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天使永驻人间
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周路周婧怡曹梦溪
一袭洁净白衣,一顶别致燕帽,一个护士胸牌,在你病痛的时刻出现,施以救助,这就是护士的形象,被人称之为白衣天使。天使是传说中上天降临人间的美好使者,是幸福和温暖的象征,是人们对护士形象美和内在美的深情赞誉。
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临床护理撑起了整个医疗工作的半边天。在“以病人为中心”,持续改进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和谐医患关系、提高患者满意度的进程中,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赋予了临床护理工作异常重要的使命。
2007年起,济医附院在全省率先推行融病情观察、治疗处置、健康宣教、康复训练、心理护理及喂药喂饭、洗脸洗脚等生活护理为一体的整体护理服务模式。2010年该院被卫生部列为全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重点联系医院。2011年底全院所有病区成为医院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实行整体化护理服务的科室,为住院患者全面落实所有护理服务项目,加强对患者住院期间的全面评估,早期发现病情变化,术后并发症发现率100%,术后感染率控制在0.5%,医患关系和谐,患者满意度达到98%以上,部分病区持续达到100%。
医院荣获“全国优质护理服务优秀医院”,骨关节科获得“全国优质护理服务优秀病房”。2012年在持续改进提升优质护理服务方面又推出了护士岗位管理、术后镇痛管理等工作,临床护理工作质量持续改进、不断提高,患者满意度进一步提升,被山东省卫生厅评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
推崇人性化理念塑造优质护理品牌“病人是需要特别呵护的弱势人群,在‘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指导下引入了全方位、人性化护理服务,在病人住院期间护理人员不但负责为病人打针、发药、观察病情,还要负责为那些因病情而不能自理的患者喂药喂饭、梳头穿衣、洗脸洗脚擦洗身体、甚至端屎端尿等生活照顾……”这是张中南教授在济医附院骨关节中心成立前那场专题报告会的开场白。
2007年,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美籍华人张中南教授亲自指导组建了该院第一个整体护理服务团队,在骨关节科开始进行整体护理模式的院内试点。如今,人性化的整体护理模式已在济医附院全院推行,“规范、细致、关爱”的护理圆了患者过去根本不敢奢望的一个“梦”。
在这里,责任护士全面承担护理服务项目,会在较短的时间内与患者建立紧密联系,从第一句话、第一个问题、第一次穿刺输液、第一次用药、第一晚睡眠做起,以良好的沟通与患者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使其感觉到医护人员时时都在关心他(她);她们注意“每一个护理过程”,从方方面面体现出对每一位病人的人性化服务。护士们根据病情在不影响病人吃饭和休息的时候进行各项护理工作;当病人孤独需要亲人陪伴时,能及时得到满足;晨间护理时,协助病人梳梳头、洗洗脸、整理床铺;病人输液前后亲切的向病人介绍药物的作用、副作用及注意事项;在为病人进行有暴露隐私部位的治疗和护理时,首先为其将床边的围帘遮挡并解释;病人情绪变化感觉不适时,主动关心,认真评估寻找原因,并给予心理护理;护士主动巡视病房,早期发现并发症及病情变化,及时与医生交流、及时处理,保障了患者安全。责任护士时时处处以病人的需要为导向……“我父亲身体不能动,为了防止他长褥疮,护士基本每两个小时都会给他翻一次身。每过两天,护士们还为他洗一次头,比我们儿女在身边照顾的都细致入微……”来自济医附院骨科的患者家属刘先生经常动情地告诉周边的人。做好一次护理不难,难的是这么长时间如一日的细致照料,护士们“亲情化”护理服务,家属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对“病人安全和病人感受”的关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护理工作是否到位,人性化护理使患者满意度短时间大幅提升。而实施整体护理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意义,那就是通过与病人的密切接触随时掌握和监护病人的病情,控制了并发症的发生。
一位多发性骨折的病人入院,护士在给他接小便时发现血中带红,疑是血尿,立刻报告大夫,及时诊断出是膀胱损伤,给予施救;还有一位患者,突然发烧38度,通过护理发现病人尿液呈深褐色,判断是胆红素尿,马上汇报医生组织肝胆外科会诊,诊断是急性胆管炎,立刻给予治疗,控制了重大并发症的发生。
以患者为中心
持续提升护理服务内涵
当前,随着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已经引起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科学已成为医学中的一门独立学科, 护理工作早已不再是单纯的、机械的执行“医嘱”、作辅助工作,而是要在专业的指导下、在为病人实施各项护理服务项目的过程中主动观察病情、详细评估,为医生临床诊断、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循证依据。在当前深化医疗改革,造福患者的新形势下,积极探索新型护理服务模式、大力发展专科护理,为护理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平台和空间。
