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麦子:丰收历史蕴涵劳动与创造精神 图文 本报记者 满广宇

济宁日报 2019-06-14 09:51 大字

芒种是麦子收割的时节,芒种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观刈麦》就曾这样描述过芒种这一节气,直观的映照出农历五月农民割麦子的忙碌。

民以食为天,小麦更是北方以至更广阔区域的人口赖以生存的粮食,芒种麦收,在农人眼中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农活。

运河之都济宁,作为华北平原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麦收文化、麦收精神,更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在过去,割麦收获的场景绝对是一场所有人与天、与地争夺粮食的奋斗,它的苦、脏、累、急,让每一位经历者终生难忘。芒种期间,《文化周末》记者走入金色的田间地头,体验农人的耕耘和收获。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代诗人李绅的这首诗,相信很多人都会背诵。但究其涵义,或许有人不会理解,尤其是城市中长大的孩子们,他们没有经历过炎炎烈日下,关于麦子的抢收、抢运、颗粒归仓的农耕生活。

6月4日,下午3点左右,记者站在京杭运河岸边。远远看去,一幅无边无际的金黄画卷,铺在京杭运河的西岸,夏风中掀起一片片金黄的波浪,与京杭运河的涟漪呼应着,丰收的喜悦在运河之都翻涌。

“现在有了收割机,方便多了,十亩麦田不到两个小时就能全部完工,收麦的商人就在旁边等着,不用再运回家,省去了中间很多麻烦。”运河西岸的农民徐大爷告诉《文化周末》记者,大约40年以前,每当芒种即将来临,庄稼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准备收麦的农具,像木铲、木耙、大扫帚、镰刀等工具,一样都不能少。如果谁家缺了农具,还要提前跟邻居或本家借用,不然等到抢收的时候没有工具就甭提割麦了。

麦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记得40年前生产队长会给开会,动员大伙全力以赴,确保麦收。而这个时节,正是强对流天气多发的时候,大风天气,中雨、大雨、雷阵雨甚至冰雹都会发生,麦收如同虎口夺粮。

每当麦收时节,凡是能参加收割的人,不管男女老少,一律下地。他们每人拿一把黑亮的镰刀,顺着乡间的小土路,匆匆忙忙向自家的麦地赶去。从早晨五六点钟开镰,忙到中午12点半左右,六七个小时都在田间忙碌,麦田多的人家,一干就是小半个月。

“以前咱没有大型的收割机,都是人工收割。到了地头,村民们一字排开,每人几行,低着头,弯着腰,急急地向前赶。”任城区长沟镇水牛陈村的陈福全说,割完麦子以后,还要把麦子拉到晒麦场里。这个活特别累,好几百斤的大石磙,用绳拉着它走,不到半小时就得换一个人。压好了就得起场,得用叉子和耙子,一点一点的把麦茎摞起来。谁把麦秸垛得有角有棱,会让人家竖起大拇指,曾经的麦秸垛好比是乡村的一道风景,十分漂亮。

扬场是个看天时的巧活,在晒麦场里,用木锨把麦粒迎风往天上扬,吹走麦糠,不能多,也不能少,半木锨最有效,站在一旁的人负责用大扫帚扫麦糠,再用小扫帚扫麦粒。麦子入库前,还得找个空地晒干、凉透,不然会生虫、发霉,最后就是装到尼龙或麻袋里运回家。

“芒种麦收的时候累点、苦点都没事,最担心的是下雨,尤其是那种不间断的阴天小雨,有时能下四五天,那些还没来得急割的麦子基本上都能泡黑,成垛的麦子,淋上雨水基本都会发芽。在过去,不能外出打工,像这样的日子是这一年里最倒霉的日子,一旦遇着,庄稼人一年的劳作基本白费,有些贫困家庭的口粮都得借着吃了。”陈福全说。别以为庄稼人种麦子只要麦粒,其他都不要,麦秸、麦糠等杂物都是宝贝。麦秸秆轧碎后可当猪牛的饲料,到了春天或秋天比较冷的时候,村中的老人也喜欢到麦秸垛上晒暖儿。

芒种一过也就预示着夏天真正的到来了,由于他们村离京杭运河很近,当时没有太阳能、热水器,一到夏天,京杭运河就是他们天然的洗澡池。每到傍晚,他们就先去运河游泳、戏水,再回家吃饭。当时他们也不懂得什么是安全意识,只记得舒服才是最好的选择,游完泳、洗完澡,还不忘摘些自家种的豆角、黄瓜。

在农业机械化高度发展的今天,镰刀、木锨、大石磙等原始劳动力工具退出农业生产的历史。如今的麦田中再也见不到挥舞镰刀割麦子,一家老少齐上阵的壮观场景。现如今,一到麦收时节,成群的麦客由南往北收着走,庄稼人只要花点钱,雇上一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围着麦田转上一会儿,这个麦收就过去了。

“现在要比以前轻松多了,以前每年阳历的10月中旬开始陆续播种麦子,一把锄头、一袋麦种,去田间播种,锄头刨个坑,几粒麦子撒进去,再用锄头覆盖上,偶尔觉得土松了,还要用脚踩两下。到了过年,就得到田间除草,不然杂草吸收了麦苗的营养。这个活,一般人干不了,以前都是老庄稼人带着新人一起割草,不然容易割坏了麦苗。记得那时候人人背着一个筐,割下来的小草就放在筐里。如果生产队有牲畜,就拿回生产队喂猪,顺便还能赚些工分。当然后来有了除草剂省了很多事情。”任城区南张街道李庙村的朱记说。

