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不当“木匠”当“铁匠”
□本报记者吕光社
本报通讯员赵磊赵龙
5月11日上午10点,鱼台县张黄镇武台村村民樊奇急匆匆地来到村委大院,向镇里的包村干部周成华和村党支部书记樊维珍反映,“村后边的排灌渠淤积严重,镇里得帮着修一修。汛期眼看要到了。”周成华询问了沟渠的长度、影响耕地的亩数等,便与樊维珍一起去了现场,发现那条沟渠长满了杂草,基本上失去排灌功能。
“肯定要帮着疏浚。”周成华向樊奇承诺。5月14日,周成华利用镇村干部集中办公轮流坐班时间,召开了由镇村干部、村民组长、村民代表等20多人参加的议事会,商定在不占用基本农田的前提下拓展沟渠的深度、宽度。
第二天一大早,镇里协调的挖掘机便进入地头作业,整个工程仅用了4天时间。站在麦田地头,樊维珍高兴地说:“镇村干部集中办公效率就是快。新沟渠长达2000余米,有220余户村民受益。”
村干部不在村里上班,却在家里上班;到镇里找干部,路远,有时还找不到;村民找到镇干部,镇干部打电话安排村干部办事,村干部却推诿慌称不在家……在基层,群众围绕镇村干部团团转就是见不着干部的面,镇村干部推诿扯皮“躲猫猫”现象时有发生,对群众的事当“木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不是当“铁匠”,实打实地为群众解难题。
为解决群众办事难、干部服务效率低下等问题,今年3月,张黄镇在54个行政村推行“集中办公轮流坐班三见面”服务活动,每周一、周四镇村干部在村“两委”办公室集中办公,让镇干部、村干部、村民三方当面交流,面对面谈心交心、商议村事、解决困难、化解矛盾,并做好接访、议事、民事代办等工作。其余工作日,镇村干部轮流坐班。
活动开展以来,张黄镇镇村干部已接访群众800余人次,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300余起,为民代办实事近400件。樊维珍告诉记者,“镇干部到村里坐班,可以当面为群众解决问题,方便了群众办事。”
为避免镇村干部集中办公轮流坐班走过场,镇里制定了点名考勤、首问负责、群众监督等制度,并印制了群众来访、为民代办、会议议事、签到簿、为民代办资料收据等配套文本,镇村干部要详细记录各项工作落实情况。张黄镇党委书记张永春介绍,“镇村干部可以现场倾听群众反映问题,现场共同议事,现场为民代办服务,解决了干群之间存在的‘团团转、不见面、事难办\’问题。”
在张黄镇陈店村委办公室,记者看到一本“为民代办”记录簿,上面详细地记录着村民要办的大小事情。“我们除不能帮着办理结婚证、离婚证外,其他如养老卡、户籍证明等都可以代办。”陈店村包村干部董庆波说,现在每周都要接到10多起村民求助的事。“为村民办实事,不仅实现了自我价值,还实现了‘要我下村\’到‘我要下村\’意识的转变。”
“撒下一张实干网,收获鱼虾满船舱。”张永春认为,“开展‘集中办公轮流坐班三见面\’服务活动,不仅较好地解决了农村工作有人管事、如何管事、管什么事的问题,还拉近了党群干群关系,提升了干部服务群众的能力,是践行‘三严三实\’的基层实践。”
5月12日,鱼台县专门在张黄镇召开农村基层干部“集中办公轮流坐班三见面”工作现场会,在全县推广张黄镇“三见面”服务活动,组织镇村干部开展接访、议事、代办等工作。
点评:张黄镇推行镇村干部“集中办公轮流坐班三见面”制度,作为“三严三实”的一种基层创新实践,把作风建设寓于服务中,强化了基层党员干部党的宗旨观念和意识,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其次,把服务寓于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中,搬掉了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拦路虎。他们的做法进一步告诉我们,转作风、提效能,必须落脚定位在“服务”二字上,通过下移镇乡服务职能,更加减少办事层级和流程,从而打通目前事实存在的各种阻断点,实现为民服务的便利化、最优化,变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为“零距离”,更大限度地方便群众,让群众满意。
济宁市委讲师团教授张琦
新闻推荐
□记者赵德鑫通讯员乔志宇报道本报鱼台讯9月8日晚6时许,在鱼台县张黄镇陈店村文化广场上,县电影公司放映员马黎明停稳满载的微型货车,和同事李红一起卸下放映器材,支起2根铁杆,用...
鱼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鱼台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