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湖新区携手百年一中 演绎新时代的教育故事 济宁一中尚书学堂诞生纪实
一本书、一束花祝老师们教师节快乐
早上晨读:班主任李新亚老师批改作业,语文老师祝贺领着学生读书
放学后,小学堂的王鑫老师认真指导学生学习
本报记者刘利民
太白湖新区党工委书记展鑫考察指导济宁一中尚书小学堂工作
2020年教师节期间新区领导与济宁一中尚书中学堂骨干教师亲切交流
济宁一中尚书小学堂教师参加每周一次的集体学习活动
济宁一中校长李岩在小学堂歌咏比赛开幕式上讲话
世间有些事物,生来注定不凡。时代,背景,角色,经历,思想,文化,规划,定位……凡此种种,便决定她的这种命运。
济宁一中尚书学堂的兴办,便是一个典型的范例。
2020年夏,一个令人欣喜的消息,在太白湖新区不胫而走,传遍整个运河之都——济宁一中尚书中学堂、济宁一中尚书小学堂正式招生了!
这一重大喜讯标志着,济宁一中这所受人敬仰的百年名校,又重新拥有了初中部,并史无前例地新设了小学部。
济宁一中百年文化的沃土上,又一次植入希望的新绿。
太白湖新区教育史、济宁一中教育史、济宁市教育史从此掀开了新的一页。
新区与老校的牵手
这爿新绿,是改革创新的新绿,是优秀办学文化的新绿,有着改革创新的强大的生命基因。
这一强大基因,源自于她脚下改革创新的土壤——太白湖新区。而太白湖新区设立则又源自于济宁市城市改革发展的创新,更源自于我国改革创新的大政方针。这是一爿风水宝地,南接微山湖,北连济宁城区,西依京杭大运河、东靠洸府河,双河环抱,生态资源得天独厚,是建设生态新城的理想选址,当然也将是教育干事创业的乐土。
太白湖新区于2008年2月批准设立,其发展定位是:“行政商务中心,科教文化基地,休闲度假胜地,生态宜居新城。”2009年5月,济宁市城市规划(2008-2030)获得省政府批复,太白湖新区正式确定为城市发展的主中心。立足鲁南经济带、淮海经济区的区域发展格局,确立了“文化引领,教育强区”的发展理念,以期实现区域发展战略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培植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国家经济结构战略转型示范基地”的发展目标。
大手笔擘画之下,一台台教育大戏精彩演绎;一所所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在太白湖岸边如鲜花盛开。
2013年8月31日,济宁一中高二、高三两个年级师生及相关工作人员正式入驻太白湖新区;2014年6月,济宁一中太白湖校区首届毕业生毕业;2019年9月,济宁一中师生全部入住太白湖校区。济宁一中的到来,对太白湖新区的教育发展、文明建设、人口增加、经济拉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引领带动作用。
共同的教育情怀与担当,让太白湖新区管委会、济宁市教育局、新区社会事业发展局与济宁一中不谋而合,共同商议签署“四方协议”合作办学。在太白湖新区管委会与济宁市教育局组织领导下,太白湖新区社发局委托济宁一中,全权管理由太白湖新区正在建设的一所初中和一所小学。
让属地人民生活得更美好,一直是新区管委会的奋斗目标。随着新区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入住人口快速增长。人口增长与基础教育学位不足的矛盾日趋凸显。为了满足太白湖区居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在校区还没有建成使用的情况下,济宁一中校长李岩,依照新区管委会的重托,带领有关人员克服时间紧、人手少、资金缺等困难,改造校区、借用校区,于今年9月1日,济宁一中尚书中学堂和济宁一中尚书小学堂得以正式开学,再次体现了百年一中的教育情怀和教育担当。
在新区百姓的期盼中,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中,“小小少年郞”们,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进学堂”,走进尚书中学堂、尚书小学堂,从而成为济宁一中的“初中一年级学生”和“小学一年级学生”。
一步“登堂入室”,一下进入“名校”。 这机会太及时了,这幸福太突然了,家长们喜不自胜,孩子们兴奋异常。开学已有数月,他们心中的幸福感并未消减,反而更切实感觉到,在每个家庭的身后,有一股力量,温暖而强劲,推送着他们,持续地向前向上。
这股巨大的力量,就是党和政府的温暖与关爱。
