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生和家国连在一起

济南日报 2018-11-09 08:31 大字

1979年我参加工作,距今40年了,恰与祖国改革开放40周年惊人地巧合。

40年,在历史的长河不过是一朵浪花,而这40年,古老的中华大地早已是沧海桑田、翻天覆地。

回眸这40年,伴随着改革的浪潮,是精彩的回放和无尽的感慨……

1979年,我脱掉绿色的军装,告别了沸腾的军营,分配到鱼台县邮电局。虽然对战友和钢枪还有几分不舍,但新的岗位更让我充满好奇。

报到那天,接待我们的是一位头发花白的副局长,名字叫张久礼。他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劳动模范,一位温厚的长者,一位从基层一步步走来的老领导。他说话言简意赅,声音洪亮,伴着各种手势,显得生动、风趣,大家不时发出一阵阵会心的欢笑,并报以热烈掌声。

他首先欢迎我们到邮电局工作,夸奖我们有文化、有朝气,给老邮电注入了新鲜血液,勉励我们牢记“人民邮电爱人民”宗旨,不怕苦、不怕累,为四化、为邮电事业献青春。当时,“人民的千里眼、顺风耳”“全程全网”等新鲜名词,让我印象最为深刻。他号召我们这些青年人从最基层干起,从最苦最累的工种做起,成长为一个全能的邮电人。

听了老局长的话,我顿时热血沸腾,第一个站起来选择干投递工作。当时两大辛苦的工种,一是投递员,二是机线员,都是外勤,风里来雨里去,但我没在乎。我选投递员工种,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能满足我的个人爱好,可以方便读一些报纸杂志。这算是一点小小的私心吧。

第二天,一辆崭新的二八上海“永久”牌自行车和信报挎包,还有一身邮电绿行头,外加一件蓝色大衣发到我的手上。我当时那个高兴,现在都无以言表。

回到家里,看到我的新自行车,呼啦围上来一二十号老少邻居。当时的上海“永久”自行车,身价不次于现在的奥迪轿车。厚厚的绿漆闪着莹莹的光,簇新铮亮,威风凛凛。一摇车蹬,“嗖嗖”地发出悦耳的金属声响,质量真的杠杠的。大家七嘴八舌一番议论:“这车一定是厂家为邮电局特制的,一辆车顶我们两辆”“发这么多工作服,以后不用再做衣服了,呵呵……”“你这下可掉福窝里啦”。

最高兴的当然是我父亲了,这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在人们围观自行车的时候,却一直在笑咪咪地抚摸、翻看带毛领的蓝大衣。父亲跟我身材差不多,他一定是很喜欢这件大衣的。父母亲对我的工作都很满意,也给了我平生第一次大奖赏——一块上海牌男式手表,一件母亲亲手做的深蓝色呢子中山装,还有三哥从济宁捎来的一双青岛产三节头黑色优质牛皮鞋。这在当时可真是顶尖的奢侈品了。面对这么密集的物质和精神轰炸,我一时懵了,居然不知道怎么面对这一切幸福。直到两天后,才确定这一切都是真的,幸福感和亢奋持续了足有半年。

父母敦敦教诲我好好工作,好好做人。他们要求很简单,你不用成就什么大事业,只要诚实劳动,规矩做人就行。现在回忆这些朴实的话,才慢慢体会到其中的深刻哲理和智慧。那一代的长辈和领导身上,有一个鲜明的共性,忠于党,爱祖国,淳朴厚道,勤奋节俭,吃苦耐劳。清贫的生活里都有某种坚守,这也许是优秀传统文化和信仰长期浸润的结果吧。老一代的这些优秀品质,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伴随着我,成为我一生的精神参照。

这以后,就是我从邮电到邮政,再到邮储银行的40年职业生涯的漫长旅途。

如果说1978年是改革元年的话,我们这代人恰逢这个节点登上社会大舞台,我们见证了改革从开幕那一刻起的波澜壮阔,领略了每一幕的剧情和故事。从1978年以后的40年里,我们既是观众又是演员。我们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起航,又在这潮流中,添加了自己的元素。

