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助推器” 百姓致富“聚宝盆” 鱼台龙虾节成富民强县“亮丽名片”

济宁日报 2019-06-27 09:46 大字

鱼台濒临南四湖,水资源丰富,全县水域面积23.7万亩,拥有12万亩生态湿地,水稻面积35万亩,是南四湖水产品主要集散地。鱼台独特的气候条件、水质条件以及独特的天然饵料和生态养殖模式铸造了“鱼台生态龙虾”之精品。为打造区域品牌特色,济宁市政府把鱼台定为“龙虾产业经济带”,鱼台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乡村振兴战略意见,扶持龙虾产业发展,并明确坚持以生态养殖为重点,以质量安全为根本,以龙虾节为载体,全力打造“鱼台生态龙虾”区域品牌。

产业要想发展,必须引来“人气”、得到市场关注;想要把零散的生态龙虾养殖握成一个“拳头”,就必须要有一个最直接而有效的载体。

三年前,鱼台“生态龙虾”产业尚处于粗放经营阶段,尽管品质良好,但与南方主产区相比,在知名度、品牌力、议价权等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市场缺位。如何让“生态龙虾”迅速打开局面?在赴多地考察后,鱼台县从政府到企业的心里都有了答案。

2017年7月,首届中国·鱼台龙虾节在鱼台孝贤广场开幕,产业论坛、招商洽谈、美食饕餮,孝贤广场成了鱼台及周边县市居民欢乐的海洋。包括水产品集散交易中心、龙虾深加工产业链项目等共计12个项目成功签约,投资额达8.49亿元,初步在国内市场打响了“生态龙虾”品牌;2018年7月底举办的第二届中国·鱼台龙虾节上,高峰论坛、烹饪大赛……28项活动以“做大龙虾产业,助推乡村振兴”为主题,进一步推高“生态龙虾”的品牌效应。在前不久举办的第三届中国·鱼台龙虾节新闻发布会暨生态农产品展销会上,“生态龙虾”领衔鱼台优质农产品走进泉城舞台,与国内位居前列的电商平台集中签约……经过三年发展,鱼台“龙虾节”完成从“龙虾独秀”到“百花齐放”的蜕变,在“生态龙虾”品牌建设搭建的舞台上,大米、毛木耳、杞柳等本土优质农产品正形成品牌矩阵。

“稻虾藕遇”生态路

“稻虾、藕虾共作模式是我们生态龙虾养殖的主推模式,水稻和莲藕为龙虾提供食物和遮阴环境,龙虾的排泄物形成良好的有机肥反哺水稻莲藕。同时水稻莲藕利用自身的自然净化能力净化水质,为龙虾的繁衍提供优越的环境保障。可以说,鱼台生态龙虾的养殖过程是环保自然原生态,绿色有机无污染。”说起鱼台生态龙虾的优势,鱼台县渔业服务中心主任赵兴华向记者做起了科普:“稻虾共作”是一种新型生态农业项目,龙虾养殖与水稻种植共用一块稻田,稻田为龙虾提供良好的栖息、摄食和生长环境,龙虾吃掉稻田里的害虫和杂草,其粪便和蜕下的壳又能为稻田提供有机肥,实现稻虾互利共生、优势互补,达到绿色稻、虾双丰收的效果。在推广过程中,鱼台县牢牢把握“技术”“标准”两把尺,对养殖户进行指导,保证“生态龙虾”的生产品质。目前,鱼台稻虾、藕虾共作面积已达13.5万亩以上,“生态龙虾”产值超过20亿元。

“鱼台境内水系的溶氧量可达15%,远高于南方龙虾产区,因此鱼台龙虾的个头大、品相好、肉质鲜嫩,是龙虾中的上品。”润辉农业公司的技术员曹彬告诉记者,采用稻虾共作模式之后,稻田体系下的微生物群为龙虾提供了丰富的自然饵料,每亩可节省饲料50%以上。“稻虾共作后,稻田不用再施化肥,完全依靠有机肥生长,成为绿色有机大米。”曹彬告诉记者,这种自带绿色有机“认证”的“虾田米”正在受到市场的追捧,价格也比一般大米高出不少。

在鱼台县裕米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1200亩养殖基地内,龙虾住进“稻藕虾生态养殖小区”,实现“外封闭、内循环”的尾水“零排放”生态养殖模式。公司负责人王成华告诉记者,这种养殖模式充分结合稻虾、藕虾共作的不同特点,形成一个具有强大自持能力的微生态系统。“整个系统分为稻虾区和藕虾区两大部分,稻虾区为生产区,以生态龙虾和有机大米为主要产品。藕虾区利用莲藕自净能力强和莲叶遮阴效果好的特点,净化水质、涵养虾苗。整个养殖生产过程中,可以做到不向外排放废水。稻虾模式自繁自育、藕虾模式净化水质涵养虾苗的模式在国内属于领先的生态养殖模式。”王成华介绍说。

延长产业链龙虾“爬”更远

能否让本地特色农产品品牌叫得响、立得住,打造上下游衔接的全产业链条是关键。在鱼台,“生态龙虾”从上游养殖产区建设、标准化生态养殖到选优生态休闲观光、企业深加工,一条围绕“生态龙虾”产业链条正在形成。

