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台:绿染城乡编织锦绣
■本报记者张帆
本报通讯员乔志宇乔善良
春夏之交,万木葱茏。在经历了繁花似锦的春光后,鱼台大地到处都是绿色,深浅不一、层次分明。行走在鱼台城乡,就像走进了绿色森林,让疲劳的眼睛放松休息;又像是进入了天然氧吧,让人尽情呼吸新鲜空气,享受健康生活。
近年来,鱼台县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目标,坚持生态至上、绿色发展理念,把造林绿化与保水质、兴产业、富百姓等工作结合起来,明确工作重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快建设宜业宜居宜游宜学新鱼台。
编织城乡绿化防护网
“要合理浇水、及时松土、增加土壤透气性和渗透性,这样才能提高树苗成活率……”4月16日,在鱼台县王鲁镇陈堂村大田地里,县林业局高级工程师杨慎伟正指导着村民管理新植的树木。不远处,一排排杨树长势喜人。
杨慎伟多年从事造林绿化工作,每年都带着十几个人忙碌在各镇村的田间地头,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林容易,管护难,成活率低。”提起过去,杨慎伟直摇头。在他的记忆里,由于不少村民管护林木的意识淡薄,而且不懂管护技术,造成“年年栽树不见绿”的现象。
为编织绿色防护网,鱼台县以农业综合开发、防护林项目为载体,采取工程化造林模式,经过精准规划田、水、林、路、渠,集中连片发展高标准农田林网。同时,在树苗树种选择、造林方式、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组织技术人员每天到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及督导,严把管护环节,造林成活率大幅提高。今年以来,鱼台县已完成造林8200余亩,实施济徐高速公路绿色通道建设53公里,建成高标准农田林网3.5万亩;城区项目建成1个,其它5个项目正在施工中;建设义务植树基地12处,义务植树达40万余株。
唱响绿色发展致富曲
4月15日,鱼台县清河镇巩庄村村民张全沛正在杞柳地里忙着浇水:“今年我种了十多亩杞柳,既能搞绿化,也能增加经济收入。”
张全沛给笔者算了一笔账:一亩地每年产6000多斤杞柳条,按照每斤0.8元的市场价,一亩地能获利4800多元,收入是水稻、小麦的2倍以上;要是加工成白条出售,亩产效益可达9000元以上,更是可观。此外,杞柳收获后,村民还可以到周边企业从事杞柳编织,月收入1500元左右。“栽下一片绿,收获满盆金。”通过大面积种植杞柳,如今,巩庄村村民人均收入快速增长。
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鱼台县以市场为导向,创新发展机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杞柳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建立了以清河镇为核心的杞柳产业示范区,规划种植杞柳4.5万余亩,杞柳加工企业30余家,带动从业人员2万多人,杞柳工艺产品达200多个系列近千个品种,产值达6亿多元。
推进生态经济林建设
4月初,鱼城镇杨邵村惠河两岸的桃花次第盛开,该镇通过举办桃花旅游节,吸引附近县市区十万余人前来桃花源观赏游玩,彰显了鱼城镇绿色发展、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魅力。
鱼台境内有大小17条河流。该县将堤岸经济林建设纳入全县《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2018年在惠河、东沟河、东鱼河河堤及老万福河部分区域种植早熟桃、梨、无花果、核桃、枣等经济果树,坚持“群众自愿、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果则果、适地适树”的原则,引导鼓励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把分散的土地向种植大户集中;出台优惠政策,对堤岸经济林种植大户给予资金扶持,鼓励实行“公司+农户”产业化经营或者大户承包经营模式,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促进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结合。
如今的鱼台,万物吐绿、鸟鸣林间、河水如蓝,生态环境日趋向好,森林覆盖率日益提升。
记者感言:创建森林城市,让老百姓生活在森林里,是一项贴近民生、体贴民意的工程,让老百姓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创森增绿又增收,这一点在鱼台县体现得淋漓尽致。该县把造林绿化与保水质、兴产业、富百姓等工作结合起来,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带动了经济绿色发展,诠释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合一。
杞柳种植增绿又增收。■记者陈硕摄
新闻推荐
“只要刷下身份证或社保卡,动动手就能查询我的社保缴费情况,还能打印,不用坐车去县里问了,真是太方便了。”正在使用社保自助服务一体机查询自己社保缴费情况的杨先生高兴地说。据了解,为方便群众查询...
鱼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鱼台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