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瓜果熟了贫困群众笑了

大众日报 2019-07-02 09:25 大字

□记者王浩奇

通讯员姬广帅报道

本报汶上讯6月17日,记者走进汶上县南旺镇吉月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的甜瓜大棚,一股清香扑鼻而来,成熟的甜瓜在绿莹莹的瓜叶下露出了脑袋,长势喜人。

眼下正是甜瓜的收获时节,示范园里不施加化肥农药、采用环保酵素种植的博洋9号甜瓜肉质酥脆、细嫩多汁、甘甜爽口。近日,示范园负责人付双月手上的订单源源不断。汶上县城、济宁市区的超市都赶来签订了采购协议,示范园里人手不够,他又临时雇了5名工人采摘甜瓜。“每棚甜瓜预计产量6000斤左右,按照现在的市场价,今年这一茬下来每个大棚可以收入2万元,17个大棚能收入30多万元!”盘算着种植甜瓜的收益,付双月满脸笑容。

甜瓜的丰收不仅给付双月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也让村里的困难群众受益不少。53岁的顾汉英是寺前二村的贫困户,以前在家务农的收入只能勉强解决温饱。近两年,她一直在示范园打零工,收入也比以往增加了不少。“我的工作是在园里除草、洒水,现在甜瓜成熟了就忙着采果子,每天60块钱,还能照顾家里,很划算。”顾汉英说,在示范园一年能挣6000多元。

在附近的柳林二村葡萄基地里,工人们正忙着采摘葡萄。基地2018年初流转了60亩土地种植油桃,由于油桃的生长周期较长,基地负责人韩道冬通过“以短养长”的方式,在地里套种了20亩土豆和40亩花生,这也为周边贫困村民在家门口务工带来了希望。“葡萄、油桃再加上套种的作物,我们基地一年要用2000多个工,一年支出的工钱要10多万元。”韩道冬介绍。

今年以来,南旺镇采取“专业合作社+贫困户+集体经济”的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特色产业,让农户从土地流转、基地务工、特色产业种植等多方面增收,形成以所有群众为辐射面的产业发展致富路径,带领群众共同致富。2019年以来全镇新流转土地3000余亩,用于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累计吸纳贫困群众务工2.2万余人次,获得务工收入130余万元。

新闻推荐

拾金不昧显诚信

本报记者梁琨本报通讯员江楠李秀明“真是太感谢兴红大姨了,这一万四是我爸起早贪黑小半年的收入,平时省吃俭用几十块钱的衣...

汶上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汶上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