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啥贵重东西,死后就把遗体捐给国家做研究” 感恩社会 他用生命延续生命
本报记者 盖鸣霆通讯员 李玫 王加林
2019年8月16日上午,33岁的路其栋安详地闭上眼睛,离开了疼爱他的父母。临终前,他主动提出捐献遗体,成为汶上县郭仓镇第一例遗体捐献者,普普通通的他用善良和奉献诠释了什么是大爱无私、什么是人间真情—— “我很想回报社会,感谢党让我过上了不愁吃住的舒坦日子。我是贫困户,没有什么贵重的东西,死后就把遗体捐献给国家作研究,不占地,不污染,还能帮助更多的人。”
九岁患病,他说全社会的恩情一辈子还不完
路其栋自九岁起开始经常性患病,严重影响了身体生长发育,于是辍学在家求医治疗。由于长时间吃药治疗,引发一系列并发症,肾结石、尿路结石、脑梗等多病缠身。其父路笃友为了给儿子治病,常年外出打工,家里、地里全由母亲一个人撑起,老两口辛辛苦苦干一年,还不够儿子一个人的医药费支出。幸而在一家人最苦的时候,党和国家的政策帮扶让一家人的生活有了变化。2014年路其栋被评为贫困户和低保户,开始享受更多的政策救助。“每月能收到一些生活费,帮扶干部经常走访给我送米面油、生活用品,特别是住院治疗、吃药报销额度高、花钱少,真的减轻了不少负担。”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虽然命运给了太多苦难,但是路其栋没有埋怨命运的无情和不公,而是用积极的生活态度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内心深处更是充满对党和政府的感激。
前不久,路其栋自感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便对妈妈说:“俺想俺爸爸啦!给他打个电话,叫他请个假回来。”朴实善良的母亲,不知孩子的用心,想想男人自春节后出门,也有大半年了,于是拨通了丈夫的电话。路笃友接到电话,感觉事情不妙,找领班请了假,下午就赶了回来。晚饭过后,趁着一家人聊天,路其栋慢慢地给爸爸说:“爸,我感觉我的时日不多了。人死了火化就是一堆灰,啥用都没有了。如果我的肝和肾是好的,捐献出来能够拯救一个家庭,那我也是积德行善。如果不能救助别人,拿去做医学研究也是好的。所以,我死后干脆把遗体捐了,算是为国家为人民造福吧。”老两口一听,当时就抱头痛哭。
捐赠遗体,申请递交当天他永远闭上了双眼
那天晚上,老两口一夜没睡。想想人家养个儿子30多岁都结婚生子,自己拉扯个儿子病病殃殃,临了连个全尸都留不住,老两口哭了一阵又一阵。不过,再想想孩子能有这样高的觉悟,又感到欣慰。为了完成儿子的愿望,8月16日早上8点,路笃友就骑电动车一路走一路问,来到了县红十字会。县红十字会了解情况后,随即向市红十字会作了汇报。16日早上9:30,路其栋在得知爸爸已经向县红十字会递交了遗体捐献申请后,对身边陪伴着的妈妈说:“妈妈,为了给我治病,您和爸爸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累,我的愿望也实现了。今后没有我拖累你们,晚年您们也能享享福啦!”说完,欣慰地闭上了双眼,走完了他33岁的生命之路。在他去世后,家人帮他实现了这个愿望,路其栋也成为他所在的郭仓镇首例、汶上县第二例遗体(角膜)捐献者。
郭仓镇扶贫办主任孔凯在采访中感慨地告诉记者:“很少遇到这么善良的人,更难遇到这么心怀大爱的贫困户。这是我们郭仓镇的骄傲,更是扶贫路上一颗璀璨明星,他让扶贫之路不再只有艰辛,而是充满了爱与希望。”
路其栋的捐献荣誉证书
新闻推荐
汶上好媳妇郭玉芳无怨无悔照料家中五位老人30多年,村里人都说 要是没有儿媳妇,这个家早散了
□本报记者吕光社王浩奇本报通讯员蒙蔚贺波在汶上县次邱镇枣杭村,提起郭玉芳,村民都竖起大拇指...
汶上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汶上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