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文化:济宁的百科全书
本报记者 刘帝恩
通讯员 李富荣
地方志,简称“方志”或“志”,是一定行政区域内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自然环境、生态资源等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著述。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与正史、家谱文献共同构成我国历史文化的三大重要支柱。历代保存下来的旧志有8000余种10多万卷,约占全国现存古籍的十分之一。
地方志是一方古今之总览,举凡一地建置沿革、境域分野、山川形胜、武备兵革、经济物产、赋役食货、名胜古迹、风俗民情、宗教信仰、人物艺文等等,无所不包,无所不载,有“一地之百科全书”之誉。山东省史志系统修志业务专家咨询组成员、原济宁市地方史志办公室副主任邵鸿志做客“文化济宁·百姓讲堂”,通过方志文化展现济宁的历史文化变迁。
方志文化丰富济宁文化内涵
济宁是著名的孔孟之乡、儒家文化发祥地,文化底蕴深厚,多元交融而又独具特色。始祖文化、儒家文化、运河文化、水浒文化……让“文化济宁”内涵丰富,魅力四射;众多的文物古迹、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文化济宁”具体实在,触手可及。
“文化济宁”是历史的,更是当下的。这些具有标识性的文化类别,许多与地方志关系密切,在济宁市现存一些旧志中,多少都能找到相关的内容和资料。比如运河文化的漕运、闸渠、河道总院署(《济宁直隶州志》有清晰的绘图);地名文化的城池、街巷、园亭、名胜等等。市区近两年立的地名牌,多引《济宁直隶州志》追溯地名来历。如果没有地方志,我们的历史文化将出现许多的盲点和空白。方志文化作为一种载体文化,之所以还没有得到更多百姓大众的关注,主要在于原版旧志存在的文言文、繁体字、异体字、无句逗等阅读障碍,使普通百姓难以卒读。旧志整理工作滞后,也阻碍了方志文化的传播。
济宁是方志大市。据统计,济宁市现存历代旧志约60种,700余卷,占山东省现存旧志的1/10。其中,济宁(州、直隶州、县)10种,兖州9种(府5种、滋阳县4种),曲阜6种,邹县(城)10种,汶上4种,泗水5种,鱼台3种,金乡6种,嘉祥3种。现存最早的志书为嘉靖《邹县地理志》(四卷图一卷),明戴光修,谢秉秀纂,嘉靖四年(1525年)刻本。近年来,市和县市区都整理再版了一些旧志。
20世纪80年代,新编地方志蔚然兴起。至2002年底,济宁市第一轮社会主义新方志全面完成。目前,第二轮修志工作基本完成。两轮修志共完成市县综合志书26部,乡镇村志、部门志、行业志及各类专志数百部。这些志书,在记录时代变迁、反映社会发展、传承地方文化、发挥资政功用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构成了“文化济宁”一道靓丽的风景。
源于《周礼》 史书为地方志雏形
清代著名学者、方志学家章学诚称:“方志乃一方全史”。近代方志学的奠基人梁启超认为:最古之史,实为方志。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方志起源于《周礼》,相传为周公旦所作。“方志”之概念,即源于《周礼》。据《周礼·春官》记载,“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小史掌邦国之志”,四方即指诸侯方国,方志就是方国之志。《周礼·地官·诵训》写道:“诵训,掌道方志以詔观事,掌道方慝以詔辟忌,以知地俗;王巡守,则夹王车。”即负责为王者述说四方久远故事,说明各地风俗所忌讳的言语;王者巡狩,随从王车左右。此处,再次出现“方志”一词。“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是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可见,“方志”与济宁密不可分,说方志源头在济宁亦不为过。
郑玄《周礼注疏》曰:“志,记也。谓若鲁之《春秋》、晋之《乘》、楚之《梼杌》”。宋代司马光在《河南志序》中认为,《周官》(即《周礼》)中的职方(职掌疆域地图)、土训(负责向帝王陈报山川地势、土质好坏及土地所宜生产)、诵训的职掌,于后世方志都不无相似之处。章家诚从志为史体角度出发,春秋战国时期那些记载地方史事的书籍,如鲁之《春秋》、晋之《乘》、楚之《梼杌》等,应是最早的方志。后代许多学者也认为这些史书,类似后来地方志,具有地方志的雏形,应称为方志之源。孔子作《春秋》,提出“述而不作”的史学主张,首创“春秋笔法”,对后世历史编纂产生了重要影响,地方志编纂所遵循的“秉笔直书”“述而不论”“观点寓于事实之中”,都源于孔子史学思想。从这几个角度说,地方志与济宁有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
历代旧志折射济宁历史变迁
济宁历史悠久。据介绍,夏为仍国等地;春秋战国,为齐、鲁、宋、楚等国之域;秦属薛郡、砀郡等;汉属鲁国、任城国、山阳郡等;北魏神龟元年(518年),复置任城郡,辖任城等县,郡县治所在今济宁市区;后周广顺二年(952年)置济州,治巨野,领巨野、任城、金乡、郓城四县;金天德二年(1150年)移治任城;元至元八年(1271年),济州改为济宁府,治任城,后还治于巨野、复任城,至元十六年(1279年),济宁府升为济宁路,治巨野,领三州(济、兖、单州)16县,任城为济州(领任城、鱼台、沛三县)治,至正八年(1384年),济宁路移治任城,济宁之名始定于今济宁城区地;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济宁路为济宁府,领任城等12县,洪武十八年(1385年)济宁府降为州,属兖州府,废任城县;清雍正二年(1724年)济宁州升为直隶州,领嘉祥、巨野、郓城3县,雍正八年(1730年)改为州;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复升为直隶州,领嘉祥、鱼台、汶上3县,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领嘉祥、鱼台、金乡3县,汶上县划归兖州府;民国二年(1913年),济宁直隶州改为县,民国三年置济宁道,辖济宁等25县;1927年,废济宁道,原辖各县直属山东省;1946年1月,济宁第一次解放,设济宁市;1983年10月,升为省辖地级市。
历史上,明清与民国时期,济宁方志发展较为兴盛。明代,仅《济宁州志》就有2次修纂,一次是弘治四年(1491年),莫骢(字曰良,一云伯良,无锡人,成化辛丑进士,弘治元年任济宁分司)主修,已轶;一次是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王国桢修纂。现有10部以济宁作为行政区域的旧志,有1部修于明代(即王国桢修纂本);7部分别修纂或续修于清康熙、乾隆、道光、咸丰、光绪不同时期,2部修编于民国。
方志研究,是史学研究的重要抓手,通过方志研究,一个真实而美丽的济宁,徐徐展现在世人面前。
新闻推荐
22元/斤 猪肉价格创新高 养殖户存栏量下降 供需缺口逐步扩大
本报记者杨柳最近一个月,很多市民注意到,猪肉价格有所上涨。昨日,记者探访城区部分农贸市场及超市发现,猪肉零售价格已突破20...
汶上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汶上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