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峄山镇“三区共建”打造群众幸福梦

农村大众报 2015-07-29 16:56 大字

端庄厚重的石牌坊,错落有致的新楼房,淡雅别致的民俗馆,迂回婉转的休憩长廊,如此美丽的新农村真是让人流连往返……每当谈及村里的变化,年近七旬的邹城市峄山镇留驾庄社区居民赵中奎总会竖着大拇指说声“好!”。

峄山镇因峄山而得名,近年来,该镇坚持风景区和镇一体规划、一体建设、融合发展,快速推进新型农村社区、生态农业园区、美丽乡村示范区建设,探索出了一条“三区共建、全域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每天晚饭后,峄山镇驻地的峄河嘉苑社区休闲广场上总是聚集了很多人,打篮球的帅小伙、跳广场舞的年轻妇女、廊亭下散步的老大妈、追逐嬉戏的孩童们,乐点阵阵,热闹非凡,社区居民张秀兰就是其中的一位,“吃完晚饭,和上下楼的老姐妹来这里逛逛,聊天锻炼两不误。”

峄河嘉苑社区是该镇新建的4处新型农村社区之一,共建设居民楼13栋,除安置了东庄村280户外,还吸引店南、店北等400多户周边村居民入驻。近年来,该镇按照“政府统筹、群众自愿、市场运作”的工作思路,积极对上争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稳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根据方便群众,就近自愿的原则,规划建设了峄山、峄阳、峄河、景福4处社区,不到四五年的时间,共新建楼房68栋,使全镇万余名群众搬上新楼,占到了全镇总人口的五分之一。

“群众上了楼,生活习惯、生活方式都改变了,如果不搞好配套,群众是不会答应的。”峄山镇镇长张华说。在镇财政实力并不宽裕的情况下,该镇每年都拿出60%以上的财力,用于社会民生事业发展,围绕社区配套不断加快水、电、路、燃气、排污等基础建设,先后投资3000余万元,完善了社区文化广场、小学、幼儿园、超市、卫生室等,新建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3处,极大的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同时,为解决群众的就业问题,该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社区集聚区周边建设了轻工服装、农产品加工等4处小微产业园,相继引进21家中小企业,让近3000名群众就近就业,促进了群众增收。

立足景区,抢抓机遇

建设生态农业园区

7月26日,在峄山东部的沈庄苹园里,记者见到了该村党支部书记王计得,他高兴地说:“今年俺村这600亩苹果,就能见效益,村集体至少每年能增收30多万元,这多亏了咱市里的退耕还林好政策啊”。

为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同时又绿化生态,2012年起,邹城市实施了退耕还林生态富民工程,逐步把邹东山区打造成为集林果生产、观光采摘、生态体验、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生态花园。峄山镇地处峄山风景区,加之周边群众有种植桃、苹果的传统,该镇努力抢抓机遇,按照景区总体规划,全力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三年多时间,围绕峄山景区周边,发展早熟桃、苹果、樱桃、蓝莓等经济林果3万余亩,成为了邹城市最大的早熟桃、苹果种植示范基地,连续三年获得济宁市春季林业生产第一名。

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不断加快土地集约经营,全镇土地流转达到2.5万亩,流转率达80%以上,其中发展100亩以上的承包大户30余家,500亩以上5家,1000亩以上2家,发展合作社、家庭农场32家,土地流转价格也由前几年的每亩300元增加到800—1000元。该镇丁岭村一次性将全村土地3000亩全部流转给大户经营,建设了峄岭生态观光园,昔日飞沙走石的荒山成了名符其实的花果山,村民也腾出更多时间或外出打工,或在生态园里打工。该村村民付庆平说,“我6亩地全部流转给生态园后,每年能获得流转费6000元,再加上平时在生态园打工,每天收入60元,这样一年能收入2万多元,是平时收入的两倍还多哩”。

同时,加强技术管理,积极推广苹果矮化高效栽培、微灌滴灌、配方施肥等新技术,聘请省果科所专家指导,成立专业服务队,采取“六统一”措施加强管理。上山早熟桃园被评为全省十佳生态观光果园、沈庄果园被评为全省经济林管理示范园,2处合作社被评为济宁市级示范社。用景区理念发展林业,把退耕还林与峄山旅游开发有机结合,大力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建设了上山桃园、大庄樱桃园、野店蓝莓园等精品采摘园20余处,集中打造百果园、樱花园等林业生态景点10余处,既改善了峄山旅游生态环境,又提升了林业效益。

内外兼修,三村同建

建设美丽乡村示范区

盛夏时节,沿着邹城金山大道出城南行5公里,便是邹东最大的自然村——峄山镇大庄村,这里果树遍布山野,乡间小道绿树掩映,村内一面面“孝贤”文化墙崭新而醒目,一处处古井、古树、古房苍悠别致,整洁宽敞的文化广场里老人们在健身,孩子们在嬉戏玩耍……这里是该镇今年规划实施的大庄美丽乡村示范片区。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该镇按照“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的原则,坚持“内外兼修,点线面结合,人和环境一起抓”的工作思路,成立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力全速推进1个示范片区、4个美丽乡村示范村、15个生态文明村、30个环境整洁村建设。大力实施绿化、亮化、美化、坑塘治理等9项工程,完成了104国道、临菏路、金临路等镇域8条主要道路的绿化提升工程。今年以来,累计在各村栽植各类乔灌木30余万株,完成户户通工程52公里,新建文化广场16处,治理废弃坑塘18处,打造景观节点70余处。

文化是美丽乡村的灵魂,峄山镇是全省历史文化名镇,境内有“邹鲁秀灵、岱南奇观”的峄山以及邾国古城遗址、野店遗址2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邹城市市治的前身,为使祖孙后代记住历史、留住乡愁、留下乡村记忆,该镇在各村共绘制乡土文化题材的文化墙300余副、1500余平方米,投资300万元的镇民俗文化展览馆正在建设中,坚持内外兼修,逐步从“环境美丽”向“人的美丽”转化提升。去年以来组织镇草根微剧团,到各村共巡回演出96场,送戏下乡90多场,放映公益电影1000余场(次),共开展“好媳妇、好婆婆、好妯娌”、“峄山好人”等“四德工程”先模人物评选活动120余(次),评选出各类先进个人1800余人次,获评“济宁好人之星”2人(次)。

峄山镇党委书记梁超说:“通过三区共建、全域融合的发展模式,我们要让峄山变成天蓝、地绿、水清的邹城市南花园,让广大群众的腰包鼓起来,居住条件优起来,社会风气好起来,过上更加安稳踏实富裕的生活。”

新闻推荐

民警深夜找回走失老人

农村大众报邹城讯(通讯员赵雪)“谢谢你们啊!如果不是你们帮助,还不知我妈会出什么事,何时能回来呢……”当邹城市公安局城郊派出所民警将老人送到白某家里时,白某拉着民警的手热泪盈眶地说...

邹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邹城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