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经济”美了乡村 鼓了村民钱袋子 田间鸡儿跑 树下游人闹 介绍芦花鸡
本报记者 盖鸣霆 通讯员 苏凤兰 杨家兴
初夏的天气已渐炎热,汶上县南站镇姬村的芦花鸡散养基地却是一片凉爽。260多亩的土地上栽种着满满的法桐、国槐、白蜡,一片绿意盎然。微风吹来,树叶哗哗作响。树下,15万只本土芦花鸡追逐嬉戏,油亮的羽毛、矫健的身姿,让食客看了不禁怦然心动。这就是近年来南站镇积极发展“林下经济”的一个缩影。林木美化环境、增产增收,还能促进家禽养殖;而芦花鸡散养,不仅能够提高肉质和产蛋率,还能与林木结合,开展生态旅游、农家乐等衍生经济,可谓相辅相成、一举多得。
经济回报高,小鸡场变成专业基地
基地负责人张茂军告诉记者,他的老家次丘镇是有名的“芦花鸡之乡”,从明代起就有芦花鸡养殖的历史。2012年,有着多年养殖蛋鸡经验的他在朋友的帮助下开展芦花鸡饲养,考虑到交通问题,他把创业的出发点选在了南站镇姬村。“这里紧邻105国道,交通便利,无论是成鸡的输出,还是饲料的采购都方便。此外,村里绿化度高,具备良好的林下养殖基础。因此,我们首批承包了35亩土地,饲养了1000只芦花鸡,同时,种植了各色苗木上千株。”张茂军告诉记者。
很快,基地的优势得到显现。由于芦花鸡苗原本就有较强的抵抗力,再加上林下散养的原因,鸡苗整个成长期对各类疾病的抵抗力都较强。相较于圈养鸡主要靠饲料养殖,散养鸡的食物来源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树林里的小虫子,所以散养鸡的肉质也更为爽口。尽管芦花鸡的生长期比其他鸡种长了一倍,可是市场认可度更高、售价也更贵。养殖的第一年,张茂军就收回了成本。
有了第一次的大胆尝试,2015年,张茂军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将养殖规模扩大到了200亩,养殖芦花鸡接近6万只。2018年,建设了汶上惠民养鸡农民专业合作社芦花鸡散养基地,并扩大规模至260亩、芦花鸡15万只。规模变大了,收益更高了,芦花鸡基地的名气打出去了,还被评为全市林下经济的典型。
“现在仅是林木的销售,就能把土地租金全部冲抵,芦花鸡的收益每年除去成本,还能剩余50万元。”张茂军高兴地说。
开展生态游 体验芦花鸡喂养过程
“芦花鸡蛋现场捡蛋每颗两元”“认领一只鸡”……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与普通的养鸡场不同,该基地的不同分区还张贴着众多游客提醒。近年来,为了扩大林下经济的效益,基地创新开展了生态游的方式,吸引游客到基地现场体验芦花鸡的喂养过程。同时,用抓鸡游戏、捡鸡蛋等互动项目,吸引游客前来观光、购买。
“平常咱的芦花鸡蛋批发价是一元一个,生态游的价格就提高了一倍。每逢节假日,很多家长专程开车带孩子过来体验。”张茂军告诉记者,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林下经济的优势。这里树多、植物多,一年四季常绿,孩子们来了既能够亲近大自然,还能够亲近小动物,家长们都很喜欢。
为了全面提升芦花鸡的市场占有率,基地近年来还专门聘请了芦花鸡烹饪大厨,悉心研究炖、炒、煨汤等多种加工工艺。并与城区大型酒店开展合作,设立定点窗口,吸引市民品尝芦花鸡。
基地的规模扩大了、盈利上来了。如今,张茂军着力把精力放到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上来。目前,基地一年不仅会给村民缴纳26万元的土地租金,同时还雇佣村民来到基地上班。“由于基地防疫有专业技术团队,平时的零杂活技术含量不高、劳动强度不大,非常适合解决贫困群众的就业问题。现在,我们基地雇佣了10多名工人,每个工人每月有2000元的工资,中午还管饭,解决了部分贫困家庭的经济来源问题。此外,还对部分农户开展免费的芦花鸡养殖技术培训。”张茂军告诉记者,下一步他将开展更多的帮扶活动,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盖鸣霆通讯员徐晓军近日,汶上团县委联合雨晴青少年心理健康志愿服务队,开展了“彩虹伞·复学第一课”系列活动。3...
汶上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汶上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