太白湖新区党工委书记展鑫告诉记者:百年大计,教育为先。新区社会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这块基石。新区的发展,需要优质教育;新区的未来,更需要教育支撑。新区一直秉持“教育立区、教育兴区、教育强区”理念,持续滋养教育。济宁一中不仅是济宁市高中的领头羊,也是济宁教育的桥头堡,尚书中、小学堂由百年名校——济宁一中管理运行,这便让尚书中、小学堂自诞生之日起,就步入到一个更高的教育平台上,从而让新区的孩子们能够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
当下,这爿充满希望的新绿,正在萌发、拔节、成长。正在建设中的尚书中、小学堂校区,位于圣贤路以南,济安桥路以西,太白湖区原李集村,明年暑期后即可投入使用。据济宁一中副校长兼尚书中、小学堂校长徐登利介绍,在这一项目立项时,公示牌上分别叫着北湖第二中学和北湖第三小学。太白湖区管委申报法人单位时,将校名改为济宁市北湖尚书中学,济宁市北湖尚书小学。太白湖区管委与济宁一中达成合作办学协议之后,合作办学名称为济宁一中尚书小学堂和济宁一中尚书中学堂。其命名依据基于两个方面:其一,济宁一中1902年建校时首个校名即济宁直隶州官立中学堂;其二,正在建设中的校区,位于太白湖区原李集村,该村在东汉初年,出了一位著名尚书郑均,一生安贫俭约,守善不懈,屡进忠言,很受章帝刘炟敬重,后因病辞职还乡。公元85年,章帝东巡经过任城时,亲自登门看望,赐其终身享受尚书俸禄,时称“白衣尚书”。
由此可见,太白湖新区的脚下,同样历史悠长文化厚重,她是站在同样的文化制高点上,与百年一中进行携手与对话的,这对于年轻的新区而言,既是新时代的新佳话,又是新时代的新使命。
在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时代中,太白湖新区与济宁一中情真意切的牵手,也让人们对太白湖新区以及济宁教育,有了更高远更美丽的期待。
历史与现实的抉择
这爿新绿,是根植传统映亮当下的新绿,是历史与现实的真诚拥抱。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一个现实的部分,是自然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的部分。”济宁一中尚书中、小学堂的兴办,既是新时期学校发展壮大的时代选择,也是学校优秀文化升华的历史必然。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济宁直隶州知州李恩祥在原运河兵备道署衙门创设济宁直隶州中学堂,即当今的济宁一中。学校创办于民族危难加剧、社会新旧交替之际,办学之初即树立“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理念,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办学宗旨。在当时,济宁直隶州中学堂是山东省乃至全国最早的新式学堂之一,以“新”著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1914年,当时学校名称为山东省立第七中学。省立七中的四班同学编写了《班史》,记载了“本班大事记”、“年功课表”、“教师职员履历表”、“学生游艺会略史”等内容。1918年毕业时申请书号印刷成书,由当时的山东省教育督监陈名豫题写书名。该书现珍藏在济宁市档案馆,已经成为济宁市乃至国家研究当时教育教学发展历史的重要参考依据。首任校长孔令灿先生为《班史》题写序言。在序言中,明确提出以“守规则、求实学、敦友谊”作为师生言行三要则,不仅为学校师生提出了基本的行为规范,而且具有久远的价值和意义,成为济宁一中永恒的精神财富。
济宁一中在筹建校史陈列馆时,重新学习这段历史,大家一致认为,“守规则、求实学、敦友谊”作为济宁一中的校训最宜,遂于2020年1月,在济宁一中第六届教职工代表大会上正式表决通过。
随着人民教育制度的确立,学校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学校进入了一个快速的转型、发展和完善期。建国以来,学校为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才。词作大家、人民艺术家乔羽,中国人工喉之父杨仁中,著名外交家张德广,周总理卫士高振普将军,中央电视台副总编辑李挺,物理学家孔令圻,将军李成年,外交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比利时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秦亚青,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允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博士生导师来鲁华,青年才俊、《流浪地球》导演郭帆……大批优秀学生,在济宁一中受到百年文化的滋养,成为国家栋梁之材。