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绿色 看邹城如何“调色调”

大众日报 2016-05-05 12:17 大字

□张誉耀胡恩姣宋法斌

绿色,当今世界的潮流,经济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维系生态健康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从绿掘金”,是经济社会转型、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根本途径。

盛春四月,百般红紫斗芳菲。邹城市老龙湾百亩梨园里,梨花盛开洁白似雪;巍巍峄山脚下,桃花吐蕊压满枝头……邹城人民的“朋友圈”被生态邹东的秀美景色刷屏。曾因煤炭而闻名遐迩的邹城,正处处呈现出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的繁华景象,而这一切的美丽嬗变都得益于邹城绿色发展理念的不懈坚持。

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一直以来邹城把绿色发展作为实现转型的必由之路,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循环经济、绿色制造业,加速实施绿色生态屏障、湿地生态修复、环境安全保障等治理工程,着力构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态发展结构,实现发展方式“由环境换增长”向“以环境促增长”转变,绿色增长竞争力逐步增强,转型发展优势凸显。

绿色产业刷新经济发展底色

驱车进入邹城郭里镇,一片荒山上铺满了褐色的玻璃模板,在阳光的照射下,远远看去像一面面“镜子”;旁边的山头上,矗立的“风车”正在缓缓转动,蓝天白云映衬下,定格成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卷。新能源产业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光伏发电与风力发电设备正悄然改变着邹城传统能源结构。以华润新能源投资的风电项目为例,该项目总投资9亿元,安装单机容量1.5MW的风力发电机组55台,年发电可达1.47亿千瓦时,相当于1万余吨标准煤的发电量,可减少13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而在十几公里外的唐村镇也正掀起一场“绿色革命”。这个全国最大坑口发电厂邹县电厂所在地,正随着循环产业的发展而快速崛起。利用华电国际邹县发电厂年产390万吨粉煤灰、60万吨脱硫石膏、320万吨热力及丰富电力资源,鲁南新型建材生产基地大力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新型隔热保温材料和纤维材料等建材产品,着力打造具备生产规模、产品附加值高、具有本地特色、主导产品突出的新材料生产基地,循环经济链条不断完备,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有效提升。基地与山东电力设备生产基地、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和邹西铁路货运中心成为支撑唐村循环经济产业园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绿色发展离不开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该市一方面结合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重点实施了72项技改项目,对重点企业、关键部位进行技术创新,推动企业脱胎换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减小经济对资源环境的依赖程度,拉动了低碳循环发展;另一方面,聚焦新兴战略产业发展,大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循环经济,相继建成新能源汽车产业园、鲁南化工科技园、临港物流园、鲁南电商园等绿色产业发展项目,有力刷新了经济发展“底色”,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打下牢固坚实的基础。

此外,该市还大力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十二五”期间,累计投入47.9亿元,实施治污减排和环境提升工程116个,深度实施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循环利用,污水日处理能力达44万吨,再生水利用率达49.8%,以邹县电厂和兖矿集团为代表的煤电企业全部实现废水“零排放”,再生水回用率达68%,“碧水蓝天”发展形成新常态。

生态战略打造绿色增长竞争力

“曾经荒山不见树,如今放眼绿满坡,瓜果飘香收获多……”在中国优势特色经济林产业发展研讨会考察现场,邹城市田黄镇栖驾峪核桃基地里,栖驾峪村党支部书记马传胜背起村里老人编的顺口溜。4000余亩的退耕还林还果区,吸纳了附近村庄劳动力400余人就业,年产生经济效益2000万元以上,帮助群众过上了好日子。

近年来,邹城市坚持生态优先战略,立足山区资源优势,深挖林业发展潜力,统筹走活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一盘棋,开创了一条生态环境优良、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快速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现代林业发展之路。据统计,邹城全市现有林地面积75万亩、林木蓄积量13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36.5%,林业产业年产值达到23亿元。

“邹西粮食高产创建、食用菌智能化栽培,邹南无公害土豆、黄姜种植,邹东优质花生和地瓜基地,粮食、食用菌、蔬菜等产业均被列入山东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谈及邹城的生态农业发展,邹城市农业局局长张玉彬颇为自豪。为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农民收入,邹城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集群化、智能化、规模化发展水平,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将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物质装备、生产要素等导入农业领域,先后培育农业龙头企业103家,其中济宁市级以上80家,8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农业生产总值达106.23亿元,实现了从“大农业”到“强农业”的转变。

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为农村发展带来了更广阔前景。邹东大束镇潘庄水库再现“水中大熊猫”桃花水母,邹西采煤塌陷地现已成为渔业养殖、休闲垂钓、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生态湿地公园,良好生态不断刷新着外界对“煤城”的颜值印象。凭借着自然和生态资源优势,邹城进一步延长生态链条,着力推动现代林业、乡村旅游、美丽乡村融合发展,全力打造“邹东深呼吸、山乡慢生活”生态休闲游,相继建成凤凰山、五宝庵山等17个A级景区和8处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构筑起了以“春赏花、夏采摘、秋收获、冬体验”的四季旅游格局,一批集民俗观赏、农事体验、农产品销售、农家乐餐饮等功能为一体的特色旅游村、乡村驿站快速崛起,为农村群众带来了新的商机,全市生态旅游人数和产值连续三年始终保持在30%以上的增长率,2015年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48.6亿元,绿色增长竞争力逐步显现。

差异考核奏出绿色发展交响曲

绿色发展不仅要体现在理念上,更要落实到行动中,邹城以考核为“指挥棒”,全面激活绿色发展活力。

“在曾经GDP占据主导元素的考核体制下,每年我们都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招商引资、发展经济上,但由于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跟不上,一些工业大项目、好项目很难请来,山区镇几乎都陷入了年年招商难见商的怪圈。”地处邹东山区的香城镇党委书记孙颖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深。

为倡导绿色发展,鼓励各镇街因地制宜、错位发展,2012年,邹城市按照各镇街区位优势、产业特色和功能定位,对全市16个镇街,分为园区工业镇、城建服务镇街、区域中心镇、生态农业镇四种类型进行考核,除设置社会稳定、民生改善等共性指标外,针对不同类型分别增加了产业项目建设、服务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现代农业等占据了总分值的近二分之一特色指标,位于邹东山区的城前镇、香城镇、张庄镇等9个具有良好生态禀赋的乡镇不允许新上工业项目,从而卸下了沉重的GDP包袱,集中精力发展现代农业、旅游业和服务业,既有效保护了东部山区的生态环境,更推动了镇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减少考核分值不等于不发展。一方面,邹城将邹东9个镇引进的工业企业全部安排到工业主导型的区域,招商镇和落地镇税收共享,充分调动了招商镇和落地镇建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市财政每年拿出2亿元扶持邹东山区建设,健全完善林水路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优质蔬菜、生态旅游等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累计创建省级农业标准化基地11处,济宁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21处,荣获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登记保护累计7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65个、绿色食品认证41个、有机食品认证2个,中心草莓园、绿鑫春、三山生态农业园等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陆续建成运营,以文化旅游、轻工纺织、建材家具、现代物流、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的小微产业园初具规模,“生态红利”得到进一步释放。

新闻推荐

邹城农网升级改造惠农民

□朱璐左丰岐6月2日,走进邹城市田黄镇上鲍村电网升级建设改造现场,我们感受到电力工人施工的艰辛和农网升级建设改造给百姓带来的新变化。在邹城市田黄镇上鲍村村委大门口,映入笔者眼...

邹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邹城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