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乡村旅游守护老辈人的“耕作情结”

大众日报 2015-08-17 23:11 大字

□本报记者付玉婷

城乡统筹及乡村旅游发展中都曾出现“集中上楼”等改变原住民居住方式的实践偏差,此后,采取怎样的思路改造村落民居引发广泛关注,尤其是在古村落这样富含历史文化价值的地方。在日前公布的山东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邹城市石墙镇上九山古村建筑群成功入选。搭上“旅游快车”的上九山村是如何成为乡村更新的典范的?记者进行了探访。

旧改比拆掉再建难多了

因周围山头随处有易采可用的石材,上九山村留下许多令人称奇的石头老宅。其中一部分尚有人居住,但总体而言年久失修,坍塌断裂严重。上九山村最终选定了“提升生活便利程度,同时又保持旧风貌”这样的方案,随之带来的是更大的成本投入。

“基础设施改造首先就不易。”上九山旅游开发公司副总经理黄明利介绍说,老村通常没有详规,需重新测绘,然而,地上是一番景象,地下结构往往大不同;同时还得避免施工痕迹太明显导致人为气息过重,这对工程师们的现场把握能力提出很高要求。

修缮老宅需要加工石块,可新切面光滑,同旧墙很难融合,就是做旧也达不到理想效果。为避免这种情况,施工队只得四处寻找自然风化的石头,瓦片也是从省内外多地的乡下采购的老瓦,人工、运输、收购、筛选等成本加起来,是就近采购的三倍多。而村中会老手艺的几位师傅年纪都在七十岁以上,到了后期细节改造,需要用到“锻磨”等手艺时,甚至只能从别村请来师傅。

“随着老人们年纪越来越大,任何古村落再想‘修旧如旧\’,基本都成了不可能的事。”谈及这点,黄明利十分感慨。

用产品换取利润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在多重政策鼓励与支持下,越来越多民间资本进入“绿水青山”产业,但想从中获利,不是件容易事。村落改造像模像样,推向市场后仍旧少人问津的例子也很多。

上九山村的经验是,别采用在资源和利润间简单地划等号这种“偷懒”的做法。所谓“偷懒”,指的是在改造后将村落直接圈成个景区卖票,将古村本身“商品化”。“相比一般的村落,古村在功能设施等方面投入更多,收门票这种快速回本的途径对开发者的诱惑也就更大。”黄明利表示,这会使得游客的心思都花在尽可能值回票价上,除了“逼着”游客变得更加挑剔,本身也违背了老村旅游休闲、放松的定位。

“老村因其历史建筑和民俗传统而闻名,名字就是无形资产,在这样的招牌下生产产品,用产品换取利润更符合实际。”黄明利道出上九山村是如何在资源和利润间搭建桥梁。记者看到,以上九山为品牌开发的各类农副产品目前已达到60余种,这些产品会在周围十余个县市区的服务中心里销售,购买过产品被吸引来实地游览的客人目前能占游客总数的近两成。

上九山村还因此变成农贸产品的集散地,附近村子的村民也爱将自己那里的特色产品拿到这里来售卖,这进一步带动了古村的人气。上九山村一位姓娄的老大爷告诉记者,当地自古有经商习俗,如今这番场景很容易叫他联想起小时候看到的画面。

乡村旅游离不了“土地”

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景点游已落伍了,现在休闲旅游才是主流,可是休闲游品种太少。针对游客的这种需求,8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鼓励社会资本大力开发休闲度假产品,乡村游无疑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但也有人说,现在到了农村,大多只是呼吸新鲜空气,吃吃农家饭,爬爬山,这跟一个城市的郊区公园在功能上能有多大差别?甚至距离往往还要更远些。记者听黄明利介绍说,他走过的很多村子老人都还保留着耕作习惯。他常见到这样的场景:不仅地里,房前屋后那些可利用空间,老人们都觉得扔着可惜,想方设法地耕作,可到了农忙,无论如何也吃不消,只得将在外打工的孩子们叫回来。乡村旅游要“守护乡愁”,就不能离开“土地”这一农村文明的载体,不能让“耕作”这一农村和城镇的基本功能差别被消除了。

挖红薯、掰棒子……这些在农忙时节设置的活动已成为如今上九山村最受游客欢迎的体验项目,增加旅游收入的同时,又减轻了村里老人的工作量。此外,收获的农作物挑出其中品相好的,用当地自产的柳编筐盛着作为旅游商品售卖,这又是一笔收入。

黄明利说,他们想借助上述模式探索一条能保留住乡村因时因地种植习惯的路子,“模式还需要调整,但搞乡村旅游就离不开‘土地\’的思路不会变。”

新闻推荐

济宁明年启动公共自行车二期工程

□记者赵德鑫报道10月30日,新郎王相会骑公共自行车迎娶新娘狄亚娟。□记者赵德鑫通讯员霍冲报道本报济宁讯“今天18名车友将骑着公共自行车迎接新娘,一路高歌...

邹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邹城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