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登峰、落地、传播、转化”四篇文章 济宁:让优秀传统文化涵育时代新风
□本报记者吕光社王德琬
本报通讯员王磊张美荣
5月30日,走进汶上县郭楼镇古城村,白墙灰瓦、水流潺潺,柳树成荫、鸟语花香,成簇的花朵绽放,平整干净的乡间道路延伸至远方……犹如一幅飘着淡香的水墨画,“荣期三乐”典故就发生在这里。
古城村原来是一个污水横流、垃圾围村,村民生活环境脏乱差的小村子,村民对环境有很大的意见。
优秀传统文化是乡村生活的底色。古城村是西周时期周王分封的郕国所在地,也是春秋时期隐士荣启期的故里。郭楼镇以“郕国故都、荣子故里”文化品牌为引领,为古城村修复了护城河,保护72眼对花井,利用历代先贤的家风家训、名人故事教育村民,以优秀传统文化涵育文明新风,开展了以“丧事简办、喜事新办”为主要内容的移风易俗活动,遏制了农村婚丧嫁娶大操大办、奢侈浪费的陋习。村里好人好事多了,“天价彩礼”、大操大办的现象少了,现代化农业产业也慕名而来。
通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实现脱胎换骨之变,古城村并不是个例。近年来,济宁一直在探索借助优秀传统文化为现代发展服务,并在具体实践中找到了有效方法。2014年,该市推广乡村儒学试点工作,9名来自尼山圣源书院的儒学大家,以“不讲天边讲身边”的方式和厚实的儒学基底,呼唤民众道德的回归。传统文化教育力挽狂澜,成为大众的生活向导。基于这一认识,济宁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牵引,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六进”普及、道德提升等7大工程,推行乡村儒学、图书馆+书院、孔子学堂等模式,聘请专业讲师深入农村社区长期授课,举办乡村社区儒学活动近4000场。
全民参与,公众实践,传统文化涵养了时代新风,一组数据可以窥见儒学教育的强大力量:济宁在城乡广泛设立善行义举榜和“四德”榜,全市上榜总人数超过280万人次。“济宁好人”、道德模范层出不穷。近年来,济宁评出“山东好人”270人,省级道德模范22人,46人入选“中国好人榜”。至此,济宁已然勾勒出普及大众的传统文化教育蓝图:城市+乡村,干部+群众,一个都不能少。
2015年,借助丰富的文化资源,济宁在全国率先打造政德教育国家基地——济宁干部政德教育学院。现已初步形成课堂教学、现场教学、体验教学、礼乐教学“四位一体”的教学体系,开发了曲阜“三孔”、邹城“两孟”等20多处现场教学点,结合实情实景讲述儒家仁政思想、孝道思想、廉政思想、规矩之道等修德为政智慧。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干部为政之德,要对干部的政德教育常抓不懈,形成常态化,用正确的思想观念武装干部头脑。”济宁市干部政德学院院长李敬学说,2016年以来,学院已承接国家有关部委和全国26个省份的各类班次940多期,培训学员5.2万余人。
从上下求索到成果丰硕,济宁逐步探求出一条可行的传承路径。去年,济宁提出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上,要坚持“儒学研究系统化、儒学传播大众化、文化活动常态化、文化项目产业化”的理念,重点做好“登峰、落地、传播、转化”四篇文章,围绕打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首善之区的目标,加强与国内外儒学研究机构的联合与合作,系统地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全面提升儒学研究水平。加强对青少年的引领和普及,高规格、广层次地举办孔子文化节、儒学大会、论语大会、国际中学生儒学辩论大会、儒学大赏等活动,将“乡村儒学讲堂”建设与文化惠民工程相结合,让传统文化道德走近百姓身边。
伴随着“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上升为国家“十三五”规划,济宁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尼山圣境、孔子博物馆、孔子学院总部体验基地三个龙头项目进展顺利;山东儒源集团进入全国特色文化产业项目名录;《始祖的足迹》《凿壁偷光》等3个项目入选省首批优秀原创动漫项目资源库项目名单,入选项目数量位居全省市级第二位。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盖鸣霆通讯员霍琳娜“原本在家种地,一年粮食的收入也就几千块钱。现在村里的地都流转给种粮大户,俺还能打个零工,一...
汶上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汶上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