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鼓儿词:一鼓一板说唱古今

滕州日报 2014-06-27 00:02 大字

声情并茂的表演特约记者 王超 文/图 

小鼓又名“鼓儿词”、“石门小鼓”。清嘉庆年间,进士石元郎根据民歌小调创立。他的一、二代传人,滕县的杜殿选、王继成广为收徒传艺,在滕县发展壮大了小鼓艺术。

“鼓儿词”溯源

上世纪80年代,在滕县农村大集、古会上,人们大都看过“小鼓”。“小鼓”,又名“鼓儿词”、“石门小鼓”,鲁南一代的老百姓称“鼓儿词”艺人为“说小鼓子的”。这就是滕县的民间曲艺。  

据《滕县文化志》记载,滕县王晁村赵恭运家藏1962年小鼓门生贴介绍说,清嘉庆年间,进士石元郎根据民歌小调创立,故又称“石门小鼓”。他的一、二代传人,滕县的杜殿选、王继成广为收徒传艺,在滕县发展壮大了“鼓儿词”艺术。

民国初年,望冢(今属滨湖镇)的王成立(1880年—1936年),善于表演金戈铁马类书中的人物,有“活展雄”之称。他的看家书“三山”(《红雀山》、《卧虎山》、《鸡宝山》),演到哪里,响到哪里。他把地域性很强的“鼓儿词”扩展到苏北、皖北一带。艺人中流传着“一把飞镰刀(柳展雄的兵器)砍开灵邳、泗州”的佳话。

建国后,原城郊乡孙堂村的赵景海,率先甩掉书本演唱,鼓板明快自如,唱腔激越飘洒,“白口”喷吐有力,表演出神入化。

上世纪80年代,滕县曲艺队中赵景海授艺的“鼓儿词”艺人就有20多名。

一鼓一板说唱古今

现年69岁的老人张长藤是“鼓儿词”的第四代传人,他是赵景海的嫡传弟子。6月25日,记者在姜屯镇大彦村见到了张长藤,对自己说了一辈子的“鼓儿词”,老人津津乐道。

“我16岁师从赵景海学习‘小鼓\’,除了传统的《龙凤齐颜》《走马春秋》《刘公案》等,师傅在书目方面还充实了《东周列国》《西汉》《中汉》,创作改编了新书《辽沈赤卫队》《落星湾的火光》《丰收之后》《朝阳沟》等,这些都是从师父那里学来的。”张长藤说。

张长藤当年在滕县二中上了半年学就被“下放”,文革中在家偷偷摸摸的唱,1978年开始跑各地集会。几十年里,他一直没有荒废“鼓儿词”艺术,“鼓儿词”传统的“十字韵”,唱、白、作、逗,张长藤现在都会,仍能流利地说唱多部“鼓儿词”作品。

据老人讲,“小鼓”因其为曲艺说唱艺术,或男或女一人表演,演唱者左手持板,右手执鼓棒,,自敲自击自唱,用的是鲁南方言,唱词简练、风趣、幽默,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鼓儿词”讲述的内容大部分都是历史、名著和悬念故事,对于历史文化的传播,以及人们人生观、道德观、世界观的形成和提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说是一鼓一板说唱古今。

老曲艺濒临失传

市非遗保护中心张昊德介绍说,“鼓儿词”主要分布在滕州市、邹城市、泗水县、沛县、山亭区、市中区、微山县,在我市以东郭镇、龙阳镇、姜屯镇、西岗镇、滨湖镇等最为盛行。现在的“鼓儿词”传人,除了张长藤外,还有东郭镇的王开振、界河镇东孟村的常宜凤等人。

如今,电影、电视、网络的兴起,传统的曲艺几乎被人们淡忘,再加上现在的年轻人都忙于工作、生活,不愿意去学习琴书演唱。现在的传承人年事已高,大都六、七十岁,而且能唱的也越来越少,“鼓儿词”在民间濒临失传。

“鼓儿词”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学、艺术价值,是优秀的口头流传文学表现形式,在中国传统曲艺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进一步挖掘、研究“鼓儿词”的发展史,对于中国传统曲艺史的研究同样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因此,抢救工作刻不容缓。

新闻推荐

一门忠烈 铁血报国 ——怀念朱维贞烈士石正祥 文/图

...

邹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邹城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