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布上流动的《清明上河图》

济南日报 2013-07-09 08:41 大字

点击查看原图■本报记者万德龙通讯员乔志宇

提起布贴画这种民间手工艺术,很多市民或许“似懂非懂”,简单的说就是:利用各种颜色的碎布头剪贴成画,画面内容多与当地群众的生活关系密切,或反应某种特定历史、风景、人物、事件等。在全国各地,有不少拥有制作布贴画传统的地区,但往往出产的都是以各种吉祥图案为主的小幅作品。如果要把宋代大画家张择端长达5米多长的《清明上河图》完整细致的用布栩栩如生的贴出来,相信目前全国能做到的也屈指可数,不过,鱼台县退休职工张桂玲做到了。

没有一丝墨迹,全凭巧手一双

上周末,天气炎热,当记者走进张桂玲家里,看到墙壁上挂满了各种各样的布贴画时,瞬间便忘却了高温酷暑,深深陷入到这种散发着传统艺术气息的艺术作品中。记者一行数人盯着作品看了半天,丝毫找不到“布”的痕迹,因为不仔细观察,你很难发现这一幅幅美轮美奂的美术和书法作品都是用碎布剪贴而成的,而且是出自一位没有接受过任何美术培训的老人之手。

张桂玲今年65岁,是鱼台县面粉厂的退休职工。她只有小学文化,且没有一点儿艺术功底,更别谈什么专业学习经历,但经简单学习之后,她就能够利用废弃的布头熟练地创作出《金陵十二钗》等大量布贴画作品,特别是《清明上河图》,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令人叹为观止。张桂玲创作的布贴画,因为没有经过先期临摹,所以画作更为生动、流畅。

退休之后,为充实生活,张桂玲主动进入鱼台县老年大学学习,初步接触了布贴画艺术,并产生深厚兴趣,很快便开始尝试创作。她先从一些简单的书法、国画入手,再逐步创作更为复杂的作品,并在创作中不断探索新的布贴画艺术表现手法。

独创:用布屑和布毛做成“布泥”

据张桂玲介绍,她充分利用布料原有的质地和线条,独创了用布屑和布毛做成“布泥”,利用“布泥”可紧可松、可厚可薄、可浓可淡的特点来表现色彩过渡的艺术创作手法。这是这种将继承传统、勇于创新相结合的智慧,使她巧夺天工地剪贴出一幅幅具有质感和立体感的艺术作品。记者发现,她创作出来的布贴画造型准确,色彩自然,立体感强,花鸟山水形象逼真,人物神态栩栩如生,看过画作的人无不啧啧称赞。

在积累了一定的创作经验之后,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张桂玲萌生了创作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布贴画的想法。这是一个非常大胆、冒险的想法,一度使她非常兴奋。但是,这也让她接连几天吃不甜、睡不香,众所周知,《清明上河图》真实而清晰的反映出北宋京都的社会风貌,描绘了汴河漕运的繁华景象,所表现的人物事物形象众多,内容十分复杂,创作必定是一个工艺繁杂、历时长久的过程,如稍有不慎,出现败笔,就会前功尽弃、功亏一篑。“俺老伴郭景洲十分支持,经常鼓励我,这坚定了我创作《清明上河图》的信心和决心。”张桂玲回忆说。之后,她四处寻找适合做范本的《清明上河图》和各色布头,着手准备创作。

“老花眼”贴出中国名画

经过对所需材料的甄选和初步尝试后,张桂玲先期做了一小部分《清明上河图》布贴画,对效果很满意。2004年3月,张桂玲正式开始了《清河上河图》布贴画的创作。比她大2岁的老伴随即便包揽起买菜、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等所有家务,全力支持她搞创作。从此,除了每天早晚2次和老伴出去散散步外,张桂玲也不出门了,天天坐在家里进行创作,每天都在10小时以上。

可想而知,创作《清明上河图》全景布贴画的难度之大。张桂玲没有绘画基础,不会绘底稿,更不能临摹,全凭眼看、脑记、手准。先根据质地和色彩选用合适的布料按比例剪成所需的事物,再按照样本的位置仔细地贴到相应位置。景物的远近、大小、疏密、动静都要处理的恰到好处,使全图过渡自然、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一气呵成;大到浩荡的河流、雄伟的城楼,小到市招上的文字、舟车中的人物,都要真实自然和谐统一的在一起。

据她回忆,在有的版本上,《清明上河图》里的树比较平淡,张桂玲就结合其他版本的形象、国画和布贴画创作的特点进行二次创作,这样贴出来的树形神兼备,维妙维肖。记者发现,就连陆地和河里的水纹,也都是用布泥贴成的,避免用大面积的布块造成的生硬感。而画中人物小如豆粒、大不及寸,但形神毕肖,各具情态。此外,船上的缆绳是用细线搓成,太细小了的就用镊子夹着粘贴。有时布料要剪成细到0.5毫米的布丝,年届六旬的张桂玲眼睛已花,很多很细微的地方都是用放大镜照着制作的。

据张桂玲老伴介绍,当她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之中的时候,甚至达到了痴迷的状态,即使睡到床上,有时还会因为突然想起一个解决创作难题的方法而起床进行创作。

800个人物、122座屋……只靠剪刀、镊子和木胶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经过近千个白天黑夜之后,2007年2月,张桂玲终于完成了这一长篇巨制。记者得知,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布贴画长750厘米、宽55厘米,利用1000多种不同色调的布头精心剪贴组合而成,没有一丝一毫的墨迹,整幅画上光人物就有800多个,而且人物的表情也各不相同,能把这些人物都表现出来,张桂玲也是想尽了办法。此外,画作还有牲畜96头、房屋122座、各式桥梁5座、树木174棵、船只25艘、各式车辆15辆、轿子8顶等等。而创作出这么多复杂、逼真的形象,张桂玲却只是使用了剪刀、镊子和木胶等极其简单的工具而已。

2008年8月,张桂玲又精心创作了长550厘米、宽50厘米的《金陵十二钗》布贴画,人物形象造型准确,线条流畅,神态栩栩如生,展示了张桂玲娴熟地布贴画创作艺术手法。

2009年,张桂玲又开始创作第二幅《清明上河图》布贴画,并于近期完工。和第一幅相比,它的创作技巧又有了创新,作品更为细致和成熟,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更高。有几位慕名而来的收藏家,登门欲以巨款购买,但都被张桂玲夫妇婉拒了———她不是为了钱才花费如此多的心血创作布贴画的。

采访手记:坐得住板凳、耐得住寂寞

在记者采访中,65岁的张桂玲一直向记者强调一句话:布贴画创作要能坐得住板凳、耐得住寂寞,因为长时间保持相同的姿态非常累人,没有耐性根本完不成。即使如此,张桂玲也不觉得苦,用她的话说就是“乐在苦中,甜在意中”。看来,这是一种爱好,自觉乐趣在其中。

采访结束后,记者不禁感叹:虽年过花甲,张桂玲凭借着对布贴画艺术乐此不倦的喜爱,坚定而又执着地追求着艺术创作的更高境界,直到很老很老的岁月。这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张桂玲仔细剪下布贴(资料图)

新闻推荐

狂欢之夜激情上演

点击查看原图9月2日晚,好客山东休闲汇———鱼台休闲周在鱼台县孝贤广场举行,现场精彩的文艺演出吸引鱼台众多市民参与。(记者刘传伏摄)...

鱼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鱼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