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含糊,“路见不平”咱就修 七旬老党员义务修路15载

济宁晚报 2018-05-08 19:08 大字

本报记者盖鸣霆通讯员赵爱红王建

一人、一锄、一锹、一镐,挖边沟、填坑洼,15年,5400多个日日夜夜,一位老人的身影总会出现在汶上县寅寺镇罗汉庙的大街小巷。老人名叫姚洪明,现年74岁,既是寅寺镇罗汉庙的一位普通居民,也是一名老共产党员,更是一位长期义务为村里修路的热心人。

“反正我也闲着,就试着将这些坑修一修”

“现在生活这么好,我不做点利民的事,都觉得对不起党。”5月7日,姚洪明正在对村西通往学校的路段进行填补。由于刚下过雨,路边被雨水冲刷的高低不平,考虑到这是接学生的必经之路,路面坑坑洼洼肯定会给过往车辆和行人带来极大不便,他便又扛着工具出来修路。

“反正我也闲着,就试着将这些坑修一修,让村民走得舒坦些。”抱着这样朴实的想法,姚洪明一修就是15年,平常散步的时候,他都会观察路面的情况,哪里出现坑坑洼洼的路段,他就记下来,第二天带着小桶、铁锹、锄头和洋镐出现在现场,并从近处运来土石泥沙填补。“平时工作量倒也不大,就怕遇上下大雨,我得把泥巴一锹一锹地从路面上清除。”姚洪明说,对于坑较多的路段,他往往要连续干上两三天,甚至四五天。累了,他就在路边歇歇,若遇上熟人路过时,也会主动打个招呼,拉拉家常,然后接着再干。

“乡亲们走得顺当,我心里就舒坦”

“刚开始修路的时候,村里一些人不理解,说三道四,有人说我年纪大了,脑子不好使了,自己不缺吃不缺穿,图啥?但是我不理会这些。”姚洪明说自己是个党员,做点为群众服务的小事,不算什么,所以不会因为风言风语而放弃。

多年来,不管是炎炎烈日,还是数九寒天,村里哪里路坏了,他就到哪里去修。平整完路面回家时,老人会哼着小曲,高兴得像个得了奖的孩子。15年里,他不知道修了多少次路,也不知道补了多少个坑,曾经有人劝他:“这年头谁还白干呀,得跟村里说说,给您点儿补偿。”可姚洪明却说:“我不是图钱才干的,乡亲们走得顺当,我心里就舒坦。”时间久了,村民们也被老人的坚持所感动,看到老人修路,有的主动邀请他到家喝酒,有的将自家产的蔬菜放到他的三轮车上。村民们的认可更坚定了姚洪明修路的信心。

现在,“村村通”工程实施后,村里的主干道大部分建成了水泥路。老人的任务减轻了不少。可是,谁也没想到的是,在坚持对乡间小路继续修补的同时,姚洪明又开始帮助清扫村内道路上的垃圾,帮助附近的板厂清理树皮……他说:“我打算好了,只要我还能拿动铁锨,还能干得动活,我就会一直坚持下去。”

新闻推荐

汶上县杨店镇 乡贤馆里“话”振兴

本报汶上讯(通讯员路焕英)“我觉得可以通过乡贤志愿者讲述自己家的家风家规、教育孩子的方法、邻里之间的相处之道引导广大群众从家风家训等传统美德中汲取培育道德的养分,用乡贤文化凝聚道德力量,让...

汶上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汶上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