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王书记的“三字经”

济宁晚报 2015-06-27 07:21 大字

■本报记者张彦彦“歌声嘹亮惹人醉,大红袄子穿着美……”伴着《张灯结彩》的舞曲,十几位漂亮的大姐大妈翩翩起舞,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笑容。这里不是城市社区文化广场,而是邹城市北宿镇东毛堂村的村委大院门口。领队的计生主任张茂菊介绍说,“俺村这样的活动都是王书记来了之后发动的。”

她口中的王书记叫王现东,是邹城市统计局的一名机关干部,2014年被选派到东毛堂村担任支部书记。东毛堂村是工业大镇北宿镇相对偏远落后的纯农业村,村“两委”班子不健全,集体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农民收入多靠“一麦一棒”的传统种植模式,群众对有一个强有力的“带头人”充满期望。作为一名年轻的“外来的和尚”,能不能念好带领村庄发展、群众致富的“经”,是摆在面前的巨大挑战。一年多来,王现东坚持从群众最关心、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入手,以最快的速度让群众认识自己、让自己融入群众,念出了一套自己的“三字经”。

初到任,听民意

王现东说,自己虽然也是农村长大的,但是多年的机关工作也让自己慢慢疏于对农村的了解,来到东毛堂村自己又是个“外人”,要干好工作首先要融入群众、了解群众。刚一到任,他就天天蹲在村里,很多时候连周末也不休息,趁群众在家的时间,挨门挨户地走访,摸情况、查问题,与群众交心。有的农户不善表达,聊半天也说不出个一二三,他就经常去问问,从点点滴滴中了解情况;有的对他不够信任,有话不敢说不愿说,他就耐心交流以诚动人。如今在这个村几乎没有人不认识王现东。通过走访了解,他发现了这个村存在的实际问题,渐渐地理出了自己的工作思路。更重要的是群众拿他当自己人了,有很多家长里短的烦心事,主动去找他帮忙,一年来成功调解了六起公婆矛盾、邻里纠纷。

办实事,解民急

“群众最需要什么,就先干什么。”这是王现东坚持的工作原则。得知全村已经12年没吃上自来水,虽然2012年铺上了供水管道,但一直没有投入使用,群众对此很有意见。他便以此为突破口,在做好摸底论证的基础上,拿出了初步解决方案,先征求村干部和群众的意见,又多次向镇里汇报,最终将东毛堂村纳入北宿镇西南片区集中供水试点村,让全村老百姓吃上了全镇集中统一净化处理的纯净水。这不仅解决了群众吃水难,也迈开了王现东在村里工作的第一步,赢得了群众的认可和信任。

有了群众的支持,各项工作开展更加顺利。此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又先后解决了村里的“四大难”:对年久失修的村敬老院17间房屋重新揭换新瓦、粉刷内外墙皮、更换铝合金门窗、添置新的床铺、重新硬化地面,彻底解决了老人的居住难;集中力量修通前几年挖断的电缆,让村北村东800多亩耕地浇上了及时水,缓解了群众的灌溉难;多方正确资金将村内遗留的一条土路进行了硬化,解决了行路难;为村里空旷单调的广场,配上了一批体育健身器材,木亭子与碾盘的巧妙结合,吸引了周边四五个村的家庭妇女,让群众家务休闲两不误。

目前,东毛堂已被列入了北宿镇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村单。

建班子,长远计

采访中,王现东向记者提到最多的就是,我在这里的三年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把村“两委”班子建起来、强起来,确保我离开后,这里不能“再回到从前”。王现东费尽心思,多方了解,真正把群众认可的人选到班子中。换届选举时,市镇有关领导带队到选举现场观摩,整个选举过程严格按要求按程序顺利进行,没有出现任何纰漏,每一个环节都公开透明,圆满完成了换届任务。一位70多岁的老党员在换届选举后,紧紧地拉着王现东的手说,这么多年来,这次换届选举是最公平也是最顺利的,真正选出了我们心中的村干部。王现东注重抓班子带队伍,培养年轻干部,吸纳年轻党员,2014年争取到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名额,告别了18年没发展党员的历史。

2014年,王现东在支部书记综合考核中获得北宿镇第一名,东毛堂村计划生育工作从原来的重点管理村,也变成了年度考核全镇第一名。在碾道里忙活的大婶大娘们道出了真心话:“这样的干部派来确实给造福了,眼看着俺村越变越好,干实事的干部百姓不舍得让走!”

新闻推荐

邹东革命纪念馆启用

本报邹城讯(通讯员张建康张云雷李呈龙常婷)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9月1日,田黄镇“邹东革命纪念馆”正式开...

邹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邹城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