全体一中人,把学校积淀的百年优秀文化视为历史的馈赠,作为最重要精神的支撑,在用心呵护的同时,结合时代特点,不断创新完善,适时提出“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使之拥有一个智慧人生”的办学理念,“全面而个性发展”的育人目标,“综合性、示范性、高端性、选择性”的办学定位,让百年老校焕发新的时代华彩。
2010年至2020年,济宁一中已有近100名品学兼优的学生考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高考重点本科录取人数连年攀升10%,本科录取率已经达90%,重点本科录取率已超过50%,牢牢位居全市第一的位置。
当下,“守规则、求实学、敦友谊”同样作为济宁一中尚书小学堂、济宁一中尚书中学堂的校训,充分体现了对学校百年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将成为全体师生永恒的精神财富。
徐登利校长认为,校训“守规则、求实学、敦友谊”不仅有百年历史渊源,更有很深的现实意义,也彰显出中学基础教育的重要特点。“规则”意识是现代社会每个公民必备的一种意识,遵守规则和秩序是公民美德,是立身现代社会的基本素质,体现社会文明尺度。“实学”本是一种以"实体达用"为宗旨、以"经世致用"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潮流和学说。这里我们引申为真才实学,意在不仅追求知识,而且追求智慧。“友谊”特别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友情,是人生中最宝贵的感情之一。“学会交往”、“学会合作”是立足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处好人际关系,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在义务教育阶段尤为关键。在加强智商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情商教育。
乔治·屈维廉说过:“历史并没有真正的科学价值,它的唯一目的乃是教育别人。”济宁一中的真正底蕴,不仅在于学校历史之悠久,而且还在于它的“知、情、意”统一的办学理念。学生在一中的学习时光里,能从“知、情、意”三个维度激励自己,升华自己,实现“三度”成长,养成健全人格。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守规则、求实学、敦友谊” 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和谐,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和友善是一致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内涵的一种浅易化具体性表达。“守规则、求实学、敦友谊”九字校训,是一个全方面的完整科学的教育体系,意志、认知、情感相互比照响应,进而使受教育者德智美劳全面发展,体现了中学教育的根本要求。
机制与模式的创新
这爿新绿,是根深叶茂的济宁杏坛的新绿,是管理机制与教育文化的交融合和。
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市教育局长高广立认为,济宁一中的校园文化是其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全校师生共同认知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和行为规范,表现为学校的“综合个性”,体现为学校发展的高度和深度,体现为学校的个性、魅力、品位和精神。这种文化一旦成熟,不但深刻地惠及学校本身,还应走出校园惠及社区和社会。优秀的文化总是有着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的特性,济宁一中和太白湖新区的联合办学,就是管理机制与教育文化融合创新的大胆尝试。
从这个意义上看,太白湖新区与济宁一中的联手发展,对于双方而言,既是一次重大的机遇,又是一次全新的挑战。对此,社会各界皆十分看好,合作双方也信心满满。
