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抠门”书记兴乡记

济南日报 2018-05-14 09:05 大字

■本报记者孙逊

本报通讯员殷壮杨小康

乡村振兴,第一书记要当“尖兵”。在汶上县的驻村第一书记里有这样一位“抠门”书记,他年龄较大却想法很新,他说话很土却句句在理,他不是“行内人”却是“内行人”。“抠门”是他的标签,“不花钱争取办成事,花小钱争取办大事”是他的工作格言。这位“第一书记”就是汶上县总工会派驻汶上街道水坡村“第一书记”王立湘。

“王书记来的时候感觉他比我这土生土长的农民都像农民。”水坡村支部书记宋培苓回想第一次见面的场景笑着说。王立湘今年已经58岁,长期的驻村生活,让他彻底融入了乡村这个大环境。沾满泥土的运动鞋,洗的发白的黑色西裤,腰带上别着的长长的钥匙链,让谁都不敢去想这是一位县总工会的副处级干部。

王立湘出身普通的农民家庭,多年在田间地头的摸爬滚打让他十分熟悉基层工作。“农村每一分钱都来自不易,每一分钱都要花在钢刃上。”王立湘告诉记者,凡事都多想办法,多看门道,多做研究,就能花小钱办大事。在今年二月份,水坡村在街道办的帮助下开展了“三堆”治理活动,整个村子面貌焕然一新,居民们无不拍手称赞。“现在干净了,以后可怎么办呢?”如何保持住治理成果让宋培苓犯了难。

“这些空地可不是累赘,我们要是动员大家种上黄花菜和佛手瓜,不仅不用担心清理还能创收呢。”在村委工作会上,王立湘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说干就干,测土、观摩、选苗、培训一气呵成,在今年的3月初4万株黄花菜苗和1千颗佛手瓜苗全部栽种完成,庭院经济、路带经济大体成型,村里的环境治理成果也巩固了下来。“黄花菜一亩可以增收一万元,佛手瓜一颗可以产一千元,这都是真金白银,而且这都是免费的,村民当然愿意种。”王立湘自豪的说到,其中黄花菜是常年生中药植物,一次种植终生受益。当村民收获之后,全面推广开来,将会成为水坡村经济新一个增长点。目前,王立湘正在积极推进猕猴桃、黑木耳、猴头菇等多个投入小、见效快的试点种植项目。大大提升了村民干事创业的热情和信心。

“道路不通,经济不增。”如何提高村里特色农产品的运输效率和分享旅游经济红利是王立湘天天琢磨的事。但是资金问题也让王立湘犯了难,“如果用混凝土硬化这条道路需要20万元成本费,这还不包括设备、人工,怎么办呢?”当时在王立湘的脑子里全是修路的种种计算。直到有一天接到村民反映105国道维修剩下的建筑垃圾影响道路交通,具有安全隐患,希望村里给处理一下。王丽湘脑子里突然灵光一闪“可不可以废物利用,来搞一个双赢局面呢?”于是他用石子沥青废料做地基,花了3万就完成20万的修路工程。这件事在汶上县广为流传并引起的很大反响,很多村子纷纷来到水坡村取经。

“王书记的小葫芦让我拿钱更有尊严了。”水坡村70岁贫困老人李作明对于王立湘的“小妙招”可谓是深有感触。老人自身年龄大了,而且老伴腿部有疾,行动不便,一家人的收入来源基本全靠救助。年前老人找到了王立湘商量能不能申请一些补助,王立湘一方面积极申请,另一方面送给老人100多个做好的“草里金”葫芦饰品并要求他去莲花湖、宝相寺等景点去售卖。一开始老人还心存疑惑,没成想100多个葫芦两天的时间,一个5块钱被一扫而空。之后,王立湘更是把自己种的葫芦全送给了他,并教了种植技术和制作手艺。“家里的葫芦都种上了,日子更有盼头了。”老人感激地说道。

“给钱给物都有用完的一天,给技术给手艺才是一辈子的大事。”王立湘深知“授人与渔”的重要性,从特色农产品种植到手工艺品制作,从摊贩点的设置到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从手把手教技术到农业知识大讲堂,王立湘积极利用“能人效应”和“勤人效应”,激发村民的上进心和进取心。

新闻推荐

大棚党建“1+N”结对帮扶促脱贫

本报汶上讯(通讯员渠红燕杨伟胡令云)“多亏了政府帮助给我找了个工作,现在又有人来家里给我测血压,帮着收拾屋子打扫院子,心里真的很温暖!”5月3日,汶上县军屯乡李家集村村民李振江激动地说。李振江今年...

汶上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汶上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