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移风易俗“汶上模式”带来文明新风尚 汶上移风易俗工作在全省群众满意度半年调查中由125名跃居第7名,列济宁市第1名

大众日报 2017-12-10 05:48 大字

济宁市移风易俗工作现场推进会在汶上举行△《新小二黑结婚》演出现场△次邱镇“以文化人”文艺演出△汶上县表彰“不要彩礼的好媳妇”△郭楼镇红色娘子军△杨店镇家风家训教育展馆△青年集体婚礼△千人倡议签名活动孔子曾任中都(今汶上县)的地方长官。初来时,社会上存在着礼乐不兴、伤风败俗等问题。他制定了养生送死的礼节,保护困难群体,丧葬从简,社会风气很快为之好转,呈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好风气。

同样是中都汶上县,今年2月以来,当地抓住红白理事会、红娘协会两个“牛鼻子”,立下村规民约,推行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同时实施“以文化人”工程,发挥典型带动作用,不到半年时间,红事要“天价彩礼”的少了,白事铺张浪费的也被“大碗菜”取代了,乡村呈现出文明新风尚。2016年下半年,在全省移风易俗工作群众满意度调查中,全省132个县市区参评,汶上县排名第125名。不到5个月的时间,汶上移风易俗工作在全省群众满意度半年调查中跃升至第7名,在全市移风易俗群众满意度调查中,跃居第1名。

□吕光社王浩奇刘长春胡克潜

抓住“牛鼻子”

立好移风易俗“新家风”

“万紫千红一片绿”“三斤三两”“一动一不动”……汶上县地处济宁、泰安、菏泽三市和六县区接合部,受传统思想、陈旧习俗影响,婚丧事大操大办、天价彩礼等不良习俗普遍存在,一些乡村甚至出现“因婚致贫”“因婚返贫”“因丧欠债”等现象,老百姓对此深恶痛绝,但又无可奈何。

今年2月20日,汶上县召开全县乡村文明行动移风易俗工作会议,打响移风易俗攻坚战。前期调研结果显示,陈规陋习归结起来无非是婚丧事大操大办和天价彩礼两大重点。其中,婚丧事大操大办归因于事主好面子和管事“大总理”推销拿回扣两个方面。

对此,汶上县组织全县495个村居全部按程序选举产生了红白理事会,把群众信得过的人选进理事会,制定了红白事办理流程和标准,并纳入村规民约。对红白理事会成员全面统一培训,挂牌上岗、动态管理,连续两年被群众评议较差的,按照程序退出理事会,让红白理事会发挥大操大办“节流阀”作用。

同时,制定了《婚事新办承诺书》《丧事简办承诺书》《党员干部等人员操办婚丧喜庆事宜事前报告承诺书》,详细规定了红白事办理时长、宴请标准、礼金数额等,镇村干部和全体党员开展集中宣誓活动,带头签订承诺书。目前,各乡镇白事全部做到一套人马、一套哀乐、一个布条、一碗饭菜“四个一”规范,红白理事会提供全过程、一条龙服务。

万事开头难。“制度写进村规民约里了就必须按制度办,你要真是一意孤行请吹手,以后你家有啥事我们都不管,晾了台看谁难看!”义桥镇孙汪村,兼任红白理事会会长的村党支部书记王宪会对跪着不起的村民孙鲁直(化名)喝道。原来,孙鲁直的百岁老母亲今年去世,按农村的说法算是喜丧,又是全镇推行移风易俗后的第一桩白事,老孙本想着村里能“网开一面”,可即便是自己跪下请求,王宪会也不点头。做通思想工作后,孙家按照“四个一”新办法简办了丧事,在全村、全镇带了一个好头。

白事上有了标准约束,汶上又在红事上做起了文章。针对女方攀比和职业媒婆从中谋利造成的天价彩礼现象,汶上县成立了由各村妇联主席和计生专职为成员的红娘协会,发挥她们熟悉村情、善于沟通的优势,让她们义务给适龄青年介绍对象,同时引导未婚女青年树立健康向上的恋爱、婚姻、家庭观。

义桥镇孔楼村村民李承恩有两个儿子,原先老大成婚没少花钱,现在老二又到了成婚年龄,一想到订婚彩礼动不动就十几万元,还要买车买房,老李就愁得整夜整夜睡不着觉。义桥镇红娘协会会员郭秋菊了解到李家情况后,通过“红娘协会微信群”帮助李承恩的二儿子介绍了一个适龄女青年,而且女方要的彩礼也不多。李承恩很是高兴。

邻村义中村的年轻党员高玉壮也成了镇上口口相传的“新闻”。今年4月12日,高玉壮在红娘协会的撮合下成婚,新娘不但没要彩礼,还把打工积攒的6万元带到婆家,用来搞养殖、开淘宝店,以实际行动倡导“婚嫁新风”,成为“不要彩礼和嫁妆,自己家业自己创”的典范。