“我们是去年刚刚投入生产的,国内先进的液氮保鲜生产线可以做到成品龙虾全年销售。今年我们预估可以加工成品生态龙虾2000吨以上,产值1.7亿元以上。”鱼台县湖中鲜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油香四溢,生态龙虾经过十几道工序后成功“出锅”,通过冷链运输销往全国市场。企业负责人李雷告诉记者,这条造价数千万元的自动化生产线可以生产多个口味的龙虾,零下196℃的液氮速冻保鲜技术能够最大程度的保留龙虾的鲜味,现在公司产品主打北方市场,销售供不应求。“我们鱼台的水质优良、溶氧量高,虾肉饱满Q弹,市场非常认可,在经过我们探索的标准化生产体系,锁住生态龙虾的最佳风味,通过冷链运输可以做到全年销售。”李雷告诉记者,满足市场需求扩大销售,在现有的麻辣、蒜香、十三香等口味的基础上开发柠檬等新口味,争做市场领跑者。公司目前拥有千余亩的生态龙虾养殖基地,但由于近年来市场的井喷,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生产需求。因此,企业与农户签订养殖合同,以“企业+农户”的订单式生产满足企业产能。

而在山东正祥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信一本看来,龙虾产业及深加工链条的延伸要主动向现代餐饮管理模式延伸,拥有更多的“想像力”。“目前我们在国内拥有135家门店,主打龙虾系列产品,所采用的龙虾原料全部来自鱼台生态龙虾。”从托盘中拿起一只小龙虾掀开虾壳,他向记者展示着“白鳃白肚”“满黄满肉”的生态龙虾选用标准:“我们采用鱼台生态龙虾作为原料,就是看中它干净卫生、肉质鲜美、口感弹牙的特点。即便咱们鱼台龙虾的价格相对更高一些,但我们仍然坚持采购,以品质求得市场。”信一本告诉记者,企业目前拥有“虾嗨”品牌,线下门店遍布国内多个省区。采用供应链管理模式,从液氮加工保鲜、冷链运输、店面铺设等形成闭环供应链,实行 “中央厨房”式制作模式,产品全部为配料完备的成品,加盟店面只需要加热设备就可以正常经营,省去聘请厨师等开支。龙虾饭、龙虾盖浇面、龙虾生煎等种形式,价格从几元到二十多元,主攻工薪消费和外卖市场。他告诉记者,企业将进一步做大鱼台龙虾品牌,把门店扩展到300家以上。

龙虾节引来创业“追梦人”

“我从一个塘干起,现在有了200多亩的养殖面积,再加上我们的合作社,总共有500多亩的养殖面积,年净收入可以达到300万元。”正是龙虾大量上市的时节,在鱼台县王庙镇东堤村,养殖户宗玉广的虾塘内却不见繁忙的捕捞场景,反而正忙着对合作社养殖基地的道路进行翻新,整个养殖基地没有了其他地方热火朝天的收获场面。这是咋回事呢?秘密埋藏在宗玉广的“反季节销售”里。“我是每年春季出虾,只出个头大、肉质饱满的大虾,以高价格带动收益。”宗玉广告诉记者,春季是龙虾淡季,自己每亩池塘只出200多斤优质生态龙虾,市场价可以达到四五十元每斤。“保证出好虾,这样才能留下口碑,现在我们合作社的虾根本不愁销路。”宗玉广说道。

在微风习习的虾塘边,宗玉广给记者算了这么一笔账:每亩地的龙虾和莲子、莲藕的收益可达万元以上,抛去开支,每亩地的净收益能达到六七千元。“我这200多亩池塘,每年的收入也能达到100多万元。咱们的龙虾产业兴旺,咱们农民的日子也是越来越红火。”宗玉广说道。

“我们合作社今年的稻虾、藕虾共作养殖基地平均的亩收益也能达到八九千元,这段时间龙虾集中上市,价格处于较低的阶段,但总体来看市场还是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在张黄镇袁洼村,养殖户刘传明正在分拣刚刚捕捞上岸的龙虾。就在三年前,这位养虾人还在从事物流运输行业:“咋想起来改行的?就是看好龙虾市场的发展呗,再加上县里有资金、技术、土地政策方面的大力扶持,我就决定返乡创业了。”刘传明告诉记者,经过三年的摸索,自己的养殖合作社已经有300多亩的面积,龙虾加上水稻、莲藕的收益,也让自己的腰包鼓了起来:“收入具体的话还不好说,价格也是受市场波动影响的,但是几十万肯定是有的。”刘传明告诉记者,龙虾产业的兴盛让他在家门口实现了创业,而现实的收益也让他对乡村产业的发展充满信心:“咱们县里一直在大力推广鱼台生态龙虾的品牌,我们能明显感受到市场对鱼台龙虾的关注度在明显提高,我们也再在寻找合适的地块扩大养殖面积。”

像宗玉广、刘传明这样的养殖户只是鱼台生态龙虾养殖的一个缩影。由于“生态龙虾”品牌越加闪亮,一大批有资金、懂技术的鱼台人正在“返乡创业”,为“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

龙虾烹饪亮绝活

龙虾深加工

丰收啦

往届开幕式精彩演出

李阁驰润万亩稻虾共作生态示范园

孟楼湿地

新闻推荐

鱼台县多渠道宣传基本公卫项目

为进一步提高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知晓率,提升群众的感受度和满意度,鱼台县卫生健康局在全县各企事业单位、居民区及相...

鱼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鱼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