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双河村的“致富加减法”

济宁晚报 2016-09-06 00:00 大字

■本报记者孙逊

本报通讯员姜潘峰

鱼台县老砦镇双河村紧靠着微山湖,几年间,这个村从一个上访村变成了先进村;从一个贫穷村,变成了人均纯收入高出全县5000多元的富裕村,2009年至今村里没有一个低保户、贫困户;从一个脏乱差的村变成了干净整洁的生态村——这些变化,得益于村里的“致富加减法”。“以前,我们家6口人住着4间狭窄的房子,种地收入也不高,每年全家纯收入不到5000元。”双河村村民陈贵芳回忆说,村里像她家这种情况的还有很多。“当时,村里最大的工作目标是让村民富起来。只有发展村集体经济,让村集体有钱了,村民也会跟着有钱。”双河村党支部书记袁瑞金说。

双河村挨着湖西煤矿,有发展煤炭运输的便利条件。2005年,袁瑞金领着村干部外出考察了解到,有的煤矿附近的村庄,几乎家家买大车搞运输,车辆太多造成浪费,挣不到钱;还有的村让少数人经营煤炭运输,无钱买车的村民得不到利益。“双河村不能只让少数人致富,必须要共同富裕。”袁瑞金和村两委干部决定,村里出面,与镇政府和湖西煤矿协商,申请了120辆车的煤炭运输资格。煤炭运输资格申请到后归村集体所有,村里研究制定了煤炭运输利益共享方案,首先在全村8个生产组中,每组选出4位村民代表,来管理决策村内事务。有购买车辆能力和运输条件的村民报名申请运煤资格,经村民代表大会投票决定谁最终拥有运输资格。用这种办法组建了120辆货车的双河车队,村集体从每吨煤炭运费中提取2元,后来逐步提高到8元。然后每月按时发放到所有村民银行卡上,去年村里每人每年分到5000元。

村里减少了收入差距,老人有了养老保障,孩子得到良好的教育。有车村民能安心搞运输,无车村民分到钱还能外出打工。村里的老人说,“村干部比亲儿子都孝顺。”双河村独创的这一经验做法得到煤炭部门的高度肯定,许多外地有煤矿的村庄前来学习。

尽管村民生活质量提高了,但近年来村里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现象严重,这让一些刚刚脱贫的群众叫苦连天。为此,2010年,双河村两委干部和村民代表商议拿出移风易俗的方案——以村规民约的形式规定婚丧嫁娶10不准,其主要内容有:村民投票选举出2名理事会成员;喜酒预席从多桌减到一二桌,喜酒不招待本村邻居;丧事除重孝子外一律不穿孝布,改成一朵白花,等等。有了这10不准,每个红白喜事能节省2万多元,全村每年节省近200多万。

村里人多地少,特别是宅基地短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双河村把村南废弃多年的十余亩坑塘回填,通过招商引资建成双河新区4栋楼房,容纳150户村民居住。村里借鉴城市社区管理办法,配备了专门的物业管理人员,让村民享受到高品质的生活。村集体有了钱,村里完成了水泥路户户通,在大小街道安装了150个路灯和20个高清摄像头,在主要街道进行了绿化,建设了文化广场和污水处理站,配备了保洁员和垃圾箱,实现垃圾日产日清。如今,村民们在花园一样的大街上散步,在文化广场上跳舞。大家都说,村里的生活条件比城市都好。

这就是双河村的“致富加减法”:增加群众收入,减少铺张浪费,文明奔小康。前几天,袁瑞金的老伴抱怨说,“村里别人家的房子都比咱家的好。”袁瑞金回应了一句,“县城咱不是也有房子吗?”老伴一愣,算了算,已经11年没去住县城的家了,但是袁瑞金很欣慰,因为双河村全部405户村民有了像县城一样富裕、文明、宜居的家。

采访手记共享改革红利和发展成果在***工作采访中,记者发现很多贫困人口呈现明显的“插花型”分布,部分村庄出现了较为突出的两极分化现象。比如,煤矿占了村民土地,村民得到补偿款之后,有门路的村民通过靠运输、做生意,收入越来越高。没有门路的村民失去了部分土地,增收致富更加困难。如何在农村形成“橄榄型”的收入分配结构,把“蛋糕”分好,让全体村民共享改革红利和发展成果?双河村通过发展村集体经济,进行调节收入差距,对我们有积极的启示。村集体利用资源优势发展集体经济,减少贫富差距,是条很好的路子。同时,通过村规民约形式,引导村民减少铺张浪费,是对低收入家庭的保护,既弘扬了乡风文明,又有助于实现共同富裕。

新闻推荐

本是一句没人当真的诅咒话,鱼台一男子却照着做了 挖了人家祖坟,还“理直气壮”实施敲诈

■本报记者李胜男“挖了你们家祖坟”本是一句诅咒人的恶毒话语,没想到真的有人这么做了,还以此为由要挟进行敲诈。日前,鱼台县警方便抓获了一名涉嫌盗窃、侮辱骨灰罪、敲诈勒索罪的犯罪嫌疑人。去年...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