为提高红娘协会成员的素质,县里定期组织培训,让红娘们在介绍对象的过程中把文明婚礼新风也介绍给适婚男女青年。义桥镇“红娘协会”微信群共有成员100余人,除镇内人员外,全县其他乡镇妇联主要负责人及爱心人士主动入群,共同抵制“高额彩礼”。通过红娘协会,义桥镇已有6对青年成功牵手,昔日“彩礼”变成“创业资金”,成为年轻人追求的新时尚。“以前职业媒婆说成一桩婚事,最低也要收费5000元,现在我们的红娘协会义务免费给青年牵红线,更为重要的是,在牵线搭桥的过程中倡导遏制高价彩礼,让抵制高价彩礼成为越来越多男女青年的自觉行为。”义桥镇党委副书记步海霞说。

汶上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为笔者算了一笔账:汶上县每年大约举办喜事5900例、白事4700例,与开展移风易俗工作以前相比,喜事每场节约1.5万元,白事每场节约1.2万元,总计每年可节省费用约1.45亿元。

以文化人,让移风易俗

新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现如今大操大办成了风,图虚荣相互攀比贪钱财。只因为孤儿寡母家贫寒,干着急媒婆不曾进门来……”5月18日,一场以反对天价彩礼为主题的现代梆子剧《新小二黑结婚》在汶上文化馆拉开帷幕。剧目反映了当下农村索要高价彩礼带来的危害,在场观众无不唏嘘感叹。

移风易俗工作的难点在于如何让群众的思想认识提升、观念转变。“当下农村婚丧嫁娶的陈规陋习已在百姓心中根深蒂固,要想破除还需要善于运用软的办法。”汶上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汶上县一方面通过设立红白理事会、完善村规民约等方式健全“硬”的机制,另一方面通过选树“不要彩礼的好媳妇”、开展“以文化人”工程等方式,为老百姓重建“软”的价值观念,收效显著。

今年三八节前夕,汶上县首次表彰不要彩礼的“好媳妇”,6名身边典型受到表彰。白石镇武村农民孔凤琴就是其中一位。她所生活的武村地处白石镇昙山深处,经济比较落后,但曾流行结婚动辄要10多万元的彩礼。丈夫去世早,家里困难,孔凤琴靠自己种地和打零工把一儿一女拉扯成人。两年前,孔凤琴嫁女儿时却没要一分钱彩礼,“闺女,好日子是两个人过出来的,只要你觉得对方人品好,咱就不要彩礼钱。”孔凤琴对女儿说。

姐姐不要彩礼,这让孔凤琴没过门的儿媳关菲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结婚时,关菲也主动放弃彩礼,节俭举办了婚礼。今年,婆媳二人双双被评为汶上县首届不要彩礼的“好媳妇”。

“表彰不要彩礼的好媳妇是为了选树典型、以点带面,引导村民自觉摒弃天价彩礼等不良风气,形成‘不要彩礼和嫁妆,自己家业自己创’的风气。”汶上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从今年开始,汶上县对符合不攀比不浪费、不要彩礼和嫁妆、体谅老人困难、在情感与生活上体贴关怀公婆等6项条件的个人、家庭进行表彰。

文艺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指导生活。白占德说,建国初期的文艺作品《白毛女》风靡全国,曾有一位战士入戏太深,竟产生了开枪打死黄世仁的扮演者的冲动,可见文艺作品对人们思想认识影响之大。受此启发,他们在全县创新实施了“以文化人”工程,通过创作演出以移风易俗为题材的文艺节目,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以小故事阐释大道理,让群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当地在送传统戏曲下乡的同时,依托县专业剧团新创作一批移风易俗文艺节目,打造文艺精品,既丰富了送戏内容,也满足了不同年龄段的群众需求。另一方面,汶上组织发动草根文艺爱好者自编自导自演,创作移风易俗乡土文艺节目,增强群众的参与性和成效的持久性。目前,全县乡土文艺演出人员达800多人,“庄户剧团”发展到25个,成为一支支“永远不走”扎根农村的文化队伍。今年以来,全县共创作完成《新小二黑结婚》《后悔药买不来》等90多部形式多样的文艺节目,演出200余场次。

本来就看不惯天价彩礼的中都街道办事处辛王庄社区妇女主任李凤英看了《新小二黑结婚》演出后,对陈规陋习更加深恶痛绝。今年5月,她专门叫来早在去年10月结婚的女儿女婿,退回了当初结婚时亲家给的1万元彩礼。“只要你们日子过顺当了,就是我最大的满足。”李凤英教育女儿要尊重、理解、照顾丈夫和家人,不能任性、懒惰,希望二人共同成长进步。

不搞“一阵风”

建立长效机制善做善成

“早就盼着党委政府抓抓这个事了”,这是汶上县党政干部推行移风易俗工作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但陈规陋习非“一日之寒”,要想真正破除也不能操之过急。为了将“好事办好”,汶上县着眼长远、理性对待,不搞“一纸令”“一刀切”“一阵风”,办好事也办得让老百姓满意。

“移风易俗是惠及老百姓的实事。面对群众强烈的呼声,要想把移风易俗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必须建立长效机制,发挥部门联动效应,同频共振,善做善成。”汶上县委书记李志红说。

