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城乡统筹的“邹城高度”

大众日报 2015-07-29 14:00 大字

□张誉耀张长青

一个地方的发展战略不仅体现着执政者的眼界和睿智,也决定着一个城市发展的高度。

如今,行驶在邹城城乡之间,一条条宽阔畅通道路犹如“玉带”链接城乡,四通八达便利的交通网络延伸到百姓家门口,320公里的城乡公路,3300多公里的乡村道路,打开了城乡融汇贯通的时空通道……

走进邹西大工业板块,四镇两区一体规划、产业项目一体布局、重大基础设施一体建设,原有行政区划藩篱已被打破,区域内资源实现整合共享、产业深度融合、竞相发展的态势日趋凸显……

踏入群山连绵的邹东山区,绿树成荫的乡间大道连绵不绝,生态观光农业吸引着四方游客络绎不绝,功能齐全的小城镇、美丽如画的新农村让人难以分辨这是城里还是在乡村……

而所有这些,都源自邹城人民的创造与智慧,都源于邹城立高望远、统筹发展的战略抉择。从“三化统筹”到“城乡一体”,从“一核四区”再到“全域融合”,从“规划引领、基础先行”再到“项目带动、多点支撑”,古老的邹城三年里实现着前所未有的变革,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高点定位

科学绘就发展蓝图

2012年注定是邹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如何面对全市百万人民对更加美好生活的憧憬,带领处于战略转型关键期的邹城在新起点上新突破,成为时代赋予新一届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的历史使命。

作为典型的传统资源型城市,邹城拥有着较强的经济基础,但也面临着煤电产业独大下的经济结构单一、西部矿区和东部农业区发展严重不平衡的最大制约,加之外部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影响,转方式、调结构形势严峻而紧迫,道路任重而道远。

问题客观存在,思路决定发展出路。面对新的发展任务和要求,邹城把解放思想置于跨越发展万事之先,作为入手破题之举来理清思路,转变方式,破解难题,一场解放思想大讨论的热潮席卷邹城大地。

“城市的发展必须要有长远的战略目光,更高起点的科学规划是引领一个城市发展的灵魂和百年大计。”邹城市委书记张胜明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为此,该市抢抓全省规划建设西部经济隆起带、曲阜文化经济示范区先机,围绕如何实现科学发展、转型跨越进行了一系列积极探索,组织规划、住建等部门学习借鉴国内外发达地区先进的规划经验和做法,聘请同济、复旦等高校编制详细规划,经过上千次的推敲论证,上万张图纸的精心绘制,一个立足于打造鲁西南现代大都市的宏伟发展蓝图日渐清晰,呈现在古老的邹鲁大地。

立足长远转型发展,从规划引领、科学布局入手,围绕统筹资源配置,优化功能布局,科学配置区域工业基础、农业特色和资源禀赋,打破“城市搞主导、乡镇搞配套”的发展思维定势,完成邹城市城乡统筹发展总体规划、13个镇总体规划等重点规划和交通、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等一批专项规划,形成覆盖全域的规划体系,构建起“一核四区”区域发展总体布局。即以提升水平、配套完善为主要目标的城市建成区,以整合四镇和两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全力创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邹西大工业板块、发展总部经济区和高端服务业聚集的孟子湖新区、实施“生态邹东”战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邹东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区和以创建国家5A级景区为目标的峄山旅游度假区,全面拉开了“东跨、西联、南接、北拓”城市发展新框架。

高位提升

融合全域一体发展

决策者的领导能力不仅体现在指导城市科学发展之中,更体现在对发展形势及规律的准确判断和把握上。

在“一核四区”发展总体布局引领下,邹城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统筹”,把城乡一体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以全域规划、基础配套为前提,以产业提档升级、三产互动融合为支撑,以深化综合配套改革、创新城乡党组织建设为保障,以民生事业共建共享为根本,加速推进城乡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城镇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建设、党的建设“七个一体化”,实现产业发展、功能分区、镇域发展的有机结合,形成了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相互关联的全新发展布局。

历经三年多来的发展,邹城已全面完成了城乡基本统筹阶段任务,步入全面融合整体发展的新征程。如何引领邹城经济社会发展,考验着邹城市委市政府适应融入新常态新形势的智慧和掌控复杂局面的本领。

“新常态下需要我们更加理性、更高质量、更具特色地推进城乡一体化,逐步缩小区域之间差距,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才能让更多的成果惠及广大民众。”市委副书记、市长谢成海介绍。今年,邹城主动适应融入新常态下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按照“三化统筹、城乡一体、全域融合”的总体发展思路,认真落实城乡“七个一体化”整体布局,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全民创业、科技创新为动力,着力在工业转型升级、城镇提质扩容、美丽乡村建设、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法治邹城”建设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在全力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推进资源配置、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城市优质资源向农村无障碍流通的同时,以全域统筹的发展理念,把1616平方公里作为一个整体,在市域经济社会一体化规划的基础上,完善各类规划的衔接配套,实现美丽乡村、乡村旅游、退耕还林等多规的同步一体规划,以更加长远的目光和高度的思维打通城乡融合发展通道,推动城乡一体化向更高水平发展。

高质推进

分类考核释放能动

作为邹城最偏远的一个山区乡镇,2012年前的城前镇始终在经济社会发展排名中位列倒数。人口多、底子薄、山区条件制约,以GDP占据主导元素的考核,让城前镇的党员干部承受了巨大压力。“每年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招商引资、发展经济上,但受限于落后的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使山区镇陷入年年招商难见商的怪圈,付出与最终收获的巨大差异,让领导无奈、干部气馁。”城前镇党委书记屈耀武回忆。而在邹西的北宿等镇街,煤电资源的独特优势快速提升了当地经济实力,但煤电产业占比过大等因素使工业经济同样面临着如何放大资源优势、转变发展模式、增强持续发展动力的困局。

“规划的实施是一个历史过程,邹城的顶层设计不仅仅体现在发展宏伟蓝图的制定中,更体现在市委市政府强有力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上。”张胜明说。

发挥指挥部作用的分类考核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创新。根据“一核四区”的区域功能定位,全市16个镇街被分为园区工业镇、城建服务镇街、区域中心镇、生态农业镇四种类型进行考核,其中特色发展指标考核占据了总分值的近二分之一。生态主导型和城建服务主导型的镇街原则上不再安排工业企业落户,利用飞地政策将引进的工业企业安排到工业主导型的区域,而工业主导型乡镇招引的生态、农业产业项目也可以安置在东部乡镇,由招商镇和落地镇共享税收和加分。新的考核机制激发了广大干部争先进位的干事创业热情,城前镇连续2年位居全市区域中心镇型乡镇建设的第一名,先后被评为全国重点镇、省“百镇建设示范行动”示范镇、省级生态镇,成为邹城乃至济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标杆。

此外,为加快农业型乡镇融合发展,邹城积极推动公共财政和信贷向农村倾斜,制定了《加快邹东山区发展的若干意见》,连续三年拿出1.5亿元投入山区开发;在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中,以政府简政放权为重点,优化发展环境,扶持民营经济、科技创新做大做强;在创新推动工作的体制机制上,由市级领导挂帅,镇街和部门干部全面参与、合力攻坚,铸就了城乡一体融合发展的最坚强保证。

新闻推荐

血染尼山红丰碑励后人

□本报记者张誉耀本报通讯员刘汝美童广伟8月7日,在邹城市城前镇渠家庄东苗子岭之巅,四面青山环绕,苍松翠柏掩映,环境幽静秀丽,在松柏绿荫的映衬下,一座“尼山区抗日烈士纪念碑...

邹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邹城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