从40年前小岗村19个红手印按下的一声惊雷,到今天改革开放的遍地开花,古老中国的改革开放在艰难中起步,在行进中探索,在实践中完善。克服内外阻力,绕过急流险滩,像九曲黄河,蜿蜒曲折,奔腾咆哮,一路向东,驰向大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改革发展没有现成的模板,只能靠自己闯。我们的企业也是经过分分合合,不断从教训中总结,不断在行进中校正方向,不断在开拓探索中完善。经历了阵痛和落寞,一步步在改革中崛起,在艰难中发展壮大。

40年的改革开放,让中国人的思想空前解放、潜力空前爆发,为越来越多的人创造了财富和机会,成就了很多企业和行业,为每个个体提供了无限和多元化发展的可能。而作为这些改革的亲历者、同行者,我们既付出了巨大的成本、艰辛的劳动,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我们就是这样伴随改革开放一路走来的。

上班头一年,月工资是19.5元,但作为体力活,口粮为42斤粮票,这是很高的了,心里很自豪。这是我的第一份薪水和待遇,你对比一下就知道,1979年一块120元的“上海”牌手表和一辆130元的“永久”牌自行车,当时有多值钱了吧!

铭记长辈和组织的教诲与培养,我不怕苦不怕累,3年后收获了人生的第一份荣誉,被评为“全市优秀投递员”。1984年,我转入支局当综合营业员。支局离家五十多里,虽然艰苦,但很锻炼人。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这里可以学到邮电85%的业务。这段经历对我很宝贵,让我从工作到做人都学了很多很多。也是从那时起,我真正学会了独立生活。

再后来,又经历了从后勤岗位,到综合替班员、机要员等工作。每一次变动,都让我学习了新东西,对生命和人生都多了不同视角。改革开放的大趋势推动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愈来愈浓厚。时代的要求,形势的逼迫,不学习就落后了。我通过3年刻苦学习,1990年从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算是而立之年对自己有一个交代。

伴随着改革深入、国门洞开,中西交流频繁,外来文化西风东渐的大环境下,自己有点眼花迷离。人生观和思想也发生了变化,一度为贪玩耽误了大好时光,也为青春的疏狂付出过代价。

进入90年代,中国邮电在改革巨浪推动下,迎来最好的黄金发展期。固定电话作为身份的象征,被人们趋之若鹜,到了排队都一票难求的地步。企业跳跃式发展,利润爆炸式增长。在鱼台,邮电局的电信楼最高,邮电局工资最高,邮电局的效率最高,邮电局的服装最靓,被社会概括为“三高一靓”。今天的人们很难想象,当时作为一个邮电人的那份自豪。

但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邮电合一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1998年,邮电分营,邮电局一分为三——移动、网通、邮政。现在回忆当时的场景有点模糊,可能是出于伤感。但1998年至2008年的邮政10年,无疑是沉寂的。它处于调整期,国家宏观调控,邮政受到一定影响,举步维艰。这段时间,更多的是给了我历练、蛰伏,观察和思考的空间。但这时我的思想也已定型,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自己愿为之终身奋斗的信仰。

在担任支局长和储汇稽查时,由于工作需要,我的写作能力飞快提升。从2004年到2017年,我在县、市、省、国家级报刊发表本企业新闻报道76篇,专业论文4篇,思考性政治论文6篇,诗词等文艺稿二十余篇。这些成绩,也冲散了我最初选择中文而没有选择法律、中医专业的遗憾。回顾这段经历,还是工作的需要促使我这个懒人被动地成功了,企业间接造就了我的个人成长。

最令我自豪的当属银行10年,它是我人生的另一个新起点。2008年6月,酝酿已久的行邮分离终于软着陆。当时鱼台支行仅有两个自营网点,三十几号人,还多为老弱病残。团队战斗力弱,机构不够健全,月均收入仅29万元。无论是硬件还是软实力,与其他专业行相比,不啻天壤之别。