前期的事情做完以后,剩下的就是看天吃饭了,也就是雨水。如果雨水充足,整个期间要浇3次水;如果雨水不足,还要向村里买水;遇到干旱天气,起码要浇四五次。比方说,雨水充足的情况下,进入腊月开始浇水,也就是老百姓说的“上冬水”。这时候天气寒冷,小麦根部干旱,如果不浇水,小麦容易冻死、旱死。农历二月二左右的时候,开始浇“返青水”。这个时候大地刚刚解冻,最需要的就是水,这时候也是小麦汲取养分长得最快的时候。到了农历三月的时候,小麦有了青青的绿穗,可以拿到炉子上烤着吃,甘甜,麦香,很好吃。这时候的小麦基本成型,但是仍需要大量的水分巩固成长。“农历三月浇完水以后,直到麦收,基本上不用浇水了。毕竟春雨即将到来,过多的浇水,也容易烂根。”朱记说。

别以为从这以后就算完事了,麦子即将成熟,也是各类昆虫复苏的时候。它们随着春天的气息繁育成长,同时也需要大量的食物,麦田便成了它们最佳的生育、繁育场所。到了农历四月份,就是灭蚜虫、蝗虫、蚂蚱等害虫的季节。这时的小麦已经有些扎人了,但是为了粮食的丰收,庄稼人只能身穿长裤、长袖,一点点的清扫蚜虫。到了后来有了灭虫剂,需要按比例勾兑好农药,背着喷壶均匀得喷洒到小麦上,也更为省事一些。

现在新时代农民的辅助工具可不止这些,一些大合作社,大一些的村庄,已经用上了无人机喷药、智能化洒水、智能化收割。无人机喷药安全性强、精准度高,人不易受药物侵害。智能化收割,不需要农民在田间劳作,监控器、温度感应仪、智能滴灌装置,除草、除虫设备一应俱全,让你在家中通过手机就能看到田间一切的动态。

“这个设备,我在兖州区的智能化农场见过一次,感觉十分震撼,完全改变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那种辛苦。”朱记说,但是投入很多,回收率很慢,只有大面积的使用才够成本,起码要几十亩地才有使用空间。

种植小麦,跟学习考试是一个道理。种地,从种子就要筛选好,浇水、施肥、除草、除虫直到最后收获;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从小打好基础才能有好成绩,小学、初中、高中有一个环节不努力,就要付出很多的努力才行。如果中途放弃或有所懈怠,结果都不会太好。就像这几天的高考,如果高中三年没有好好学习,最终的高考成绩肯定不理想。

朱记告诉《文化周末》记者,他平时也是用这个方法教育自己的子女,庄稼人自古以来就是看天吃饭,靠地收获,靠辛勤的劳作,如果自己不努力,以后只能更辛苦。按眼下每亩收获七八百斤粮食,一亩地一季收获一千多元,除去人工、种子、肥料、农药等,盈利微乎其微。好好学习,考入好一点的大学,学一个好的专业,或者学一门好手艺,都要比种庄稼收入多一些。所以高考的收获与小麦收获是一个道理,投入和收获也是成正比的。只有平时好好学习,才能有一个好成绩,只有平时好好耕作才能有一个好的收获。

济宁市区打工的张婷,是位朴实的农村女孩。她的家乡在汶上县次邱镇,家中有13亩麦田。6月5日的时候,她特地向经理请假回家,帮助父母麦收。

“其实家里都是机械化耕作,基本用不到我。但是每年这时候我都要回去,十几年的耕作方式或许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吧。总觉得麦收这几天不在家里,父母会很辛苦。在家能帮父母多干些农活,减轻他们的负担。”张婷说,从小学开始,他们学校每逢芒种都会至少放假一星期,帮助家里麦收。小孩子农田、公路上捡麦穗,晒小麦,躺在麦垛上打滚等等,儿时的记忆让他们一辈子无法忘怀。城市中的孩子没有这个麦假,没有这段趣事,但对于他们而言,却是儿时最深刻的记忆。

现如今,智能化、机械化的设备,让麦收劳动变得体面、轻松,麦场已成为历史或许只有在教科书、博物馆才能看到。但是,关于麦收的记忆,那田野中的挥镰收割,那麦场上男女老少忙碌的身影,那种收获的喜悦,已成为朴实、温暖的乡村画卷,定格在了老一辈的脑海中,让人回味无穷。

①一位年青的农人在麦田行走,与金色波涛相连的,是艳阳高照下湛蓝的京杭大运河,凌空掠过的长桥,以及河畔蓊郁的丛林。②大河碧波中的渔家小船,丛林中静候的收割机,远处林立的居民楼。③麦田、运河,客、货及施工船,与远处的城市景观,构成运河之都济宁独有的人文与自然图画。④与高楼相依的蓝色航道、金色麦田、绿色植被,仿佛城市的彩虹。⑤收割机开过来了。⑥给田野剪出炫彩的发型。⑦收获更像一首动人的诗歌。⑧满满的丰收喜悦。⑨机械化的装载运输。

新闻推荐

杨店镇 “停职教育” 让村干部不再“任性”

本报汶上讯(通讯员李登林路焕英)“在村里要是被大家伙知道停发村支书补贴是小事,但接受‘停职教育’的确是件‘伤面子’的...

汶上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汶上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