2020年9月5日,记者受邀参加了济宁一中尚书中学堂、济宁一中尚书小学堂开学后的第一次全体教师会议。济宁一中校长李岩也专程到会并发表深情讲话,向刚刚进入济宁一中大家庭的老师们深情致意,对自己就读并就职的济宁一中进行深情言说,对当下国家教育政策及学校发展目标进行深情解读,更对刚刚成立的尚书中、小学堂今后发展寄予深情厚望。他希望在下一步的工作中,高中、初中、小学联手合作,探索12年一贯制基础教育新模式,特别是到了初四年级后,如何正确把握中高考方向,如何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都需要站在高中教学的角度去思考引领,走出一条高初小能够科学高效衔接的办学之路。
徐校长的讲话,同样让人动容。他说:我们虽来自不同地方、不同单位,但我们都是尚书学堂的首批教师,都是济宁一中尚书中学堂、尚书小学堂的创业者、开拓者、元老、功臣,我们必须加倍努力,高起点、高定位办好尚书中小学堂,让每个孩子拥有最美好的童年与少年,给每个孩子打下最坚实的人生基础,在学校发展历史上留下自己的深深印记。
正是通过亲历此次会议,让我对这所崭新的学校肃然起敬。他们尽管刚刚起步,却有着十分明晰的目标:在三至五年的时间内,将逐步实现理念现代化、管理规范化、运行科学化、设施标准化、校园智慧化、环境人文化、教师专业化、教学优质化、特色个性化。办学质量与社会声誉在太白湖区、在济宁市达到领先的水平。教师应该是气质儒雅、个性张扬、博学睿智、身正示范的长者和导师。学生应该是彬彬有礼、乐观向善、好奇求知、责任担当的少年淑女和君子。师生都具有浓厚的济宁一中文化情怀,以及“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圣贤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记者高兴地发现,这所年轻的学校,已经呈出不凡气象。对于未来,他们意志坚定。在工作中,明确“一个思想”:质量为本、特色兴校,全方位促进教师与学校同发展、家长与学生共成长;实现“三个愿望”:给学生最美好的童年、给人生最坚实的基础、让每一个学生成为最优秀的自己。坚定“四个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模范意识和主动意识。
学校已经在行动。教育、教学、管理、基建、建章立制、校园文化,各项工作,高端设计,扎实运行。学校办学章程、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等十数项管理制度悉数出台,并开始付诸实施。一年建章立制,两年规范完善,三年内化创新。全校教职工正树信心,鼓干劲,以创业者的姿态投入工作;明方向,定措施,以扎实的作风推进各项工作。严抓教学常规,从对新入职教师的教学常规培训,到日常指导和检查,每一项工作都做细做实。先后组织了与附中教师的同课异构展示课、骨干教师示范课、新入职教师的亮相课,课后的座谈评课更是讲民主、讲学术,百家争鸣、气氛热烈,优点长处大家学习借鉴、找出问题大家共同克服。在教学方面,学校推行以老带新机制,骨干老师的经验心得,对于青年教师倾囊以授、毫无保留;青年教师更是虚心向学、如饥似渴,常是意犹未尽、子夜方休。学生活动丰富多彩,小小社团异常活跃。
栽树需坑深,浇花要浇根。学堂从入校伊始,就狠抓学生文明礼仪教育、行为习惯养成、劳动意识培养、阅读习惯形成、书写基础练习等等,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即形成“教风雅、校风纯、学风浓、班风正”之佳境。班主任工作,“深”而“细”、“精”而“微”,通过多种渠道,每天至少都要深入观察了解一位学生,然后与其家长进行深入交流沟通,尽快全方位掌握学情,建立科学完善的学生发展成长档案;每隔一段时间,班主任就会召集全班任课教师召开一次碰头会,交流班级情况,并和任课教师一起,进行全员大家访。学校加强家校共建,开学初就及时召开了全体家长会,成立了班级、学校家委会,并定期举办家长培训讲座,全面了解家长、社会的需求与反响,促进“家长与学生共成长”。
面对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济宁一中尚书学堂,有充分的理由自信。有党和政府的强力支持,有济宁一中的名校效应:人才资源、课程资源、设施资源、文化资源、信息资源、社会资源等,加上他们的教育智慧与共同努力,一定会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使之拥有一个智慧人生。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放心、让教师幸福、让社会赞誉。
