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涝洼地变“聚宝盆”

济宁晚报 2012-05-05 08:26 大字

记者感言:鱼台县能把昔日的洼地成功转变为今日的宝地,得益于成功实施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优质鱼产业项目。鱼台县立足自身实际,着眼农业产业转型提升,大力开发湿地渔业,农民从此走上了立体种养、循环发展、高效回报的致富之路。以养鱼为主的湿地渔业悄然兴起,不仅将昔日低洼田变成“聚宝盆”,湿地渔业也成了鱼台农村的新景观。

立夏时节,迎着和煦的春风,记者走进鱼台县优质鱼产业项目区,只见一个个新开发的标准化生态池塘鳞次栉比;一座座看护管理房整齐排列;一条条水泥路纵横交错,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优美画卷。

正在喂鱼的王庙镇旧城里村村民刘召田看着池塘里欢蹦乱跳的鱼儿,乐得合不拢嘴,听说记者要采访,刘召田主动走向前,他告诉记者,最近几天,他一直在池塘里忙碌着,放鱼、捞鱼、销售忙得不亦乐乎。“由于国家投资优质鱼项目,俺今年开发了15亩鱼塘。扣除物价上涨因素,每亩鱼塘纯收入5000元,年纯收入能达到7.5万多元,是改造前年纯收入的3倍呢!现在,涝洼地真的变成了‘聚宝盆\’,俺们致富奔小康的劲头更足啦!”

陪同采访的王庙镇旧城里村党支部书记李丙科向记者介绍说:“以前村里有2000多亩荒滩,常年靠收割蒲苇获取日常生活,亩收入不足100元。村‘两委\’将低洼地承包给村民发展淡水养殖业,通过几十年的发展,全村渔业养殖面积从最初的几百亩扩大到2600多亩,养殖品种也从传统的鱼种发展到甲鱼、螃蟹、鲶鱼等十多个品种。”“长期的粗放式经营,也对渔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渔业产出效益逐年降低,村民收入减少。为改变这种不利局面,村里与县渔业部门配合,2010年成功申请了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优质鱼产业项目,通过采取清淤、护坡、塘埂拓宽等形式,对2610亩池塘进行了连片改造,还铺设道路、进排水渠、电缆线路等7000余米。”李丙科笑着对记者说:“经过实施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优质鱼产业项目,现在,俺们村的村民都能够在水里面捞出‘金元宝\’来了。”

真的有李丙科说的这么神吗?带着这个疑问,记者来到村民张保安的鱼池边。张保安掰着手指头,喜滋滋地给记者算了一笔致富账。“这片鱼池有126亩,前年冬天进行了高标准改造,放养了鲤鱼、草鱼等,改造前每亩鱼塘出鱼400公斤,改造后每亩出鱼1100公斤,比没改造前多出700公斤,去年鱼价平均每公斤10元,每亩比改造前多收入7000元。”

鱼台县渔业局副局长常秀纯告诉记者:“去年整个项目区年产商品鱼400万公斤,年产值0.6亿元,年纯利润0.3亿元,比项目建设前每亩增产850公斤,亩增效益12750元,亩增利润6375元,年增加水产品量340万公斤,农民人均增加纯收入1875元,经济效益大大提高。(下转4版)

随后,记者来到另外一处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优质鱼产业项目区老砦镇前姚村,村民张从礼正在鱼塘旁边的5亩台田里给金银花除草。听到记者问起渔业情况,老实巴交的张从礼打开了话匣子,他指着池子说:“这个地方就是以前有名的‘北大淤\’,村民们有句顺口溜这样形容,‘蛤蟆尿泡尿,庄稼地里泡;三天不下雨,地皮咧开嘴。\’一年到头白忙活,真让人伤心。”“实施优质鱼产业项目后,俺的10亩鱼池及时进行了清淤改造,并在县渔业部门专家的指导下,采取‘上粮下渔\’模式,开发淡水小龙虾养殖池,去年平均亩产300公斤,亩效益达4800元,纯收入2800元,比改造前每亩增收2500元,走上了一条立体种养、循环发展、高效回报的致富之路。没想到洼地成了‘聚宝盆\’。”张从礼感叹道。

据了解,老砦镇前姚村作为2011年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优质鱼产业项目区,工程总投资2100万元,重点对7000亩滨湖宜渔涝洼地实施以渔业为主的生态开发,修建水泥路、供电线路、水渠和排水渠7700米,建设配电室1处,进水闸、排水闸20个。“项目竣工后,年可实现产值4100万元,年利润2150余万元。项目区农民,年可增加收入每人3700元。”常秀纯告诉记者,目前项目区池塘全部放养了优质鲤鱼、鲫鱼、草鱼等,台田上种植了经济林,鲁西南闻名遐迩的生态特色水产养殖基地已初具规模。

惠渔之雨滋润希望田野,兴渔之声响彻乡间村落。蓬勃发展的鱼台现代渔业,正以独特的魅力,拓展着更加广阔的空间,为广大渔民带来更多的惊喜。

新闻推荐

鱼台:“技能扶贫” 常抓不懈

本报鱼台讯(通讯员赵磊魏雁高照中)“多亏了县里的技能扶贫,不但让我学到了技术,也让我捧上了‘金饭碗\’!”7月27日,刚出山东星源矿山设备集团...

鱼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鱼台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