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土地流转“转”出农民致富新天地,且看鱼台县在“自家地”上打工农民———一手拿租金,一手拿薪金

济宁晚报 2014-07-07 07:40 大字

■本报记者孙逊

本报通讯员姜潘峰乔志宇

盛夏的鱼米之乡杨柳依依、荷花飘香,活跃在田间的稻农们忙着抽水泡田、运苗插秧。近日,记者来到鱼台县王鲁镇王鲁村有机水稻种植基地,一台台插秧机正欢快地忙碌着,随着一阵阵“嘀、嘀、嘀”的机器声,四行翠绿的秧苗整齐地插进水田,白茫茫的水面随而变成了“绿洲”。“俺把家里的地都流转给了村里,每年光租金就能拿近6000元,农忙时又给‘自家地\’里打工,一天收入百把块钱。还是这一块地,俺能有两份收入,比以前光种地可强多了,这都是土地流转给俺带来的好处。”正在地里干活的村民许玉连笑着向记者介绍,他的工作是向插秧机上运送秧苗。老许家里有5.6亩水田,前年以每年每亩1000元的价格,全部流转给村里种植有机水稻。一到农忙时,他们一家人都成了在自家地里打工的“两栖”农民。据了解,2012年底,王鲁村成立鱼台淯源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全村所有农户均加入合作社,并与合作社签订了土地转包合同。合作社建设有机稻米标准化生产基地400亩和优质特色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900亩,实行集中种植、统一经营,改变了一家一户生产规模小、经营粗放、经济效益低的状况。鱼台淯源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启龙说:“村民们可以在本村地里打工,平时农活不重时每天能挣60元左右,在三夏、三秋生产时每天能挣100多元。”

随着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的人数逐年增多,种粮的收入低于打工收入,农民种粮意愿不高,土地流转顺应了农村形势发展。李阁镇林庄村村民薛营算了一下土地流转的收益账,家里8亩地,种小麦、玉米两季,除去种子、肥料等费用,每年收入也就8000多元。土地流转后每亩的租金一年近千元,加上夫妻俩可以常年打工,一年收入能有5万多元。

王鲁镇小周村村民李爱霞把家里5亩地流转给村里种植大户,又在村里企业找到了工作。盘点起一年的收入,李爱霞脸上乐开了花:“俺家承包地流转出去每年5000多元租金,在厂子上班月收入1900多元,最重要的是能在家照顾老人和小孩。”“群众有土地流转需要,我们农业部门就要给群众搞好这方面的服务,首先是要做好的是土地确权。”鱼台县农业局负责人介绍。该县积极开展土地确权登记工作,对农民现有承包土地的地块边界、空间位置、面积等进行清查实测,把承包地块、合同、权属证书全面落实到户,确保每一块农村土地都做一个准确的“身份证”。通过流转经营权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形成从几十亩到千亩不等的规模。目前,该县土地流转有了较大规模的发展,土地流转总面积61899.9亩,占农村承包土地面积的12.2%,涉及村数为81个,转出土地农户数10015户。“土地流转后,全县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从土地中分离出来,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选择。”鱼台县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鱼台县各镇街重点围绕食用菌、有机大米提升、杞柳、观光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开展招商,引进一批有规模、有实力、重环保的龙头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提供了大量的产业链下游创业机会和就业岗位。同时,该县建立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基地,整合县内职业院校资源,采用订单式培训、委托式培训等形式,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有了一技之长的农民大多数在家门口企业找到了合适的工作,成为了亦农亦商、亦农亦工的“两栖农民”。

记者感言:近些年来,不少农民对土地的态度表现出“两难”的尴尬:出去打工挣钱多,耕耘多年的土地就要荒芜;“窝”在家伺候几亩土地,又不能完全满足生活需要。为破解难题,鱼台县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加快规模化经营步伐,使农村土地“转”起来、结构调整“活”起来、农民口袋“鼓”起来。在实现了农业产量、效益和农民收入的同步提升的同时,又迎来了一个红红火火的好收成。

新闻推荐

鱼台园区发展激活“归雁”经济

本报鱼台讯(通讯员姜潘峰韩立李树霞)伴随着鱼台县经济开发区园区建设的强势推进,一大批重大项目的相继落户竣工,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外出务...

鱼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鱼台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