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台农民十年试验 造出大蒜收获机
点击查看原图在鱼台县罗屯乡大闫村,一位叫闫长征的村民,花费了近十年的时间,发明了大蒜收获机。日前,记者在村民的指引下,来到了闫长征的家里。
正在忙碌的闫长征提起发明大蒜收获机的经历,不禁打开了话闸子。在他的记忆里,大蒜收获机就像他的一个孩子,十年里有着说不清的喜怒哀乐,可是从他的眼睛里能读到更多的依旧是满足和喜悦。“俺家属于大蒜种植区,家里种着8亩大蒜,每年挖蒜都累得腰酸背痛,双手磨破。有时候为了抢收,甚至还得花钱雇人。十年前会点电焊技术的我就琢磨着怎么样才能更省力,能不能像收割机那样,用机器代替人工挖大蒜呢?”闫长征讲道。漫长的发明旅程也就从这里开始了。当时初中毕业的闫长征,参加了电焊技术培训,在家门口开过电焊铺,可是也发明一个有些技术含量的农业机械还是“难度不小”。“刚开始设计的老式机带有传动轴,轴上边有凸轮,凸轮顶到连杆上,来回的锉,觉着省点劲,可在实际做试验的过程中,仅烧铁打眼就摸索了好长时间,不是烧的火候不到,就是烧过头把铁烧化了。”闫长征说,光刀型就换了无数次,拖拉机用四轮还是用手扶,也试验了许多遍。
大蒜收获时间短,闫长征一边挖蒜,一边在地里忙着做试验。有时还没等试验好,一年的大蒜就收获完了,只好等到来年。有时在试验过程中还面临着风险,2007年,有一次在地里试验时,不仅把衣服撕破,还把身上刮得伤痕累累。尽管如此,他没有气馁,而是抱着不做成功不罢休的念头,一年年的改进,直到2010年,他的第一台犁蒜机问世。
村民闫纪委说:“俺也买了一台,感觉使用起来既省劲,又省钱。俺种了12亩蒜,平时都是雇人,一亩地花上千元,自从买了这台机器后,也不用雇人啦,十来亩地得省上万元的雇人费用。”
据闫长征介绍,一台犁蒜机,一天平均收获七八亩地,而人工熟练工一天才能挖三分多地,效率是人工的20多倍。去年他生产的梨蒜机卖出去200台,一下子有了10万元的收入。今年他扩大了生产规模,并对犁蒜机进行了改进,使机器在蒜棉套种的田地里也可以十分灵活地工作,大大减小了大蒜的损坏率。
新闻推荐
■记者陈守贵孙丹青通讯员翟晨曦对他来说,曾经有一段时间仿佛乌云蔽日,一切都是灰色的。当所有人都以为他站不起来的时候,他却是从来就没有放弃对新生活追求与渴...
鱼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鱼台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