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本土柳编产业
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记者宋娜
聊起“柳编”,很多市民并不陌生,平日里看到的一些花篮、屏风、栅栏等装饰品都属于柳编制品。除此之外,市面上较为流行的颇具古朴韵味的储物抽屉、储物箱以及秋千等也都是用杞柳编织而成。可以说,这些带着浓浓田园气息的工艺品,如今带着其特有魅力悄然登陆了市民家居装饰的“边角旮旯”,它们正在用绿色与环保点缀着人们的生活。
其实,这些精美的柳编制品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济宁,每年生产着全国近40%的柳编制品,数以万亩的杞柳在这里扎根繁衍了几十年,鱼台、微山、任城等地目前已经拥有了产供销不同规格的柳编工艺品公司百余家,年利润上亿元……
老肖家的“十亩良田”
“这‘十亩良田\’可是帮了咱家大忙了。尤其是孩子们,上学、读大学,甚至买房子都是从这几亩地里攒出来的。”采访中肖大爷这样讲道。
肖大爷是咱们鱼台县清河镇巩庄村的一位普通农户。自90年代该村提倡种植杞柳以来,肖大爷就义不容辞地在自家的十亩良田上种上了杞柳。如今算来也有十多年的历史。“这里地处滨湖低洼地带,以前种植水稻,旱涝灾害频繁,一直过着‘看天吃饭\’的日子。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大儿子上一年级那一年,家里凑不齐学费的情景,最后还是把他奶奶家的两只老母鸡卖了,才凑齐的钱。那时的日子真是苦啊。”肖大爷回忆道,“自从镇里鼓励种植杞柳以来,家里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杞柳和粮食作物不一样,不仅栽培管理技术简单,而且旱涝保收,效益稳,当年种植当年收益,一次种植,多年收益。确实给咱们带来了很大收益。”
正所谓“柳条编来新房,编来小康”。在清河镇,如肖大爷类似经历的农户还有很多。目前,仅清河镇已经形成了以巩庄为中心,辐射大程、袁家、大薛、相里、蔡王、王台等村2.2万亩杞柳种植基地。“杞柳亩产6000余斤,价格在每斤1.5元左右,亩收益9000余元,成本则不足千元。村民自从种上杞柳以来,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洋楼\’,生活有了全然的改观。”当地专业人士告诉记者。
其实,清河杞柳种植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而种植规模、产量、效益一直徘徊不前,影响了杞柳种植户的积极性。近年来,该镇通过到临沂、安徽等地考察、调研,发现杞柳品种老化、编织品附加值低是制约效益的主要因素,随后与县林业部门合作,引进推广了大青皮、一枝笔、大红袍、曲柳等杞柳新品种,与山东农业大学合作建设了集种苗繁育、品种改良、种植技术推广为一体的杞柳生产实验基地,先后建成了山东鲁岭工艺品有限公司、济宁润柳工艺品有限公司等6家杞柳深加工企业,实现了从出售原料到深加工提高杞柳附加值的转变,杞柳种植效益猛增,亩产效益近万元,激发了群众种植的积极性。“目前全镇杞柳种植面积达2.2万余亩,杞柳制品加工企业16家,生产的杞柳制品全部销往美国、欧盟、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销售收入达2000多万美元,同时也带动了1200多人从事杞柳编织,成为远近闻名的‘杞柳之乡\’。”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鱼台县山东润柳工艺品有限公司,记者发现,这家有着五六年历史的企业目前已经生产柳编产品达60多个系列、500多个品种,用工量上千人。总经理赵耀国告诉记者:“柳编制品用工量大,公司每年都要通过‘计件付款\’的形式,雇佣周边村民加工柳条,仅此一项,支付给农民的工资就在400万元左右。”
企业背后的“产业集群”
五年前,农户小王现在所在的公司润柳工艺品公司是一家专为广州一家公司供货的二手单小公司,如今转眼间已经成长为“家产”上亿的大公司,不仅拥有自己的柳编基地、生产团队,还有研发中心、销售部门、设计中心等等,产品直销欧美十多个国家,成了当地首屈一指的品牌柳编企业。“作为一家在本土成长起来的‘柳编企业\’,我们能够从一个不到10人的小公司发展到现在的规模,离不开本土政策环境和经济环境的支持,更离不开老百姓与公司鱼水不分的浓厚情谊。”润柳企业相关负责人讲道,“咱们清河镇这个地方确实拥有得天独厚的产业环境,从原材料的种植到产品的编制、销售都形成了一套完备的产业集群,极大地推进了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的确,就清河镇而言,如今已经形成以巩庄村为中心,辐射大程、袁家、大薛、相里、蔡王、王台等多个村落,集种植、生产、加工、深加工、销售等全方位的产业集群。“可以说,咱们农户不仅可以通过种植杞柳赚钱,还可以通过对柳条的晾晒、简单加工赢得更多的收入,甚至一些农户在家里编织一些工艺品,每天也能收入四五十元钱……如此一来,优化、适宜的产业环境无形之中为农户、企业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成本,带来了丰硕的收获。”业内专家分析。
