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年驻村 一生情怀———访市科技局驻村“第一书记”王萍

济宁晚报 2013-03-06 08:09 大字

本报记者郝明雷本报通讯员房亚东

2012年2月,市科技局女干部王萍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大规模驻村入户、面对面谈心交流”活动号召,成为了驻邹城大束镇水河村“第一书记”。一年的驻村经历不仅让这名从小生活在城市、工作在机关的退伍女兵增长了才干、丰富了阅历,更让她与农村结下了一生的情怀。作为优秀驻村工作者,在今天召开的全市深化大规模驻村入户活动暨2013年“第一书记”下派动员大会上,王萍受到市委市政府表彰奖励,并被记个人二等功。会后,记者采访了她。

回忆入村第一天,王萍的心情仍不平静。虽然当过15年兵并在机关工作多年,但从没有过农村工作经验的她对即将挑起的“第一书记”重任,内心充满了忐忑:自己能适应吗?老百姓会不会信任自己、接纳自己?一个个疑虑曾深深困扰着王萍。“既然来了,就要好好干,干出个样来!”生性倔强王萍和驻村队员们暗下决心。于是,他们从入户走访开始,慢慢地寻找着农村工作方向,期间他们吃过闭门羹、受过怀疑,不服输的王萍始终没有放弃。在同群众的交流中,她也慢慢学会了很多方法,一句“方言土话”让他们打开了心扉,一个“板凳马扎”拉近了双方的距离,慢慢的村民们对这位城里来的女书记不再“躲闪”,老人们的一句“小王”、一碗热茶,更让王萍深深扎根在这个质朴的乡村。

“与乡亲们拉近距离,光靠说可不行,关键要办实事,只有这样乡亲们才会信任你、拥护你。”王萍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对全村95%以上住户的走访中,王萍发现村民反映最为集中的就是村居安全问题,由于村里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留守家中的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村民们缺少安全感,最大的愿望就是安装上电子监控。王萍把村民的这一愿望向科技局党委汇报后,局党委给予了全力支持,在随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总投资20万元以上的25个枪式摄像头、4个球式摄像头全部安装完毕,覆盖了省道岚济路经过水河村路段以及全村主要街道的入口、出口。在监控系统调试好的当天,看着村民们高兴的笑容,听着他们感激的话语,王萍一直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下了。

打开工作局面的王萍一发不可收拾,她深深地意识到要想让村庄彻底变样,产业富民是必由之路。她多方协调资金10万元在村里建起了农家书屋,并购置了2000多册农业科技图书,免费供群众借阅;她充分发挥科技惠农优势,围绕水河村的产业特点,为村里安装了集在线学习、村务公开、农业科技、供求信息于一体的农村信息化网络系统,村民不仅能学到农业科技知识,村里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也通过网络拓宽了,提高了农产品的销售效益。村里的金银花通过网络与外地超市对接销售后,价格由每斤50元一下子提高到了120元;大枣由每斤2.6元提高到了8元。同时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她又帮助村民新上一台烘干机,解决了大枣、金银花靠传统的晾晒方法杀青去湿难以避免霉烂的问题,用烘干机烘干出的大枣成色、口感要比晾晒的好上几倍,价格翻番,一上市就供不应求。随着资金、项目、技术的先后进村,水河村的有机蔬菜、大枣、花生、核桃、金银花等农产品实现增产又增收。

村里发展了,农民富裕了。如今,群众看王萍的眼光从原来的“怀疑”、“远看”变成充满“信赖”和“亲切”,王萍也找到了“嫁”到水河村的感觉。一年的驻村帮扶工作虽然结束了,但王萍却与水河村结下了不解之缘,当群众听说她就要离开村里的时候,很多村民自发前来送行。“一年驻村帮扶,结下了我一生农村情缘。”采访结束时,王萍这样告诉记者。

新闻推荐

“三化并进”促转型

本报通讯员房亚东张长青盛超胡恩娇其他地方谈之变色的地沟油,在邹城却实现了变废为宝的华丽转身,经过仪器设备的提取和炼制后,成为了...

邹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邹城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