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汩汩清泉润心田

济宁晚报 2014-06-29 07:40 大字

■本报记者王粲

本报通讯员赵磊翟晨曦

一道道排灌渠纵横交错,一座座桥涵闸安全实用,一股股清澈的水流一路畅达田间……6月17日下午,记者到鱼台县采访,顿时被一幅幅美丽的新农村图画所吸引。

现如今的鱼台县是传统农业大县,可是在以前却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很多地方河道、沟渠堵塞,排水不畅;排灌站年久失修,设施老化,功能衰退,这些都成为影响农业稳步发展和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因素。为破解农业基础设施的“肠梗阻”,该县把“小农水”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通过创新投入管理机制,全力打通制约农业发展的“最后一公里”,让小农水润泽大民生。

在鱼台县清河镇赵店村,听到记者要采访“小农水”建设工程,正在村文化广场上忙碌的十几名村民便围了上来。“俺村的这条干渠有50多年了,过去是年年挖,年年淤。费时费力不说,庄稼旱旱个死,淹淹个死,村里为此伤透了脑筋。”73岁的赵延运老人回忆着说道。

据了解,鱼台县清河镇赵店村距镇驻地不到5公里,有1088口人,1280亩耕地,村民大多以种植小麦、水稻等为主。村里大部分中青年劳力在外务工。近年来,在惠农政策的推动下,部分村民开始进行食用菌种植和淡水养殖。但由于村里的水利设施薄弱,一到旱涝时节,村民们就要花费不少精力灌溉,有时因水源不足或过多导致农作物减产。为此,去年镇里争取到县里的小农水资金,帮村民完善了排灌设施。“自从实施了‘小农水\’建设工程,几公里的干渠被彻底地清理了一遍,底部和两边用石头砌起来,想漏水也不容易。以前灌个田要用一个星期,现在3天就能浇一遍,既方便又快捷。”村党支部书记赵松田感慨地说。“要俺说,如果没有整修这些干支渠,今年的收成也不会这么好。”一直站在旁边的村民张丙超接过话茬子说,“俺总共种了8亩多地的麦子,平均亩产1100斤,最孬的地块亩产小麦也达800斤,除去化肥、农药等生产成本,一季小麦的收入达6000多元。”“农闲时再出去打个零工,一天收入近150元,一年净落1万多元。俺老两口平时也没什么花销,生活真是没得说。”张丙超面带笑容地继续说道。

从鱼台县清河镇赵店村出来,记者又来到位于2014年度‘小农水\’项目区王庙镇旧城里村,在一片大田地里,只见4名妇女正忙着插秧。“俺家有8亩地,雇了4个人,每亩插秧的务工费280元,这块地有2亩多,趁着这几天水足量大,尽快的插完。”村民刘保池站在地头上,边向记者打招呼,边介绍情况,“瞧,这些沟渠修得多好,有了长流水,灌溉也不用发愁了,‘小农水\’让俺增收致富更有底气啦!俺打算再多流转些田地,争取建一个家庭农场。”说起自己的打算来刘保池信心满怀。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2014年‘小农水\’建设项目涉及王庙、鱼城2个镇26个行政村的2.2名村民。工程总投资2412.3万元,衬砌防渗渠32.1公里,清淤疏浚干支沟渠63.5公里,维修加固和机电设备更新7座泵站。”据鱼台县水利局局长闵建国介绍,“项目建成后,年新增供水能力175万立方,改善灌溉面积2.63万亩,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330万公斤,农民人均增收246元。”“汩汩碧水田间绕,鱼跃荷塘稻花香。”如今在“小农水”的滋润下,清河镇各项产业呈现勃勃生机。今年,鱼台县33万亩小麦喜获丰收;5000亩毛木耳产量高于去年10%左右,预计产值达7亿元以上;水产养殖面积已发展到9万余亩,初步形成了规模化种养、集约化生产的合理产业布局。“‘小农水\’建设不仅提高了群众参与公益事业和发展生产的积极性,还提高了群众对党委政府的满意度。”鱼台县副县长李清霞说。

新闻推荐

邓向阳来济宁市调研

本报济宁讯(记者赵厚峰)7月28日至29日,副省长邓向阳在省政府办公厅副巡视员周鲁霞等陪同下来济宁市调研。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中会,副市长田...

鱼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鱼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汩汩清泉润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