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日志摘录
王梅娟(邹城市计生局)
2012年4月9日星期一
今天,我们驻村工作组正在村委大院整理新农保材料,见到了前来交手续的邓广秀老人。我问老人家生活上有什么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老人发起愁来说,自己有五个儿子,其中五儿子残疾,三儿媳妇是严重智障,三儿媳生了两个孩子全靠自己抚养长大。目前有两个困难。自己81岁了,去年却没有领到满80周岁国家给的一天一块钱生活补助。还有三儿媳妇至今没有办理残疾证,享受不到残疾人相关待遇。
经了解得知,老人的81岁,其实是虚岁,户口上明确写着1931年11月29日出生,刚够80周岁,去年还不足80周岁所以不能领取一元补助。我们告之了老人原因,又积极与镇民政办联系,请他们尽快为老人的三儿媳办理残疾人证。
与群众面对面谈心交流,让我感觉群众生活各有各的难处。邓广秀老人虽然多子多女,
却还要承担照顾儿子儿媳和孙子孙女的重任,一生操劳,一生艰难,幸亏有党和政府的救助才让老人能够安度晚年。作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者,我深深感到多子未必多福,少生快富才是群众最好的选择。
2012年5月3日星期三
看着一筐筐鲜亮的西红柿从大棚里搬运出来,我们几个由衷地感到高兴。今天,我们第二次来到董敬安大爷家的西红柿种植大棚,和两周前来这里时看到的情景不同,西红柿已有一部分成熟,有的红彤彤,有的青里透着红,有的水灵灵得青。我们一边帮着董大爷采摘西红柿,一边谈心交流。董大爷笑得合不拢嘴,不停地给我们介绍有关西红柿的各种信息:“三年来,西红柿价格一直不错,今年的西红柿不但丰收,而且价格也不低。刚开始摘头茬时,批发价能达到每斤两块八,现在稍微回落了一些,也能达到每斤两块钱左右。”
我们为群众的丰收而喜悦,为群众的增收而高兴。但细细想来,后韩村种植西红柿已经有26年的历史,规模也有近三百亩,可都是群众自发种植,农产品附加值低。村里没有西红柿种植户协会,也没有打出后韩西红柿品牌,更没有申请无公害食品认证。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驻村工作组积极与相关部门联系积极协调,真心地希望早日为后韩村的西红柿注册商标,形成无公害的西红柿种植基地,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2012年6月1日星期五
这几天,村里公开栏上张贴着《关于长龙老人补落户口的公示》。不少群众议论纷纷:“高长龙想落户的事情不是十多年了吗?”“这次多亏了驻村干部和联村民警帮忙跑手续、开证明,要不还是落不上。”
这个事情还要从我们第一次到高长龙家走访说起,那天上午一进门,高长龙就用恳求的语气说:“我没有户口,没有身份证,国家的什么待遇都不能享受,你们帮帮我吧!”我很吃惊,71岁的老人没有户口,这么多年怎么生活的啊!经过谈心,我们了解到,因生活所迫他15岁时离村去东北黑龙江谋生计,一走就是几十年。等1999年再回到村里时,发现他的户口被注销了,派出所查不到他的任何信息。
我们立即和后韩村的联村民警———平阳寺派出所的孔庆堂警官联系。孔警官积极帮助我们到公安局户籍科咨询了相关的事项,平阳寺派出所的户籍员褚建军和联村民警先后两次到村里了解情况,到高成龙家记材料,派出所还以公对公的方式向黑龙江省原来高长龙生活过的派出所辖区发工作函,请求出具他在那里生活期间有无违法犯罪记录的证明材料。经过近一个月的调查取证,终于收集齐全了所有的证明材料,进入公示期。
在村里,高长龙老人只要看到我们,不管多远总是走过来聊上几句,感谢的话不知说了多少遍。高长龙感谢我们,我们感谢全市开展的“大规模驻村入户,面对面谈心交流”活动让我们有了面对面为群众服务的机会。
(记者郭永整理)
新闻推荐
本报邹城讯(通讯员房亚东盛超杨思文)“要不是政府扶持的那笔三万元的贷款,我这个小店就不可能有今天!”在邹城市花园街的一家打字复印社里店...
邹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邹城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