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试谈朱熹与小邾国及滕州的关系 王正策

滕州日报 2011-01-18 00:09 大字

今年秋天,笔者有幸到武夷山朱熹学堂游览,听到这样一段介绍:“朱熹之始祖是春秋时期邾国遗民,以国为姓,曰“邾”,战国时,为楚所灭。后人因避战乱迁居沛,去掉邑旁,改‘邾\’为‘朱\’。唐末,因避黄巢兵乱迁至歙州篁墩。后来又迁居婺源。”原来朱熹的祖先在古代的邾国,也就是今天的滕州、邹城一带,是我们的老乡。回家后,带着疑问与好奇,笔者多方查找,终于理清了朱熹与小邾国及滕州的关系。

朱熹(1130.9.15~1200.3.9),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后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朱熹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生于尤溪(原属南剑州今属三明),求学侨寓于延平、建州(今福建省建瓯市)、建阳、崇安一带(今南平市到武夷山市建溪一脉),安葬于建阳黄坑大林谷。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

大家都知道,滕州市“古为三国五邑之地,九省通衢之所……”,其中的“三国”是指古时在滕州境内存在的滕国、薛国、小邾国。提到小邾国,就不能不说邾国。邾国是子爵国,也史称邾子国。邾国的先祖是晏安。据清·道光二十六年《滕县志》载:“小邾,曹姓,帝高阳之苗裔也。其先出于陆终之第五子晏安。晏安受封于曹。武王克殷,封晏安之后曹侠于邾,为附庸国,是为邾侠(亦作挟)。”后来,邾国又衍生出小邾国和滥国。邾国分立为邾国、小邾国和滥国,这便是史学界所说的“邾分三国”。清·道光二十六年《滕县志》对于邾国及小邾国的由来,有着清晰的记载:“侠生非,非生成,成生车辅,车辅生将新,将新生訾父,訾父生武公夷父。夷父名颜(亦作伯颜。颜应该是夷父的字),娶盈姓女,生子夏父及友。当周宣王时,颜有功于王室,王别封其子友于郳,为附庸。”小邾国在建立之初只是颜友的一个小封邑,后来逐渐发展并最终强大起来,成为一个新的小邦国,它既是邾国的附庸国,也是鲁国的附庸国。史学界为了与邾国加以区别,称其为小邾或小邾娄,亦称郳国,小邾国的国君称作小邾子。小邾国虽以颜友开国,但奉夷父颜为始祖。根据清道光《滕县志》载:“友庶子爽因王父字始以颜为姓”,爽之后裔,以颜为姓,此即后世中国颜姓的由来。小邾国自友到他的曾孙犁来,犁来之孙小邾穆公,穆公之孙惠公,惠公在位时春秋结束进入战国,惠公以下六世,被楚国所灭。这期间,小邾国共袭传十四代国君。

邾灭亡后,遗民四处逃散,同时把曹姓邾氏的血缘种子撒向四方大地,并迅速在各处生根,繁衍起来。他们中一部分仍以国名“邾”为氏,另一部分以“邹”为氏,还有一部分以国名邾娄中的“娄”为氏。其中有一支以“邾”去掉邑旁——“朱”为氏的遗民最为兴旺发达。

作为中华民族的主体姓氏之一,朱氏族群在历史上的迁徙,基本上与整个中华民族的迁徙、移民历史同步。可以说,朱氏族群的迁徙轨迹,也就是中华民族的移民轨迹,总体上呈现由北向南迁徙的态势。

五代宋元时期是朱姓历史上又一个迁徙较频繁的时期。这个时期朱姓的迁徙又恢复了华北向东南的纵向迁徙态势。由于五代中原战乱和宋代金兵入侵,使得中原地区的朱姓再一次大规模地向南方移民,仍主要集中在东南江浙地区,其次是广大江南地区。而原居江浙一带的朱姓,又向闽粤、岭南一带迁徙。朱熹家族由安徽歙县黄墩、经江西婺源向福建建阳一带的移民就是这个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朱姓移民。收藏于江西婺源朱子研究会的《朱氏正宗谱》以及朱熹于宋淳熙十年(1183年)所作的《婺源茶院朱氏世谱》对其家族的迁徙过程有着较为详细的记载。

据《朱氏正宗谱》载,南宋理学家、教育学家朱熹始祖茶院公朱瑰在唐天佑三年(公元906年)从安徽歙县篁墩迁至婺源到三十五世祖的宗史,并记录了朱熹返婺源祭祖的过程和亲制《告始祖茶院府君墓文》内容。据朱熹于宋淳熙十年(1183年)所作的《婺源茶院朱氏世谱》后序中对其先祖讲得很清楚:吾家先祖,世居歙州歙县之篁墩。同时,《婺源茶院朱氏世谱》中也记载:朱师古因躲避黄巢战乱,举家从苏州洗马桥迁徙篁墩(这时已改名为黄墩)。

同时,笔者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发现《新安朱氏宗谱》中有关于朱熹家族始祖“茶院府君”——朱瑰的记载,新安朱氏原为邾国遗民,其先祖最早得姓聚居于山东省滕州市、邹城市一带,邾国灭亡,其中一部分遗民为躲避战乱逃至沛(今江苏沛县),他们以朱为姓。汉元始三年(公元3年),沛之朱姓逐渐南渡长江,成为吴郡大族。唐僖宗乾符年间(公元874年左右),“爵位近于三台”的殿中丞朱师古因避黄巢起义战乱带领四个儿子由姑苏(今苏州)迁来歙篁墩。朱师古成了新安朱氏的开基始祖。朱师古的长子朱玉到歙篁墩后不久又返回金陵,居句容县朱家巷,其后裔迁居泗州;朱师古的次子朱瑰,天佑三年(905年)前后受歙州刺史陶雅之命领兵三千镇戍婺源,为新县制置(改旧县为清化镇),巡辖婺源、德兴、浮梁、祁门四县,其后裔繁衍于婺源一带,朱瑰被尊称为“茶院府君”,也就是婺源朱氏的谱祖,朱熹的父亲朱松为朱瑰第六世孙;朱师古的第三子朱璋,也迁居婺源,事迹不详;朱师古的第四子朱革,乾符年间任宣县观察使副将,后拒黄巢于南陵,受封为银青光禄大夫、开国亭英侯。

从以上这些家族族谱的记载中,可以寻找到朱熹家族迁徙过程的轨迹。看来,朱熹先祖生活在邾国(即今天滕州、邹城两市一带)是可以确定的。对于全球化进程日益明显的今天来说,争论历史名人故里已无太大意义。重要的是,如何把历史名人的思想进一步研究、挖掘、传承、发展,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文明建设及文化建设做出贡献,才是真正的意义所在。

新闻推荐

《万元现金难寻失主,的姐商敏心急如焚》传佳音——万元现金的失主找到了!

...

邹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邹城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