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荒山披绿装 农家展笑颜

济宁晚报 2013-04-04 08:07 大字

■本报记者徐斐

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具有维护生态安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等良好的生态和经济功能。山区经济发展的优势在林、潜力在林,山区群众的出路在山、希望在林。

邹城市山区丘陵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三分之二,林木资源总量偏少,尽快实施“退耕还林”生态富民工程,主动破解山区林业发展难题,对于进一步增强邹东山区“城市绿肺”功能,深化山区农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实现建设秀美邹城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为真正把“退耕还林”生态富民工程办好、办实,邹城市坚持群众自愿、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果则果、适地适树的原则;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土地依法流转、集中连片发展,水、路、电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的原则;坚持统筹规划、试点先行,分步实施、示范带动的原则。此外,制定出台了《关于实施“退耕还林”生态富民工程的意见》,从资金扶持、技术指导、设施配套、市场服务、信贷支持、保险支持等六个方面给予退耕还林农户大力支持。

记者在采访时还发现,邹城市把退耕还林生态富民工程当成一种学问去研究,在土地流转、设施配套、挖坑栽植、苗木品种、技术托管、加工销售各个关键环节研究得致密无缝。据峄山镇林业站站长苑举立介绍,峄山镇成立了邹城市圣国、铭源、景全、峄盛源等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村民以土地入股,村集体统一经营、管理,带动了经济林的大发展。峄山镇两年共利用“退耕还林工程”打造峄山后早熟桃、峄山东苹果、峄山北核桃规模连片基地8000余亩。“把土地承包出去,真的比自己种划算,既能收租金,又能在打工的同时学技术,还能分红!”峄山镇大四村的村民王梅说。

乘着创建森林城市的春风,从去年秋冬至今,邹城东部山区一片沸腾,田黄、城前、香城、峄山等9个山区镇排练了一场“退耕还林生态富民”的重头戏,规划建设经济林基地35个,园艺与园林、果园与公园有机结合,重点打造集林果生产、观光采摘、生态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12个,修路、治水、架电、整地挖穴、植树造林,机声隆隆,人声鼎沸。目前,4万亩退耕还林已完成栽植面积3.8万亩,项目区共栽植核桃、大枣、大樱桃、苹果、桃等优质经济苗木200余万株,法桐、海棠、白蜡等绿化苗木20余万株。

新闻推荐

邹城取消41个收费项目

本报邹城讯(通讯员张宝奎李登明张洪涛)“结婚证的工本费也取消了,政府对老百姓太好了……”一对新人从邹城市民政局服务大厅走出时喜滋滋...

邹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邹城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