文化与精神的华章
这爿新绿,是校园文化与教育精神的新绿,是团结奋进无私奉献谱就的时代华章。
济宁一中尚书学堂的建校史,注定是不平凡的,它是一首团结奋进的乐章,也是一支无私奉献的颂歌。其主旋律,就是太白湖新区的创新文化与济宁一中的教育精神。
文化让眼光如炬,精神让事业如火。
一所好学校,必有一位好校长和一大批好老师。校长的办学思想和育人理念,老师的师德修养和业务水平,决定了学校发展的内涵和学生成长的高度。济宁一中尚书学堂,诞生伊始就具备这一精神气质,这个团队,上下一心,奋勇当先,敢于亮剑,勇于拼搏。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尚书学堂虽然仍在招兵买马、吸引人才,但依然兵强马壮、群英荟萃。在济宁一中尚书学堂,校长徐登利自不必多讲,在济宁一中党委委员、副校长岗位上,他任职多年,既是市优师、学科带头人,还是省教学能手、省基础教育先进个人,教学与管理经验,既丰且精。副校长段立江,本来就是济宁一中高级教师,且一直担任年级部副主任,是济宁市教学能手、济宁市优秀班主任、济宁市教育教学先进个人、济宁市“一师一优课”一等奖获得者。在骨干教师队伍中,全国优秀课例三等奖、山东省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济宁市杏坛名师、济宁市优秀教师李新亚,山东省优质课二等奖、济宁市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房文,济宁市教学能手、山东省“一师一优课”一等奖、济宁市优质课二等奖获得者闫微微,济宁市特级教师、济宁市教学工作先进个人、县级教学能手刘红云, 济宁市教学能手王新艳, 济宁市教学能手、济宁市教学先进个人徐恩明,济宁市优质课一等奖、济宁市基本功一等奖(第一名)获得者梁言, 济宁市教学能手、济宁市优质课一等奖、济宁市基本功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田真,济宁市教学能手杨小飞等。今年招考入职的 10位老师,都是通过笔试、面试严格选拔的优秀青年,皆为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有多位是硕士研究生毕业。
尚书小学堂,同样人才济济。副校长刘冰,曾经在三所学校任职副校长,先后荣获省优质课二等奖、济宁市优秀教师、济宁市教育教学先进个人、济宁市优质课一等奖、区教学能手等荣誉,选调来的骨干教师中,马丽老师曾获得济宁市优质课一等奖、济宁市语文教学能手,李盼老师获得济宁市小学数学教学能手、2016年获得了山东省优课等荣誉,王媛老师为济宁市教学能手,孙静萍老师为济宁市小学英语教学能手,韩爱英老师先后两次获济宁市小学数学教学能手及济宁市特级教师称号。另有从太白湖新区调配过来的四位骨干教师,今年新入职的年轻优秀教师,教育团队虽新,但实力仍不容小觑。
在这个崭新的舞台上,伟大崇高的教育事业,正如火如荼地演绎。今年8月中旬,双方确定暑假后招生,而校区还在建设中,暂时尚不能启用。北湖区管委临时协调,尚书中学堂借用济宁学院附中太白湖校区部分教室办学;尚书小学堂则暂时在济宁一中艺术楼内办学。
目前,济宁一中尚书中学堂,有两位校长,19位老师,皆身兼数职。在副校长段立江带领下,每天早上6:50之前到校,下午6:30之后离校,路队管理、早操、早读、备课、上课、午餐、午自习、午休、批改作业、学生面谈、与家长沟通,晚上还要加班备课,每晚工作至12点,已是常态……青年教师房文,有一对可爱的两岁双胞胎儿子,因为太小不能上幼儿园,放在汶上老家中由老人照顾,房老师每天要往返一百多公里上下班,她仍坚持任职班主任,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教学上,从未在课堂上耽误一分钟。在房老师的《有理数的乘方》示范课上,她幽默诙谐的课堂语言、新颖紧凑的课堂设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课堂风格。闫微微老师带两个班语文课兼任班主任,还要负责学校的宣传策划,比如活动方案的设计、活动后的总结等,总是以美篇或公众号的方式,记录学校的工作、学生的成长,白天上课、改作业、管理班级,中午看学生就餐和午自习,写文稿的工作,就只能在晚上来完成,每晚加班到凌晨。即使如此,她的同课异构示范课《桥》,依然赢得一致好评,而这些都源于她过硬的基本功和敬业精神。因为一心忙于工作,闫老师没有时间照顾自己正在上高二的女儿,只能让女儿在学校食堂就餐。李新亚老师有个“知心姐姐”雅称,课堂教学、班级管理,无一不精,时时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在极短的时间里,就已赢得了领导、老师和家长的称赞。