不仅如此,清河镇在政策环境方面也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分析,为柳编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据了解,清河镇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针对企业生产状况及遇到的发展困难阻力等进行调研,从完善领导机制、政策扶持、资金投入“三个机制”入手,建立健全了支农资金的稳定投入渠道和增长新机制,与银信部门协调,为农户、企业担保贷款,为杞柳种植户、加工企业担保贷款270余万元,为杞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储备。
同时,针对销售方式、产品加工简单化问题,按照“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与杞柳生产加工协会沟通交流,利用农闲时间举办杞柳种植加工培训班10余次,培训致富带头人、种植农民的生产技能,不断向产品深细加工要效益,大大增加了产品附加值;而且,多次派人到临沭、郯城等地实地考察参观,引导企业改进技术,加强管理,不断提高企业加工柳编制品的能力;此外,按照“基地+农户+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在肖庄、巩庄等村建立10000余亩的优质原材料基地,并与周边村农户签订了加工生产合同,充分带动了周边1000余人从事杞柳种植、加工、编织和柳编工艺品销售,提升了企业的规模化发展。“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环境的支持,而产业环境又包括当地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在经济环境方面,清河镇杞柳产业形成了集聚发展的格局,充分释放了规模经济效应。在政策环境方面,诸多优惠政策又为产业的发展扫除了阻力。”业内专家如此讲道。
决策者眼里的“困惑”
“如今柳编作为鱼台乃至济宁的重要产业项目,在给农户带来收入、给企业带来利润、给地方带来税收的同时,因受柳条种植成本增加、土地面积的限制、柳编产业品牌意识差等因素影响,日渐成型的‘公司+基地+农户’柳编产业模式,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危机。”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讲道。
近年来,受人民币汇率、劳动力不足、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昔日曾经辉煌的柳编产业遭遇到层层冲击,企业经营压力加大,济宁周边地区的相关企业甚至相继出现部分企业破产倒闭的现象。就柳编产业做的相对较好的郯城为例,2011年,全县规模以上柳编企业41家,较上年减少了14家;有出口实绩的柳编企业35家,较上年减少了8家。济宁地区的柳编企业也日趋感到“压力”的增大。“如今咱们企业的盈利模式主要是走量。我们正在产品附加值以及成本缩减方面做文章,力求拓展企业盈利空间。除此之外,我们也想方设法开辟内销渠道,打开国内的市场。”鱼台润柳工艺品公司副总经理肖克讲道。
一直以来,柳编业都属于传统性的资源技艺型文化产业,唯有集资源、文化、技艺于一体的区域才能把这个产业做大做强。济宁的清河镇可以说是柳编产业的特色区,在这里孕育了许多颇具规模的柳编企业。除此之外,临沂、菏泽等地也是较为有名的柳编产业基地。特别是临沂地区发展柳编产业有近50年的历史,目前出口量占到了全省的80%。而山东省的柳编制品出口量占到全国的80%。“目前而言,柳编产业产品80%以上是出口,因此受国际经济形势影响很大。同时,柳条价格过高和劳动力减少,也使得柳编产业雪上加霜。如今,从事这项工作的人越来越少,比起在家编织柳编,年轻人更愿意外出打工。农民不愿意种植柳条的原因主要是柳条种植成本高、劳动强度大。种小麦就简单多了,政府还发放小麦补贴,这让很多农户拔了柳条种小麦。”业内专家讲道。
与此同时,近些年国家相关关税收政策相继调整,使得依靠外资出口的柳编企业,不再享有“两免三减半”的企业所得税免税政策,税率增加为25%。“如今新开征了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费附加等,还有内外资企业都征收的环保费、残疾人保障金、河道维护费、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育林基金、工会费、各种会员费、报刊费等,多数柳编企业反映税负较高,收费的门类多而重。”相关专业人士分析。
此外,利润下滑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积极性。看似利润丰厚的柳编出口创汇行业,近年来正经受着严峻的薄利困扰。据业内人士透露,1998年至1999年间,柳编制品的利润是20%左右,有时甚至达到30%,而最近几年柳编制品的利润却下降到1%至3%。就全国而言,每年都有数十家柳编小企业不堪薄利重负停产或关闭。不仅如此,由于利润过低,竟有好几家经营了十几年的老柳编企业也试图改行,以谋求新的发展途径。
农户正在柳编厂区工作
琳琅满目的柳编制品
新闻推荐
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记者张昭晖7月12日夜间,一场暴风雨肆虐着鱼台的土地。据鱼台县气象局介绍,降雨期间,阵风最大瞬时风速超过了20米每秒,灾害导...
鱼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鱼台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