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豆腐“磨”出脱贫路

济宁日报 2018-02-04 09:45 大字

本报通讯员何西荣

每天凌晨4时,汶上县苑庄镇作里村,一间20平方米的平房里,69岁的任纪河就开始做豆腐。浸泡豆子、磨豆子、兑水过滤、煮豆浆、再过滤、凝固、放入豆腐槽压成形,7个步骤一个不能少。

“我们制作豆腐是纯手工,用的是自家种的黄豆和两江口的山泉水,豆腐鲜嫩可口。快过年了,买豆腐的多,生意好,经常忙到深夜。”任纪河乐呵呵地说。为早日脱贫,做豆腐、卖豆腐已成为他家主要收入来源。

任纪河是作里村的贫困户,妻子丁爱香患有四级精神残疾,生活仅能自理。为了照顾妻子,他只能在村附近打点零工挣钱,勉强维持日常开销。但是近几年随着年龄的增大,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任纪河有了在家里搞点小生意的想法。苑庄镇扶贫办得知他的想法,集思广益为他量身定做创业计划。卤水豆腐是历史悠久的传统食品,但用卤水制作豆腐在乡间已逐渐少见。于是,镇扶贫办让任纪河参加扶贫实用技术培训班,学习做卤水豆腐的技术,开起了豆腐坊做起了卤水豆腐。凭着勤劳肯干、诚信正直的人品,外韧内嫩、口感良好的产品质量,任纪河的豆腐坊迅速打开了市场。

如今,任纪河生产的优质豆腐远近闻名、供不应求,平均每天卖出豆腐100多斤,年纯收入1.3万元,通过磨豆腐走上了致富路。

新闻推荐

腊八节游这些景区都能喝上“暖心粥”

本报济宁1月23日讯(见习记者孙文迪)“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24日是腊八节,在这个传统节日里喝上一碗热乎乎的腊八粥,不仅暖身更暖心。今年的腊八节,曲阜孔府景区、汶上宝相寺...

汶上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汶上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