李老师还负责着学校里的政教和教务工作,忙得不亦乐乎。李老师经常对青年老师说:“多听课、多学习,多琢磨,是快速成长最有效的方式,我的课堂随时欢迎你们的到来。”在她的引领下,推门听课已成为学校一个惯例。骨干教师王新艳担任六个班的历史课教学工作并兼任班主任,还负责学校疫情防控工作,每天的工作量都很大,工作再忙,不误备课。每天晚上、周六、周日,必须“坐下来”认真备课,力求精益求精,坚持上好每节课,并及时反思课堂不足,力求下次课堂更出彩,她引人入胜的课堂教学,情景再现的历史故事,总使学生流连忘返,意犹未尽,作为班主任,王老师坚持“走进去”,走进班级教室、走进学生家庭,走入学生心灵,从指导督促孩子们交作业开始,跑步、早读、午餐、午自习、午睡,下午自习、打扫卫生以及每节的课间时间,王老师一直时刻不离,与孩子们在一起,发现孩子的亮点,及时鼓励,看到不足,及时纠正。“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王新艳老师用她的实际行动,谱写着作为教育者的幸福。骨干教师田真来到学校,迅速投入到学校的各项工作当中,积极主动发挥个人特长,认真对待学校安排的每一项任务,新学期新阶段,根据现实需要,田真老师在担任班主任工作的同时,还兼顾美术、书法、安全以及劳动技术多种课程,由于白天上课,处理班级事宜,中午要看学生就餐和午自习,于是她利用晚上的时间去认真准备这不同种类型的课。她还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文娱活动,关注着所有学生的课余生活、兴趣爱好等,设计和组织各种不同形式的美术竞赛活动,丰富了孩子们的校园生活。
在百年一中,优秀文化的传承,有着惊人的力量,尚书学堂自不能例外。老教师传帮带,新教师进步快。祝贺是今年刚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带着两个班的语文课,还兼着班主任,因是新手,所以更加忙累,每晚都要比别人迟一小时才能睡觉。为开好第一次家长会,前一晚祝贺熬夜写了三千多字的文稿,然后再反复斟酌精简,会前还到无人教室里去演练。她的口头禅是:“我是新手,因经验少,要多学习。”由于她谦逊好学、刻苦努力,这位“新手”依然俘获了学生及其家长们的心。
尚书小学堂的校区建设,虽也在紧张的施工当中,但小学的孩子们,幸福而新鲜的学校生活早已开始。暂借的济宁一中艺术大楼、环境优美,气韵非凡,教室宽敞明亮,窗明净几,廊道开阔,空间延展。济宁一中的大操场,当然属于孩子们的,在这里,可读书,可放歌,可谈心,可撒欢。百年一中校园里,绿荫如盖,鸟语花香。优美的校园环境和强大的硬件实力,幻化作第一届萌娃们的琅琅书声,幻化为如花的笑靥,整个校园弥漫着浓郁的书香,孕育着蓬勃的激情,展示着奋进的精神。
就是这个团队,和中学堂一样,在诞生伊始这段最艰难的时刻,凭着对教育的忠诚,对事业的担当,对学生的挚爱,努力创造着北湖教育的神话。副校长刘冰一马当先带领全体教师,加班加点以校为家。新入职的孟珂冉老师,为了不耽误工作,把原来定好的婚期延至国庆节期间的十月二日,可她一直坚持工作到国庆假期前的最后一天。当时正值尚书小学堂举行国庆歌咏比赛,作为节目主持人的她自然不忍心提前休息。同事跟她开玩笑:“如果十月一日还加班,你是不是先加班后结婚?”她男朋友说得更直接:“在她的心中,工作比我重要的多。”
徐登利校长经常讲:“请欣赏和赞美你生命中的每一个学生吧,就像欣赏和赞美你的孩子一样!“在他的引领下,所有老师对待工作,从不说二话,只知埋头苦干;从不挑三拣四,而是主动请缨;从不弄虚作假,只有负责到底。对待学生,不歧视任何一个,不放弃任何一人,不忽略任何一点,不放松任何一次,不舍昼夜用心教育着每一位学生。“甘将心血化时雨,润出桃花片片红”成为济宁一中尚书小学堂所有老师们工作的真实写照。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阵地,也是教师成长的舞台,开学之初,学校就有序开展了骨干教师示范课和新入职教师汇报课的教研活动,既发挥了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又有效促进了青年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青蓝工程传帮带”活动促进了新老教师的互助互学,共同提高。每一位教师用智慧锻造着新学校的课堂魅力,在课堂上,有着激情四射的创新与突破,也有着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与滋养。 在讲台上,他们充实着,努力着,奋进着,快乐着!