2004年以来,临床护理积极配合医院开展单病种限价工作,完善了128个单病种的护理流程及护理服务收费价格的制定,至2012年6月份共收治限价病人近5万余例,为病人直接节省费用6300余万元。临床护理通过临床路径管理更加规范,护理服务质量持续提升,详细制定了56个临床路径的护理篇及病友篇,并由责任护士向病陪人详细介绍,使病人一入院就能对自己的治疗、护理过程有了全面了解,真正体现出了让病人明明白白看病。另一方面,临床路径管理规范了医疗行为,缩短了平均住院日,减少了不必要的治疗,节约了病人住院费用,同时也节约了护理人力,使护理人员有更多的时间照护病人、观察病情、健康宣教,加速了疾病的康复,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保障了病人安全。
新形势下,为满足就诊患者多元化的需求,提升和延伸护理服务内涵,济医附院还逐步建立起专科护士培养机制,目前已开展了急诊科、ICU、血液净化、消毒供应、糖尿病教育、手术室、母婴护理等七个专业的专科护士培养,并先后通过山东省ICU、血液净化、消毒供应、急诊、母婴护理等专业护士岗位培训临床教学基地认证。院方告诉记者,所谓的专科护士,就是指在某一特殊或者专门的护理领域具有较高水平和专长的专家型临床护士,在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缩短病人住院日,降低医疗成本方面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在济医附院的病房里,活跃着一支伤口造口护理小组,哪里出现久治不愈的顽固性伤口,她们就出现在哪里。她们应相关科室的邀请,每天手提换药箱轻盈的穿梭在各病区中,完成特殊伤口的护理会诊及换药治疗,她们的工作看似不起眼,却能在关键时刻显身手。一位邹城市退休医生因脑血栓长期卧床,造成背部大面积压疮,危及生命,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家人送他来附院治疗。造口师对患者创面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清理,再选取特殊辅料,制定出个性化的护理方案,21天治愈了老人的严重压疮。一些老年患者长期卧床导致压疮,有的伤口深可见骨,在她们的悉心照料下,也都一一愈合恢复。
为了让病人得到更专业的护理,更新伤口护理理念,济医附院走到了伤口护理的最前沿,参加国际造口师培训并获得资格认证,在院领导的支持下,开设了鲁西南首家“造口伤口门诊”,为各种难愈性伤口进行护理,不论是压疮,下肢溃疡,还是造口,癌性伤口等,在她们手下都能痊愈,截至目前伤口、造口师为慢性伤口、造口患者进行治疗护理近8880余人次,严重压疮的治愈率逐年提高。
2011年成立了鲁西南首家PICC护理门诊,为门诊病人实施PICC置管、换药近1977余人次。在PICC护理门诊,记者见到PICC专科护士正一丝不苟地为患者维护留置导管。8分钟后,患者林先生看着手臂上被精心维护过的导管,不由赞叹:“因为以前做过术后化疗,当时并没有使用PICC置管,由于药物的反复刺激,手臂上的血管都变成了清晰可见的黑色树杈状。现在不仅保障了化疗的正常进行、减少了反复穿刺的痛苦,而且还能生活自理。”
2012年,在实施整体化优质护理服务的基础上,医院又制订了“无痛医院创建暨术后镇痛规范化治疗实施方案”,先后在21个手术科室创建了“术后无痛示范病房”,保障了患者术后镇痛效果,镇痛效果满意率达到100%,从心理和生理上减轻了患者痛苦,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加速了疾病的康复进程。
骨关节科在张元民主任、黄英丽护士长主持下最早开设了“无痛病房”,经过慎密讨论,制定了关节镜手术、关节置换手术、关节翻修手术的围手术期镇痛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把关,细致观察,加强对病陪人的宣教指导,从入院宣教开始,逐渐改变患者过去“术后忍痛”的理念;同时,到对医务人员实施多模式镇痛执行的监督、检查、整改等一系列措施,真正达到无痛治疗的目的。
自开展“术后无痛示范病房”以来,关节置换病人下地时间由术后平均12小时提前至术后2~5小时内;术后48小时疼痛评分平均由4分降低至1分左右,术后静息疼痛由3~4分降低至运动疼痛0~1分,进食时间由术后4.5小时提前至术后2小时,术后当日晚睡眠由3.5小时提高到6小时以上,病人平均住院日缩短1.5天,进一步体现了人性化治疗模式。
王大爷,59岁,入住该院胸外科接受了食管癌根治性切除手术,王大爷说“一想到开胸动手术,我就怕,怕疼得受不了,睡不着觉。没想到手术后,医生护士对我照顾的特别好,采取了很多办法,让我感觉没想象的那么痛,睡得也很踏实;疼痛减轻了,我也敢进行咳嗽锻炼、也敢活动了。”通过咳嗽锻炼和适当的运动,加快了肺部功能恢复,有效避免了肺部感染。这既加快了康复、减少了患者住院时间、节约了费用,也保障了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2012年该院还开设了心血管疾病患者脑卒中筛查门诊、脑卒中一、二级预防门诊、产科营养咨询门诊及门诊呼吸治疗室等护理专科门诊,使患者在门诊上就能得到专业化、个性化的护理指导、照护,极大地满足了广大就诊患者的医疗护理服务需求,充分体现了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和专业价值;内分泌科、胃肠外科、肾内科、乳甲外科等科室连年举办相关专业“病友联谊会”、“健康知识送社区”等活动,为区域内的患者提供持续的健康培训指导。
