宁城区周边城乡生活垃圾,利用循环流化床技术进行焚烧发电,最大限度实现垃圾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置。

每人每月一元钱环卫投入“品味舍得”

城乡环卫一体化的机制有了,如何做到长效性,资金保障成为关键。

对农村的投入不能畏畏缩缩。济宁市敢为人先,突破了“重城市轻农村”的“怪圈”,在全省率先由市财政以每人每月1元钱的标准对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进行补贴,各县市区也列出专门资金,按照核定的工作量确定政府购买服务的标准数额,分年度支付保洁费用。

在市级政策基础上,金乡县又率先琢磨出了自己的新点子。“市里每人补贴1块钱,县里再配套两块。”资金的保障让金乡县不断探索出城乡环卫一体化可借鉴性的经验路子。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做法,按照“保洁公司一杆到底,管理作业相互分离,垃圾清运全面覆盖”的标准,金乡县将保洁人员、清运设备以及环卫基础设施全部交给专业公司管理,彻底打破环卫保洁“政府包办”的传统模式,提高了农村环卫保洁的专业化、精细化水平,实现了城乡环卫保洁县域全覆盖、全程市场化运作,推动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常态长效发展。

环卫工作也可以引进现代技术。“我们的保洁车辆都是通过GPS定位的,车辆每天的行驶轨迹、当前的工作状态我们通过数字化平台一目了然。”金乡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寻法来告诉记者,该县城乡环卫工作均已实现24小时全程监控、即时调度,提升了环卫精细化管理水平。

环卫一体化,是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民生工程,来不得半点虚假、形式主义。目前济宁市已在全市范围内集中开展了以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保洁队伍建设、存量垃圾治理、路域环境整治等为主要内容的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全面构建起农村生活垃圾“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运行机制,健全完善了城乡环卫一体化监管体系,制定了市、县、乡三个层面的监管办法,建立起城乡环卫一体化长效管理机制。

作为“看得见、摸得着、感受深”又“合民情、得民心、顺民意”的惠民工程,美丽乡村建设让济宁市所有的村庄变净了、变美了,这其中城乡环卫一体化居功至伟。服务群众造福群众只有起点、没有终点。随着济宁市全面构筑全方位布局、无缝隙对接、一体化管理的农村垃圾治理新格局的不断推进,一个浓墨重彩的美丽乡村建设济宁画卷必将绚丽地展现在人们眼前。记者感言从2012年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来,无论是时政活动还是记者走基层,四年来,记者一路跟随采访,见证了济宁市农村环境的巨大变化。从道路硬化到环境净化,从绿化攻坚到农厕改造,从环卫一体化到留住乡愁记忆,每个阶段都是农村的一层蜕变,其中也倾注着全市上下巨大的心血和资金投入。采访中,听见老百姓说的最多的话就是“没想到”,没想到村子变化这么大,没想到自己也可以生活的很体面,没想到政府“动真格”的了……太多的“没想到”是他们曾经不敢奢望的梦想,而这些梦,今天已照进现实。一个乡村被整治,可能是作秀,一个乡镇被整治,会认为是政绩,但全市的乡村被整治,就是一种功德。几千年来农村“脏乱差”的标签,在今天被完美剔除了,该为这一划时代的惠民工程点个赞。■记者刘项清摄

新闻推荐

你养的是狼还是哈士奇?

◆晨报记者 杨晓妹 济南报道年3月14日起,山东枣庄境内发生多起疑似狼的野生动物侵害事件,闹得人心惶惶。而3月23日,滕州南沙河镇又抓获一只成年“...

邹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邹城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