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授民以“渔”筑富路

济宁晚报 2012-12-25 08:12 大字

12月中旬,笔者跟随“走基层”采访团来到了邹城市香城镇田石滩村,一下车就发现本应是农闲时期的冬季,却看不到以往村民三三两两坐在太阳下拉呱、打牌、晒暖的闲逸景象,路上偶尔有过往的村民也匆匆忙忙,使人顿生疑惑。“现在的农民哪还有农闲时间啊?你们那还是老思想。”村会计田友杰笑着介绍说,现在农村人一部分外出务工了,留守在家的也去了附近的工厂上班,大家都忙碌得很。

老田所说的工厂是山东集盛食品有限公司,该项目总投资5亿元,是一家集食用菌生产、加工、国际贸易于一体的济宁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还被列入了“山东省果蔬振兴计划重点扶持项目”。目前,田石滩村及附近村里的上千名留守农民都到该企业打工,摇身一变成了“上班族”,成为了当地一道新景象。

伴随着当前邹城乡镇经济的发展壮大,一批经济实力强、科技含量高的大项目相继落地,比如,在香城镇除了集盛食品公司外,还有圣地物华、联冠鞋业、犇犇奶牛等一批发展势头强劲的企业集团,给基层农民群众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也开辟了农民增收的新渠道。如今,像田石滩村这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的农民越来越多。“白天去厂里上班,晚上下班回家再到地里忙忙农活,既能赚钱,又不耽误庄稼,对于一个妇女来说,比外出打工还好呢!”作为家门口“打工一族”的詹双英幸福地说。她介绍,现在她每月一千多元的工资和以前外出打工差不多,但是却能在家照顾孩子和老人,再加上种地的收入,远比以前外出打工划算。

如果说经济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是给群众解决了增收问题,那么有计划的技能培训,则是打开了农民的致富通道。

家住大束镇匡庄的陈茂勇就是新型农民培训的受益者之一。在邹城艺盈玻璃有限公司,他凭借着政府培训时练就的扎实基本功和自己的勤奋努力,很快就成为公司技术上的骨干,每月4000多元的工资加福利及公司配备的专用车,让其成为了高端的蓝领阶层。小陈深有感触地说:“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将给广大农民打工就业带来深刻的影响和变化,比如我,如果没有培训中学到的技术,就不会有如此高的待遇,还会面临着激烈的普通劳力市场竞争。”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已成为了邹城各级政府部门的共识。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对笔者说:“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已经成为了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就业创业能力,不仅可以更好地推动农民群众实现就业,也是支撑经济社会转型和现代企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据悉,在该市大力推行的以农村科技骨干和实用技术人才为重点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中,年培训农民1.5万人次以上,每位参训人员都能掌握1至2门先进的实用技术,一批批文化素质高、掌握先进生产知识或职业技能的新型农民应运而生,依靠科学技术实现了发家致富。今年前三季度,该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1541元,增长18.6%,消费支出3751元,增长19.1%,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新闻推荐

“转”出富农惠农路

本报记者张彦彦本报通讯员张宝奎张怀华2月20日,邹城市北宿镇后贾村的一处香椿芽大棚里暖意融融,一股股清香扑面而来,一片绿油油的...

邹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邹城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