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锄把子 走进实验室

济宁日报 2022-02-10 07:37 大字

本报通讯员魏玉季

2月7日,在汶上县金藤薯业育苗基地一座地瓜大棚里,几十位工人一大早就来采剪地瓜苗。一捆捆绿油油的地瓜苗被整齐地码放在墙角,准备装车发往河北。地头的实验室里,工作人员正“全副武装”趴在无菌操作间的操作台上,小心翼翼地转动显微镜旋钮,剥离0.2毫米的一段地瓜苗茎尖,进行脱毒实验。一边是农业活“大老粗”,一边是显微镜下毫厘不差,几米之间,两番天地。

47岁的刘文学从20多岁就开始跟着父亲包地育地瓜苗,是一名典型的“薯二代”。20世纪90年代,他们连“脱毒”两个字都没听说过,挥着镢头刨土埋种薯,冬天育苗就通过烧回笼炕、覆盖秸秆等方式为苗床取暖。刚开始没经验,他们用劈柴烧炕,因为温度太高,结果直接把地瓜烤熟了。他深有感触地说:“现在地瓜苗培育从露地搬进了设施大棚,用手机就能调节温度、光照等条件,通过操作显微镜、摇晃试管培育出高产苗,效率、效益提高了不知多少倍。”

“原来正月才育苗,现在正月已经开始剪苗了。”刘文学成立了济宁金藤薯业科技有限公司,于2019年7月建成并运营山东金藤甘薯研究院,依托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济宁市农科院等机构开展地瓜苗的脱毒、组培,并建立起智能温室大棚管理系统,原来育苗、剪苗需要看节气,现在一年四季随时都可以剪苗发货。

众所周知,病毒是目前甘薯产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一株苗染上病毒可能导致整块地绝产。刘文学的研究院目前主要工作就是进行茎尖剥离——病毒检测——组培扩繁的脱毒环节。刘文学在和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的过程中,有意培养自己的团队。经过反复跟相关专家接触、学习,公司几位年轻实验员已经掌握了脱毒、调配制剂等基础环节的专业技术。和普通育苗基地直接购买统一制剂进行培育不同,刘文学的实验室能够根据地瓜苗品种调配制剂。

来到研究院组培室,透过防护玻璃可以看到,组培架上整齐地摆放着透明培养瓶,在25摄氏度室温、2700勒克斯的光照下,瓶内的地瓜苗长势健壮,用不了几天就可以移栽到温室大棚里进行扩繁了。走出研究院大楼,是成排的温室大棚。刘文学带笔者钻进大棚,随手掐下一段不到10厘米长的枝条:“这段枝条就得两块钱,贵就贵在科技含量上。如果直接销售瓶苗,单株价格20元。”

采访过程中,刘文学的手机响个不停,不到1小时就接了新疆、河南和广东等地打来的10多个订购地瓜苗的电话。他说:“现在地瓜苗市场是‘宁缺毋滥’。我们的苗子虽然价格偏高,但供不应求,开春苗已订出上亿株。预计基地今年可产优质脱毒种苗5亿余株,成为全国最大的地瓜苗繁育基地。”

致富不忘乡邻。刘文学一方面把种薯卖给农户种植,基地进行回收,让农户一季地瓜亩纯盈利就能达到1500元以上;另一方面,他还主动向周边“根本买不到春种地瓜苗”的小育苗基地提供脱毒地瓜苗,一来帮助他们更好发展,二来便于区域性抱团发展,将甘薯产业做大做强。他还结合上级扶贫资金建设了22个温室大棚,每年拿出40多万元用于建档立卡困难户分红。

新闻推荐

汶上县郭楼镇 爱心传递 “书”送幸福

本报汶上讯(通讯员李雷音)近日,由汶上县郭楼镇文化站发起的“爱心传递·书送幸福”捐书活动拉开帷幕。不断有热心的群众提着...

汶上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汶上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