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大篷车里的接访

济宁晚报 2014-07-27 07:39 大字

邹城创新接访方式增强服务群众能力
■本报记者张彦彦

本报通讯员胡恩娇

不久前,邹城市老一中对面的企业改制办楼下停靠了一辆特别的中巴车,车旁拉起一条写着“流动信访大厅”的横幅,几名工作人员正忙碌着搬出几张桌子、几把椅子和一些材料,迅速摆好“摊位”,引起过往市民们频繁驻足。

原来,这一天是邹城市政协副主席姚振西轮班接访的日子。刚坐定不久,就有市民前来咨询。“领导你好,我想替俺妹妹咨询些问题。”60岁的刘新民前几天听说会有市级领导在这里接访,一大早便赶过来。据刘新民介绍,她的妹妹刘惠民是1978年上山下乡时,到当时邹县纺织厂工作的知青,因种种原因未被纳入企业破产安置职工范围,失去了生活来源。“按照程序,你可以先填材料,我们会交给相关部门进行调查,请耐心等待回复。”姚振西了解情况后耐心地解释道。当日,该市企业改制办、工会、法院、信访等部门也在现场同时办公,提供了政策方面的咨询服务。不久解决方案出来了,纺织厂为刘惠民补交了部分养老保险,考虑到她的实际困难,政府还为其提供了生活困难救助。到了退休年龄,刘惠民便可按规定领取养老金了。

邹城市信访局副局长刘绪进告诉记者,该市以半年为一个节点,对领导接访日程进行安排,并且在信访局接待大厅公布当月领导接访安排,供群众有针对性地选择反映事项,还会在接访前一天通过地方新闻联播和网站进行公告,最大程度提高领导流动接访的知晓率。

刘绪进介绍说,在信访中,一些群众存在着信“上”不信“下”、信“大”不信“小”的认识偏差。为解决这一问题,2007年,邹城开始派市级领导干部轮流到信访局接访。2011年建立信访大厅,市级领导干部定期到信访大厅接访群众。但有的离城里较为偏远的村民到市里反映问题不方便,难以得到有效及时地解决,有时甚至错过了解决问题的好时机。

为解决这类问题,邹城市积极创新社会综合治理方式,2013年7月,探索实施集领导挂帅、联合信访、协调指导、政策咨询、法制宣传于一体的“流动信访大厅”制度,每周根据信访群众反应的热点、难点、关注焦点,由市级领导干部带领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走出信访大厅,乘“大篷车”走进社区村头或工程指挥部、重点建设项目建设一线等开展巡回接访活动,每周二、四各一次,力争把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化解在萌芽状态。

把问题解决在群众家门口,解决在基层,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从源头上减少矛盾问题的发生。

据了解,邹城自去年7月开展“流动信访大厅”下基层活动以来,截至今年6月底,该市市级领导已累计下访63次,接待来访群众293批共759人次,办结率达到了100%。今年1至6月份,市级领导共下访31次,接待来访群众82批共155人次,绝大部分当场化解或当场交办,对36起疑难复杂的信访案件进行了书面交办、重点督导。36起疑难复杂的信访案件全部按期办结,按期办结率达到了100%,较好地促进了社会稳定。

新闻推荐

点击查看原图近年来邹城市根据镇村的区位地形地貌经济

点击查看原图近年来,邹城市根据镇村的区位、地形地貌、经济条件等综合因素,因村制宜,逐村研究确定村庄绿化的规划范围、绿化标准,重点实施了街道绿...

邹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邹城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大篷车里的接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