尚书小学堂严把备课关、严把作业关。为进一步提升教师们的业务水平,学校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开展各种业务培训。副校长刘冰带领大家利用每天下午的放学时间,先后开展了教师多媒体培训会、一年级作业设置和批改、新入职教师如何备课听课、教师业务材料书写培训会等一系列学习活动,把“北湖精神”和“一中文化”发挥到极致。
学校的发展与强大,要有自己的特色。尚书小学堂在做好常规教学的同时,也创设了适合本校发展的办学特色。在课程开设上,除开设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外,还结合自身优势,开设了书法课和阅读课。学校特聘济宁一中专业书法教师来为尚书小学堂的孩子上书法课,进行书法启蒙,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学校每天开设一节专门的阅读课,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同时开展了亲子共读、亲子寄语等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使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了读书。
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尚书小学堂秉持“守规则”的校训,入校第一天就严抓常规训练和文明礼仪教育,从基本的课堂、课间、路队、卫生等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到见到老师主动问好,见到长辈鞠躬行礼、与同学友好相处,说文明用语等各种礼仪教育。三个月过去了,再看今日尚书小学堂的小学生,虽然脸上仍挂有娃娃的稚嫩,行动上却俨然一个个彬彬有礼的少年君子了。
小学生更需扣牢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学校倡导一定要“德智体美劳”五育齐抓共管、全面发展。尚书小学堂的每一位老师都明白,德育的本质是爱,用挚爱去浇灌,用激情去点燃,用诚心去呵护,给每一个学生装上“爱的动力”,才能源源不断地注入前进的力量。学校还特别重视劳动教育,将“爱劳动、会劳动”视作同学们必须具备的优秀品质,所以,这里的每个孩子每天有个必修课,那就是做家务。教师从严要求,家长督促执行。
文化是学校的灵魂。百年一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尚书小学堂每一位小学生,更是理应从小做起。他们紧紧抓住中华民族的语言精髓,利用每天最宝贵的晨读时间,开展诵读经典古诗文活动。教师们精心挑选适合儿童诵读的经典古诗,制作成精美的课件,每日一首,日积月累,旨在让孩子从小感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美,培养学生深厚的人文素养和高尚的家国情怀,以期待让每个孩子都成为“腹有诗书气自华”少年君子。
从高处着眼,从细处入手,以活动为载体,寓教于快乐,育人于无声。在刚刚结束的全市体育竞赛以及市第八届中小学艺术展演中,学校乒乓球和诗朗诵两支队伍双双奏凯。国庆来临之际,尚书小学堂借“国庆、中秋”这一教育契机,举行了“迎国庆、唱国歌”歌咏比赛,学生在快乐的体验中,学会了团结,懂得了感恩,一颗爱国之心也悄悄萌芽,“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进步与成长。
家校合作,共育成长。教师和家长的真诚沟通,及时交流,让家长感受到了教师的真心和责任感,得到了家长广泛认可。记者随机采访了好几位家长,朴实的话语里,满是对学校的称赞,对老师们的嘉许。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三个月过去了,记者高兴地看到,尚书小学堂的孩子,上课坐姿端正、专心听讲,作业整洁、漂亮,课下文明有貌。站路队、快静齐,背着古诗出校门,已经成了每个班级每个学生每天的习惯。
在一次评课交流中,忆起这段激情燃烧的日子,济宁一中尚书中、小两所学堂的老师们,无不感慨万千,不少人仍热泪盈眶。这一特殊而难忘的经历,早已发酵为精神的营养,成为一中文化新近注入的暖流,永远扎根于各自的心中,激励他们在新的岗位再立新功。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济宁一中尚书中学堂、济宁一中尚书小学堂,用坚实的行动作了精彩的诠释。
新时代、新梦想,新起点,新征程。从开学伊始,到记者采访,济宁一中尚书中学堂、济宁一中尚书小学堂,用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艰难地完成了“建校大业”,是一支“烈火金刚”,是一群“英雄儿女”,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尚书学堂的诞生,绝非简单的从无到有,而是百年孕育、适时萌发、新蕊绽放、焕发新生,“一中文化”、“一中经验”、“一中智慧”、“一中精神”,早已化作灵魂,融入尚书中、小学堂师生血液中,引导和管理着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化作春风细雨,渗入到日常管理中,润泽着莘莘学子幸福茁长。
潮平岸阔催人进,风起扬帆正当时。济宁一中尚书中学堂、济宁一中尚书小学堂,正遵循先贤的教诲,秉承百年一中之文化,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打造着济宁教育的又一处崭新的高地。
济宁一中尚书中、小学堂全体教师齐读《教师宣誓誓词》
中学堂整齐的早操队列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武旭本报通讯员胡克乾赵爱红在汶上县寅寺镇腰楼村,伴随着升降机缓缓下降,经历了短暂的黑暗后,记者的眼前豁然开朗:在...
汶上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汶上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