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侄媳马金娥照顾瘫痪三叔41年

农村大众报 2016-04-06 16:22 大字

“说起马金娥的孝顺,村里人没有不竖大拇指的。我从小时候开始就经常见她给三叔端好饭菜,自己一边吃着馒头和大葱,一边匆匆下地干活。”这是鱼台县清河镇田庄村45岁的党支部书记姚合顺对马金娥的印象。

4月1日,笔者跟着姚合顺来到马金娥家,三叔姚树良住的房间吊着天花板,陈设着取暖炉、电冰箱等,桌子上放满了营养品,床上被褥很干净,屋里没有异味。三叔躺在床上,脸很白,满头银发,见有人来热情地打招呼。很难想象,这是一个瘫痪在床66年,吃喝拉撒都在床上的老人的房间。

三叔今年84岁,18岁时得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因治疗不及时瘫痪在床,一直没有结婚。“三叔不能下床,想喝一口水都要有人端到他跟前,他是俺和老伴的亲人,总得照顾他。”65岁的马金娥说,她1975年嫁到姚家,丈夫是教师,工作忙,照顾三叔的重担从此落在她身上。

以前,马金娥一家人住着三间房子,三叔住东间,马金娥和丈夫住西间。后来,孩子结婚了,马金娥申请政府安居工程在院子后面为三叔盖了3间瓦房,政府补贴1万元,家里拿了1万3千元。

三叔很少出家门。7年前,三叔得了胃出血,马金娥和丈夫租来了车,把三叔抬到车上,送到鱼台县医院治疗。“三叔说抬他的时候,碰到哪里都疼,以后再不去医院了。”三叔脾气很倔,谁也劝不动。以后,每次生病都要把医生请到家里来。还有一次,清河镇残联送来了一辆轮椅,马金娥想推着三叔经常在外面散心,有利于健康。一家人把三叔抱到轮椅上,在村里转了一圈,可他总是往下滑,感到浑身疼痛,也不坐轮椅了。马金娥夫妻两个除了经常陪三叔聊天外,还定期找来村里老人来家里陪三叔。

为了防止三叔得褥疮,马金娥给他铺5层褥子,还专门做了厚厚的垫子,还在床上面拴一根绳子,拉紧绳子上抬身体锻炼。“人家说长期卧床的人很容易得褥疮,俺从未得过褥疮,这多亏了侄媳妇。”三叔边说边指给笔者看。

三叔平时大小便由马金娥的丈夫姚辉旭照顾,其他诸如吃饭、洗衣、换被褥、做家务等都由马金娥承担。随着年纪的变老,三叔吃饭越来越挑剔,一天三顿饭不能重样,每天要有荤的,吃2个鸡蛋,爱吃水饺和包子,吃得不满意就生气。

马金娥有时也发几句牢骚,丈夫就劝她,“三叔岁数大了,脾气跟小孩一样,这很正常,咱们老了可能还不如他,就顺着他吧。”

马金娥照顾三叔更加用心了,她包了水饺、蒸了包子放进冰箱,单给三叔吃,保证1个星期有5天能吃上包子或水饺。“这几年,三叔和我们吃一样饭的时候很少,每天都要给他单独开小灶。”姚辉旭说,“夏天,三叔穿的衣服是2天一洗,被罩和床单半个月就洗一次。”

马金娥家种了10亩地,农忙时,每天都要下地干活。因为不放心三叔一个人在家,马金娥给三叔买了老年手机,接到三叔的电话马上回家。“俺这手机用了8年了,现在还学会了发短信。”三叔说着拿起手机给笔者演示。

2005年开始,马金娥也得了类风湿性关节炎,腿经常疼,怕累、怕凉,重的时候在床上躺了3个月。现在经常忍着痛做家务,照顾三叔。“三叔什么财产也没有,别人不明白俺是为了啥,有人还说俺傻。”马金娥说,“因为三叔是俺家的亲人。趁着还能动,好好伺候三叔;不能动的时候,就让俺儿子、儿媳妇接俺的班。”

马金娥还照顾了奶奶(已去世)、公婆、母亲,共5位老人。前几年,丈夫的3个姑姑也喜欢在马金娥家里住,一年住上一两个月。“有时家里老人多了,屋里可热闹了,走路都人碰人,亲戚们都说俺家是敬老院,我是敬老院院长。”马金娥笑着说。

农村大众报通讯员姜潘峰

屈峰

新闻推荐

垦利街道优质服务架起“连心桥”

垦利街道立足优质计生服务,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以真诚奉献和优质服务赢得了广大育龄群众的信赖,在计生管理部门和育龄群众之间架起了“连心桥”。一是广泛开展生殖保健服务。定期...

鱼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鱼台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