鱼台邮储银行手捏微薄的资源,开始了第二次创业;而创业,对我则是第三次了。底子薄,人才少,市场逼仄,竞争激烈,这对我们邮储人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但有了30年改革开放的历练,我们从观念到能力,已足够适应一切市场和政策变化。十年发奋,十年磨砺,我从银行挂牌第一天就到业务部任职,到后来下沉支行负责,再到今天回到县行负责党务、纪检。10年来,我始终融入鱼台邮储银行这个锐意进取的团队里,与同志们一起苦、一起乐,一起承受奋斗的艰辛,一起分享成功的眼泪。

命运总是青睐敢于奋斗的人。2017年,邮储银行系统一组闪亮数字再次刷屏,成为业界热议的话题:鱼台县邮储银行当年实现业务收入4280.02万元,增幅20.32%,月收入是银行成立时的12.3倍。实现利润总额2709.95万元,增幅58.12%,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人均75.09万元 ,排全市第2位。人均创利47.54万,点均利润903.32万元,均居全市第1位;年度综合考评中,名列全市第三,被评为2017年全市先进支行,同年被评为全省“20强县行”。我们的故事,被济宁市银行业协会重磅报道,被誉为“小县城做出大银行的鱼台样本”。

我自豪,因为邮储银行每一份成功,都有我个人的一滴汗水;它的每一次进步,都有我个人的一份努力。回忆这40年,在改革开放的汹涌大潮推助下,我们的命运始终与国运连在一起,与企业的命运连在一起。企业的兴衰左右着个人的成长,究竟是我们助推了企业的成功,还是企业造就了我们个人成长,连我这个邮储老兵都难以说清。

令人更高兴的是,鱼台邮储银行办公大楼明年5月就要落成入住。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的鱼台邮储人,将拥有2400平米的办公区。这都是奋斗回赠的福报呀!

40年来,中华号巨轮鸣响改革汽笛,带领十几亿人民劈波斩浪,行稳致远。我们的国家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举世震惊的经济奇迹。而当时邮电分营的几家企业,经过重组、盘活、剥离、上市等一系列改革,在阵痛之后,资产增加几十倍、上百倍不等,都跻身世界500强,实现了凤凰涅槃。

国是最大家,家是最小国,只有强的国,才有富的家。40年来,伴随国家、企业的蒸蒸日上,我个人的生活也发生了质的飞跃。住房从1984年我成家时单位分给的18平米,到1988换成56平米,再到2001年自己筑建145平米两层独院洋楼,拆迁补偿160平米公寓加22平米车库。月工资从19.5元起步,到今天月薪数千元;当年爱不释手的老“永久”自行车,换上奇瑞电动轿车;“上海”牌手表,也换成了“依波路”。但我母亲亲手为我做的那件蓝呢子中山装,我还一直珍藏着。记得当年附近有十几个村民,都借它穿着去相亲,居然成就了七八对好姻缘。留着它,等于留下父母的的一缕温情和我对他们的一份怀念。

40年来,我最大的感悟是,没有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格局,就没有企业今天的发展壮大;没有企业的发展壮大,就没有个人的成长进步和幸福生活。从踏上岗位第一天起,就要以奋斗书写人生的履历,把个人奋斗与民族复兴连在一起,把企业发展壮大和自身成长连在一起,把个人幸福和国家、企业的命运连在一起。在奉献社会、奉献企业的同时,成就卓越的自己,演绎精彩的人生——这才是生命的价值所在。

■心飞扬摄影

新闻推荐

任城路王母阁路综合管廊建设如火如荼 正进行管廊主体施工,已完成总体工程的87%,计划12月份通车

本报记者徐斐本报通讯员刘井龙走进任城路——王母阁路综合管廊建设现场,一派热火朝天景象,400余人的施工队伍,各类大中型施...

鱼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鱼台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