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文化服务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

大众日报 2015-04-03 01:13 大字

□孙先凯

前段时间去一个以苗木产业为主导的乡镇去采访,在乡镇的“农村书屋”里发现关于苗木种植管理的书籍占到了三分之二以上。当我为此举暗中叫好的时候,管理人员却给我泼了盆冷水。管理人员告诉我,现在家家户户都有电脑,通过网络获取苗木知识非常便捷,书屋里的书很少被借走。可以说,在“农村书屋”的建设上,这个乡镇的做法结合当地实际,非常明智,但结果还是令人有点遗憾,书屋与群众的对接,困在了“最后的一公里”上。

其实,还有一些地方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如何解决这一困境?现在既有了明确的政策指导,也有了很多创新做法,可以提供借鉴。核心的做法,是要准确把握本地的特色,并与时代发展的大环境相适应,老办法恐怕很难解决新问题。

今年1月,中办、国办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指出要“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实施基层特色文化品牌建设项目,以富有时代感的内容形式,吸引更多群众参与文化活动。”在这项要求中,“特色”和“时代感”正是两个关键词。

想起采访过程中的两则事例,可为这两个关键词做注脚。在山东省鲁南某个市采访的过程中,恰巧遇到送戏下乡的队伍正在演出豫剧。观众告诉记者,他们从小就听豫剧,而且能听得懂。要是送其他剧种下乡,他们估计也听不懂。这就是一个“特色”的问题,把握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地区的特色,才能把公共文化服务真正送到群众中去。

去年,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遇到邹城市的文化馆在招募广场舞辅导员,竞争上岗后选送到各个乡镇、社区去给群众进行广场舞培训。此举在当时很新鲜,让人眼前一亮。近年来,广场健身舞作为一种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形式,在全国各地方兴未艾。今年3月23日,在由文化部、国家体育总局共同主办的2015年全国广场健身操舞活动新闻发布会上,发布了包括《小苹果》在内的12套广场健身操舞优秀作品,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广场舞这种文化活动形式如此具有“时代感”,已经被认同,理应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一种形式。

《意见》的要求和两个实例说明,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要供给具有“特色”和“时代感”的文化服务。以陈旧的手段、提供千篇一律的公共文化服务将要休矣。在我看来,更重要的是不能将“特色”与“时代感”相割裂,而需要将二者融合起来。

山东省政府新闻办3月31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通报2015年全省“文化惠民、服务群众”16件实事有关情况。这项办实事活动,山东已经连续开展了4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今年的16件实事中包括,继续扩大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文化馆(站)和美术馆“五馆一站”免费开放服务范围,增加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加强统一规划,继续在全省扶持10000家农村文化大院(综合文化中心)优化升级;实施“农家书屋”提升工程,为全省农家书屋补充更新出版物和数字化升级;实施农村电影数字放映工程,为全省每个行政村每月放映一场公益电影;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农村(社区)免费送戏10000场,等等。这些文化惠民服务群众的“实事”,恰恰就是适应时代发展和群众文化生活需求变化,并结合各地不同特色确定下来,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消除“最后一公里”的阻隔。

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思考,在很多家庭已经拥有有线电视、可以通过宽带上网、甚至是在现代化影院辐射范围之内的乡村,还有没有必要送电影到基层呢?答案是很有必要,但是要有针对性、要有创新的手段。例如,在革命老区,革命故事电影肯定受人欢迎,送电影到基层,可以更多地考虑此类影片。另一方面,露天扯一块幕布放映的模式可能不太适合现代的情况,可以结合电视点播、赠送数码拷贝等形式,将此类革命故事题材的电影直接送到群众家里去,这样打通“最后一公里”,实际效果无疑要好得多。

新闻推荐

海内外多地打造邹鲁文化城市品牌

□本报记者于国鹏4月28日,邹鲁文化城市座谈会在孟子故里邹城市举行,37个邹鲁文化城市安排代表参加,其中包括有“海东邹鲁”之称的韩国安东市。邹鲁作为文化昌盛之地,许多城市都...

邹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邹城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