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指数节节高
——邹城市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纪实
■本报通讯员张长青胡恩姣王凯一项项交通路网、社区提升民生工程全面推进,一座座设计一流、功能完善的学校、医院相继落成,一个个景色优美、风格独特的城市公园成为市民休闲好去处……悠悠万事,民生为重。
近年来,邹城市委、市政府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富民强市”的重要举措,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大投入、举力攻坚,一枝一叶演绎出和和谐幸福新邹城的“主旋律”。
抓投入,群众更舒心
“高架桥把铁路分开的城区连了起来,让生活变得更方便了,再也不怕下雨堵车了!”家住凫山街道世纪花园的卞斌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一直以来邹城东、西城区被京沪铁路分割,原有的桥梁均为下穿铁路桥,每逢汛期强降雨积水便会导致交通中断,成为群众出行难的一块“心病”。为彻底解决这一问题,邹城加大投入,启动了世界上最重的转体桥三十米桥上跨铁路立交桥工程。现如今,大桥不仅打通了主城区交通大动脉,更成为市委市政府倾力民生的标识,被群众津津乐道。
让更多改革发展的红利落实到老百姓身上,实现和谐幸福新邹城的愿景,是邹城市委市政府一以贯之的追求,也是这座城市更有情怀和温度的最生动体现。近年来,邹城市不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向民生倾斜,着力改造提升老城区、完善推进新城区、全面启动小城镇建设,相继开展了老旧小区整治、因利河综合治理、公园路改造等一批民生重点工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市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此外,全力密织社会保障网,建立以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救助为核心,以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为基础,临时救助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 每年承诺兑现为民所办十件实事,实现“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困有所帮”,把抽象的幸福指数切实落到老百姓实实在在的生活之中。
送文化,群众更开心
1月26日,在邹城市钢山剧院由省京剧院带来的《凤还巢》《四郎探母》大戏拉开了今年“孟子乡音”千场文化惠民暖冬演出季系列活动的序幕。拿着节目演出时间安排表作为老戏迷的王现代大爷心里乐开了花,“一直持续到3月份,有音乐剧、话剧、豫剧、歌舞等多种表演节目,可能过足瘾啦!”
政府买单送戏百姓看,仅仅是邹城群众众多文化生活的其中一项。近年来,该市围绕提升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深入实施“文化突围”战略,以基层服务设施建设为抓手,加强村居娱乐室、电子阅览室、多功能室、农家书屋建设,实现了镇街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大院全覆盖,先后荣膺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市等荣誉称号。持续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展演、“孟子乡音”文化惠民演出、“送戏下乡”、“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等群众性系列文化惠民活动,深入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六进”、“四德工程”、“三新四美”培训,极大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围绕乡村文明行动,以“美丽乡村”示范片区为重点,在全市村居组织“优秀传统文化进农村——最靓文化墙”创建活动,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传统美德、孟子文化、乡土文化等内容,为美丽乡村建设融入了文化内涵,倡树了向上向善向美的社会新风尚。
转作风,群众更安心
近日,邹城市政务服务中心正式启动“一窗两税”国税地税联合办税,一个大厅、一个标准、一套制度、一个系统的运作模式,为全市纳税人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截止到目前,已办理涉税业务2000余件,受理咨询400余人次。
今年,邹城紧扣转作风、惠民生主题,积极探索便民服务新举措。按照“职能前置,服务下沉”的思路,大力推行“小街道、大社区”工作机制,实施街道“人员下沉、重心下移”,把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事项全部纳入便民服务中心,实现“窗口式”办理、“一站式”服务、“阳光下”操作,强力推进一线服务,最大限度方便群众办事。为进一步提升干部责任意识和服务水平,该市还专门制定出台了《为官不为、懒政怠政责任追究办法》,实施农村干部作风建设“五项规定”、村级事务管理“六规范”,继续深化以第一书记驻村、民警联村、民生代办为主的村级“三个全覆盖”活动,以职责标准、民主评议、督查考核为主的市直部门“三个体系”活动,以书记市长公开电话和电子信箱、市级领导手机短信、行风热线电台栏目为主的社情民意“三个平台”建设,畅通群众反应问题渠道,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实现了群众满意率、满意度连续四年双提升。
新闻推荐
本报邹城讯(记者朱雪梅)为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和践行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3月12日植树节当天,团市委联合市教育局、市住建局、市水利局等有关...
邹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邹城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