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抛弃铁饭碗 如今变身大老板 父老乡亲都过上好日子才叫真的富

济宁晚报 2018-10-23 09:07 大字

本报记者 盖鸣霆 通讯员 吕延礼

考入大学,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在机关事业单位参加工作,曾经是多少农家子弟梦寐以求的人生目标。然而汶上县刘楼镇杨庄村的杨若华,却偏偏辞掉了“铁饭碗”,选择自主创业开公司。他下海搏击弄潮,历经28年打拼,闯出了一片广阔的新天地。

铁心辞职,小小施工队捞得第一桶金

1982年7月,杨若华大学毕业后到刘楼镇中学参加工作,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1990年,看到邻村的建筑小老板都成了暴发户,心里也萌生了辞职下海创业的想法。尤其是考虑到自己学的是物理专业,大学期间就特别喜欢动手操作,更是坚定了他到外面练练身手、闯荡一番的决心。当他把决定告诉家人时,全家人都惊讶得说不出话来,杨若华却铁了心,二话没说就办理了辞职手续,准备放手一搏。

万事开头难,虽然下海是一腔热情,可是面对新行业,杨若华只能摸索前行,资金、技术、寻求业务都是摆在面前的难题。考虑到自己所学专业的优势,杨若华瞄准了配变电工程,并购买了建筑书籍,边干边学。先跟着打工当学徒,虚心向老师傅请教,慢慢练成了行家里手,后来组建了五六个人的安装队伍,单独承揽小工程,捞得了创业的第一桶金。随着事业的慢慢起步,杨若华并没有甘心小富即安,而是想着要创建自己的建筑公司。他发现了新的致富良机——管线施工,这个行业科技含量高,易操作管理,效益高,但是投资也大。

成功不忘本,带领贫困乡邻走上致富路

2005年,杨若华把创业的所有积蓄全部投进去,又多方筹措50万元,购置了水平定向钻机、液压顶管设备等机械设备,注册成立公司。他坚守诚信为本,把质量当作企业的生命,不管工程大小,全力做精品工程。正是由于他的执着,公司得以不断发展壮大,并有机会参与到路涵管施工、地下管线铺设等项目,在城市道路建设中大显身手,完成了从传统建筑施工到专业化施工的蝶变。目前,公司拥有固定资产200万元,年经营利润40余万元。

虽然杨若华有钱了,可他没有忘记自己的父老乡亲。公司壮大后,他先后吸收村里20多个男劳力常年外出务工,每人年收入4万元以上,带动本村5户贫困户成功脱贫。此外,为帮助村里修路建桥,他累计捐款5万余元,帮助村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难题。他常说,一个人富了不算富,要带动父老乡亲都过上好日子,这才叫真的富裕。

新闻推荐

汶上完成下半年学校卫生双随机监督检测工作

本报汶上讯(通讯员梁鹏)近日,按照2018年下半年国家双随机监督抽检工作任务要求,汶上县卫生监督所对6所学校的教学环境、学校...

汶上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汶上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