用同情之心和勤劳之手全身心诠释护理艺术“余谨以至诚,于上帝及会众面前宣誓:终身纯洁,忠贞职守,尽力提高护理之标准;勿为有损之事,勿取服或故用有害之药;慎守病人家务及秘密,竭诚协助医生之诊治,务谋病者之福利。”
2012年5·12国际护士节前夕, 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护理人员近千余人共聚一堂,齐声庄严宣誓,重温护士誓言,铭记南丁格尔精神。“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病人”,是济医附院对护理工作的要求。在这个护理园地里,不断更新补充,壮大起来的护理队伍,在感动中成长,在奉献中升华,她们忙碌着并快乐着。
CT室工作量大,检查患者多,日均335人次,最高达471人次。在这样大的工作量里,护理人员依然保持微笑迎接每一位病人,询问他们是否空腹、是否最近做过钡餐、是否按检查所要求的做好肠道准备、是否已憋好小便以便能达到最好的图像效果。所有检查的病人都要经过接诊护理人员的仔细询问、耐心解释和明确告知,都要认真查看检查的时间及检查前是否取出检查部位的金属物器等等。一天下来,面部笑肌也僵了,口干舌燥,护士们下班第一件事便是洗手后大口大口的喝水,那时候觉得水很甜、很过瘾。
患儿是一个特殊群体,个个都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孩子生病,大人焦急,一人住院,全家动员。
“为了让咱们家长更省心地照顾孩子,我们每天提供50块干净纯棉尿布!不必再为洗晒尿布而发愁了!”护士长微笑着向家长们介绍,“住了这么多家医院,头一次听说医院还给洗尿布。”家长们连声说没想到。
胃肠外科的小李护士记得第一次为病人洗头,当她双手揉搓着他头上斑驳的白发时,突然一阵心酸,想到和自己父母一般的年纪,无情的病魔却正在肆虐着他的身体,她突然感觉自己像一个女儿正在为自己的父亲做这件事,动作也不由的轻柔了许多。在洗头之前,对于嘘寒问暖不怎么答理的他,在给他洗完头之后,居然对小李露出了笑容。虽然被病痛折磨,心情不好,他还是很感动。当小李护士要从胃肠外科转走时,病人拉着她的手说:“你们这几个孩子真好,真舍不得离开你们。”
护理部要求护士长实行走动式管理模式,落实“六查房制度”。护士长随时指导、检查各项护理工作的落实情况,特别是对重危、手术、输血等病人的处置及交接班记录情况,指导年轻护士对重点病人的观察护理要点。
血液净化科对病人实行“一对一全程管理”,为病人实施整体护理,并通过山东省《医疗机构血液透析室管理规范》的检查验收;产房实行全程陪产“导乐分娩”;产科病房对孕产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及康复指导,实施新生儿沐浴、抚触等母婴全程护理,并延伸到出院后的家庭指导,开展了“天使妈妈大讲堂”活动及孕产妇营养指导门诊;儿科对低体重患儿实行新生儿抚触,并率先开展新生儿PICC技术,目前已顺利实施100余例,填补了鲁西南地区的空白。
由于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近5年来,济医附院共补充护士1400多名,在严把护理人员准入关的同时,医院高度重视护理人员的培训工作,确保人员更替,作风传承不变。
进一步完善护理人员进阶制,将护理人员分为N0-N4五级七层,按照护士分层安排其管理、照护不同的病人,并享受相应的绩效待遇,充分体现护士的个人能力与价值,极大地调动了每一位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医院还每年进行专项奖励,已有三名护士长获得医院突出贡献奖(每人奖励轿车1辆);每年评选“优质护理服务十佳病房”、“优秀护士长”、“优质护理服务标兵”、护理创新奖等,及时表彰奖励。
严格的分层次护理培训,提高了全院各层级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专业水平,造就了一批技能优秀的护理人员。2012年8月获山东省卫生系统护士岗位创新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2012年9月,卫生部正式启动“中国初级创伤救治(PTC)”山东省培训项目,济医附院被授予“中国初级创伤救治培训基地”,已有39名护理人员成为省级PTC培训基地的师资;21名护理人员取得国际BLS师资证书。
南丁格尔誓言已走过百年,然而,南丁格尔“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护理精神却传承至今。她说:“护士必须有一颗同情心和一双愿意工作的手,护理本身是一项最精细的艺术,精细的艺术要靠高洁的护风和高尚的护德铸就。”济医附院的护理队伍一代代更新壮大,在秉承“一切为了病人”的优良传统下继续开拓创新,走向进步,以优质护理服务品牌让白衣天使永驻人间。
护理部人员到心外监护室检查指导工作
手足外科护理查房
推行整体护理,护士在病房为患者洗脚
开展“术后无痛病房”让患者术后早日进行康复训练
护士指导家长为新生儿抚触与按摩
新闻推荐
点击查看原图■本报记者山进通讯员孔令芳摄影记者刘传伏民生代办员说白了,就是政府部门为密切干群关系,转变干部工作作风,解决百姓进衙门———...
邹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邹城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