汶上县创新工作思路,将县移风易俗联席会议办公室由民政局调整到县文明办,集中民政、妇联、文广新局等25个部门的人员,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县民政局对红白理事会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县妇联、团县委通过评选“不要彩礼的好媳妇”、倡导青年进行集体婚礼等形式树立社会新风尚;县文广新局做好“以文化人”文艺活动演出。

为强化部门单位责任,汶上严格有关考核。县里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强乡村文明行动移风易俗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的实施方案》,将移风易俗工作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定量指标,对于工作不力的,取消评优资格。

一些旧习俗靠行政命令强行禁止难免出现逆反心理,必须正面引导。当地不搞“一纸令”,而是突出典型示范引领,将不要彩礼的“好婆婆”孔凤琴、“好媳妇”关菲、红娘协会等作为先进典型进行广泛宣传,中央、省市媒体均进行了重点报道,为广大群众树立了榜样。突出党员干部带头,全县1.9万名农村党员全部签订了“移风易俗示范带头承诺书”,以实际行动践行做移风易俗、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带头者。

“移风易俗不能急于求成,要想出成效,就要做足‘慢功夫\’。”5月19日,在汶上县召开的全市移风易俗工作现场推进会上,刘楼镇李大庄村党支部书记李正新讲起了“移风易俗经”。他们村出台了党员干部办理婚丧事宜的相关具体规定,签订了《承诺书》,落实报备制度,为党员干部戴上“紧箍”。村里还把办理红白事的具体标准、流程及奖惩规定写入村规民约,使村规民约这个“小宪法”成为群众办理婚丧嫁娶事宜的“硬杠杠”。村里设立了曝光台,对顶风而上不听劝阻的,在村公开栏曝光,让群众引以为戒。

在各村的红白理事会中,一般由村党支部书记兼任红白理事会会长,他们的一言一行,村民都看在眼里。杨店镇袁庄村党支部书记郝迎科的父亲去世后,不仅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实行播放哀乐、鞠躬、默哀、戴白布条等文明健康的丧葬礼仪。而且郝迎科又另加了一条,在家门口贴上了“厚养薄葬,不收礼金”的对联,严拒各种礼金。郝迎科说,自己是村党支部书记,是党员干部,更应带头倡俭。

前来吊唁的邻居何翠姣,带了200元的份子钱,楞是交不上,心里很不是滋味:“都是老邻居了,谁家能没个事?谁知到门口才得知一律不收礼金。”她嫁到袁庄村这么多年了,见过很多办丧事的,也见过简办的,但不收礼金这还是第一家。“这种风气是挺好的,作为村支部书记,传递的是满满的正能量,给大家伙也带了个好头。”大家都交口称赞。

移风易俗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过程,“一刀切”式的全盘否定显然有失理性。在丧事上“三叩九拜”等丧葬文化礼仪不存在低俗和浪费现象,对此,当地本着不提倡不禁止的原则,让它传承下去。原来农村婚丧嫁娶有请唢呐班的习俗,目前全县90%以上的村(社区)都改用音响代替了唢呐班,各乡镇文化站积极引导他们加入庄户剧团,为唢呐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找到了新的路径。

陈规陋习在群众心中根深蒂固,而且不断变化,“一阵风”式的移风易俗无异于半途而废。汶上把移风易俗的有关要求细化为条文,汇总成村规民约,长期遵守。同时,建立长效考评机制,将移风易俗工作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考核定量指标,作为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为巩固移风易俗工作成果,推动工作可持续发展,汶上县从家风家训的弘扬和传承入手,今年3月份在杨店镇建成家风家训教育馆。教育馆以家风家训为主题,分为革命先辈家规、中都古贤家风、汶上时代先锋、中华经典家训等7个部分,汇集了古代经典家规家训,展现了本土好人美德故事和人文民俗风情。自建成以来,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成为了宣传移风易俗工作的新阵地。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6月5日,在济南工作的杨店籍人郑茂霞,和女友结束了10年的恋爱长跑,结为夫妻。结婚时,他们没有选择豪车、盛宴和绚丽的舞台,而是响应家乡移风易俗、喜事简办的号召,将婚礼各个环节一切从简,“小气”地办了婚礼,然而小两口却通过汶上爱心联盟“大方”地为家乡贫困学子资助了价值3000元的图书。

他们的爱心通过信件包裹的形式,寄到了汶上爱心联盟:“汶上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是老师、同事和朋友教会了我做人做事。在我和妻子全晓艳成家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想通过你们向孩子们转送些书物……”目前,郑茂霞夫妇的这封“家书”也迅速在全县传阅,带动全县人民践行“简办俗事,多行善事”的同时也引领着移风易俗新风尚。

新闻推荐

为子女撑起一个家记汶上县南站镇南站南村村民王恩美

本报记者唐修岳王恩美是汶上县南站镇南站南村的一名普通农家妇女,2004年丈夫因意外去世时,女儿10岁,儿子刚满3岁。看着两个年幼的孩子,王恩美把苦和泪藏在肚子里,坚强地撑起了一个家。为了生计她开起...

汶上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汶上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