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张晓光:23年默默奉献“绿化情”

济南日报 2015-03-14 23:45 大字

■本报记者宋娜通讯员宋亮他是山农大毕业的高材生,在邹城林业基层一待就是20多年。“刚来时这里水土流失严重、森林覆盖率不到10%,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让这里的山尽快绿起来。”如今,这一切都成了现实,浓荫蔽日、流水潺潺、鸟语花香,张晓光言语间流露着幸福。

368个山头都有他的脚印“说干就干,但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必须得先摸清底子再想法子”,张晓光和林业站的技术人员不论严寒酷暑,走遍了邹城16个镇街、887个行政村、368个大小山头,哪座山、哪个坡、土质、土厚、树种、草种,他了如指掌、谈起来如数家珍。在收集整理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后,他奔走求学,为每块宜林地规划设计出了适栽林种、树种、密度,制定了严格的选苗、造林、管护标准。同时,他积极向相关部门建议,从而实现了从政府“花钱买树苗”向“花钱买活树”、林农从“花公家钱为公家栽树”向“花自己钱为自己栽树”的完美转变,造林成活率提升了一倍。

每棵树都“栽”在他心里“造林工作无淡季,春有春季造林,夏、秋有雨季造林,冬季也能进行整地和造林。”张晓光告诉记者,大家看到下雨往家里跑,种树人看到下雨就要往外冲,因为这时候树苗更容易成活。从打点、划线、挖坑、栽树到管护全程跟踪,既要做给林农看,现场示范指导如何挖坑,挖多大的坑、怎样培土、保水。

一批批树苗都在它们的“新家”很快扎下根,健康茁壮地成长起来,邹城地图上的绿色一片片的快速增加,25万亩荒山已有23万亩披上了华丽的绿衣。进入春季之后,从山清水秀、绿意盎然的邹东山区,到林网遍布、秀美碧绿的邹西平原,每座山、每条路、每方田、每条河,到处都漾满了醉人的绿。

“绿被子”鼓起“钱袋子”“青山碧水是最好的生产力,兴林好处多的很,既可得绿又可富民,”这是张晓光二十二年工作的深刻体会,也是他无怨无悔努力的方向。在他的规划建议和科学指导下,邹城市以大樱桃、大枣、核桃为主的经济林基地规模迅速扩张,目前已达29万亩,年产果品12.8万吨,年产值达4亿多元,山区林农人均年增收千元以上。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邹城市森林生态旅游人数和产值年增长率始终保持在30%以上,1个国家级、2个省级、5个市级森林公园年接待游客40.5万人次,年森林旅游收入1亿元以上。

新闻推荐

为孟子文献学研究探寻方向

点击查看原图研讨会现场■本报记者万德龙李朕葳通讯员盛超4月28日,由孟子研究院主办的孟子文献学高端学术研讨会在邹城市举行。孟子文献研究是研究...

邹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邹城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