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当“闵子祠”遇上“四德榜”

济宁晚报 2016-02-23 07:09 大字

——从一个农村家庭看鱼台孝贤文化的传承
■本报通讯员姜潘峰吴保防

近日,鱼台县张黄镇大闵村处处可以感到喜庆欢乐的气氛,文化墙上的“新二十四孝”图引来返乡的村民驻足观看,家家户户张贴着喜气洋洋的对联,浓浓的传统年味弥漫在大街小巷。

67岁的村民闵祥峰生活在一个五世同堂的家庭。他像往常一样,骑着电动三轮车,带着97岁的母亲和孙子来到村文化广场。广场LED大屏幕上正播放着豫剧《孝贤闵子骞》,这场戏在村里播放了已经数不清多少次了,可是作为闵子骞后人的大闵村人是百看不厌。欣赏戏曲之余,闵祥峰听村民都在谈论着村里一件大喜事——上个月,大闵村被省社科联评为“山东省社会科学普及示范村”,全市仅13个村庄入选,这可是村里的大荣誉。

广场东侧的闵子祠始建于明朝嘉靖三年,后来年久失修,加上文革时期的破坏,仅剩残桓破壁,很少有人问津。2006年,大闵村人到安徽、河南等省走访闵氏后人,拜访专家学者,探索整理了闵子的基础资料及在鱼台生活的物证。联系文物部门和全国各地的闵氏宗亲,申请和筹集资金对闵子祠进行了新建和完善。2010年,成立了闵子宗亲会,联络闵子后裔,不定期开展各类孝贤文化主题活动和寻根寻源活动。

现在,像闵祥峰一样的村民们每天都会到闵子祠前的广场上看戏、跳舞、思慕祖先的孝贤风范。同时,他们还义不容辞的成为了闵子祠的义务宣讲员,为前来瞻仰闵子祠、感受孝贤文化的人们讲述“芦衣顺母”等故事。这是每个大闵村人最高兴做的事,他们的讲解不仅充满情感,脸上还洋溢着自豪和骄傲。

村里文化广场对于闵祥峰还有更为特俗的意义,他因为孝行突出,被评为村里的“孝老爱亲模范”,还上了村“善行义举四德榜’。闵子祠里供奉着祖先,“善行义举四德榜\’上有着自己的事迹,这让闵祥峰由衷地自豪。

这事还得从去年春天说起,细心的村民发现,闵祥峰的母亲前几年总是闷闷不乐。老人常说,“俺岁数大了,吃饱穿暖就知足了,啥也不想了”;现在,老人脸上的笑容多了,谈论最多的是听了哪场好戏,又和那个老姐妹说了啥开心事。

五年前,闵祥峰的母亲独自住在三间瓦屋,闵祥峰为了多挣钱给儿子盖房子、娶媳妇,除了干好地里农户,平时还在打点散工。给老人的粮食、零花钱、衣物等日常用度定期供应。“当时觉着老人吃好,穿暖就行呗,忽落了老人的心里感受。”闵祥峰说。他意识到错误,把母亲接到家里和自己一块住,每天带着母亲找村里老人聊天,听戏。“五天带俺赶一次集,隔三差五走趟亲戚,每天还有戏看。”谈起晚年生活,闵祥峰的母亲很知足。

闵祥峰孝顺母亲的事在村里传开了。去年,他被评为村里的“孝老爱亲模范”。“村里孝顺老人的事太多了,数都数不过来,其实我们都是跟文化墙上画的‘新二十四孝\’学的。”闵祥峰说着领笔者来到文化墙边,重温一遍“新二十四孝”。

据了解,大闵村民风的转变经过了三个阶段。以前,大闵是全县有名“难管村”,村民打架斗殴的多,还经常看到兄弟打架的,儿媳打骂婆婆的;2006年之后,村里修缮了闵子祠,用祖先的品行教育村民,谁家不孝顺老人,会被村民看不起,可是大家光顾着挣钱了,不知道如何行孝;2013年,村里开始建设“善行义举四德榜”,每年评选“好媳妇”,“好婆婆”,和“孝老爱亲模范”等,大家有了标杆,在家里孝敬老人,在外面做文明村民,村里60%的村民上了“善行义举四德榜”。“我们村里人都是闵子骞的后人,到我这一辈已经75代了。现在有了‘四德榜\’,我们村更能把‘孝\’的家风传承下去。”闵祥峰说。村民们自小对闵子和闵子祠的故事耳熟能详,现在村里是鞭打芦花,口口相传。“爷爷,我长大了,也要像您孝顺老奶奶一样,孝顺您们。”闵祥峰的孙子闵文杰拉着爷爷和老奶奶的手说。

新闻推荐

济宁市庆祝第17次全国“爱耳日”

本报济宁3月3日讯(记者张彦彦见习记者唐修岳)今年3月3日是第17次全国“爱耳日”,也是第4次“国际爱耳日”。在“爱耳日”来临之际,市残联联...

鱼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鱼台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