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事儿群里说,咱就能解决 一位民警的微信朋友圈:与2000多位村民成好友
■本报记者李胜男“俺孩子的书包丢了,里面的书买一套挺难的,你说咋办啊。”这不是一通报警电话,而是一条村民发来的求助微信。汶上县刘楼派出所所长刘道华告诉记者,在他的微信上一共有2000余名好友,全都是村里的村民。村民和所长互加好友,这还真是新鲜事儿,而这种交流方式让刘楼村的民警和村民亲如一家。
沟通交流增多,“架都不好意思打了”“辖区内的村庄很多,所以矛盾就比较多,以前一有纠纷就容易发生打架斗殴的情况,简单的民事纠纷就转为刑事案件或治安案件。”刘道华告诉记者,刘楼所辖区共29个行政村居,人员较多,情况复杂,在以前非常难管理,但自从有了微信渠道,当年杂乱的局面如今有了很大的改善。“这29个行政村居划分为四个片区,每个片区都有管片民警,相当于社区民警。”刘道华说,现在每个村居的微信群里有派出所长、管片民警、户籍民警,群众在微信群里就能实时和民警沟通交流,群里不方便说的,也可以互加好友进行私聊咨询。“为加强交流沟通,所里要求每个社区民警的工作微信号都要加不少于1000个群众好友,我的微信号已经加了2100余人了。”刘道华说。
前几日,有群众通过微信反映因为宅基地的问题和邻居发生纠纷怎么办,民警告诉他可通过村干部、镇干部调解,再不行就直接到司法所调解。通过和群众加好友,拉近了民警和村民之间的沟通距离,让村民感到民警就在身边,民警就是亲人朋友。辖区的村民笑言:“和民警都是好友了,咱也不好意思打架了,不好意思干违法的事儿了,不能给好友惹麻烦、给好友丢人啊!”微信预约服务,事儿就顺利办妥了“很多村民的情况是,家里的年轻人出门打工了,只有年老的父母或者年幼的孩子在家,我们加上了微信好友,有什么事情都能帮忙照顾和解决。”为了给村民提供方便,民警们还在微信上为群众提供办理户籍类、出入境类服务咨询,比如新生儿入户、迁移户口、异地补领身份证、办理居住证、办理港澳通行证等问题,群众通过微信直接沟通,一次性将材料准备齐全,避免跑第二趟,一次性办结。“以前出去打工的年轻人想办业务,都委托家里的老人来所里询问,但是老人的表述能力有限,跑一两趟都问不清楚。”刘道华说,现在利用微信直接和民警沟通什么都解决了。举个简单的例子,想查询身份证办理,直接发个微信过来,民警收到后抽空就查了,双方都方便。不仅如此,辖区内的村民还能通过微信预约服务。前两天,在青岛打工的辛某,因为平时工作较忙,就是通过微信预约了户籍民警,周末坐高铁回来办理了孩子入户。
朋友圈里宣传防范常识,村民安全意识增强了此外,微信平台还成了派出所向村民们宣传法律法规、防范各类升级版电信诈骗的新平台。通过发公众号、朋友圈,宣传各类防范常识。比如针对电信网络诈骗,短信电话铺天盖地的情况,刘楼派出所组织在镇驻地宣挂100条横幅,打造宣传防范电信诈骗一条街,营造宣传防范诈骗的浓厚氛围,再通过大量照片、小视频发布到各微信群、民警朋友圈,在微信平台同样营造浓厚氛围,吸引群众的眼球,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今年以来,刘楼辖区未发生造成较大损失的电信诈骗案件。
民警每天的巡逻情况,特别是凌晨巡逻、校门口巡逻、工厂门口巡逻的情况,也会拍照及时发布在各村群、民警朋友圈,在外打工的群众纷纷表示,“之前真不知道派出所的民警巡逻这么认真,考虑得这么周全。既考虑到孩子上学的安全,又照顾到工厂女工的出行,我们在外打工真是放心多了。”
鲍楼村有个在外打工的村民,家中曾经被盗,派出所民警便在他家门口设置了巡逻签到表,定期到附近巡逻,并且拍照发布,这名群众通过微信看到后感动得无以言表。
及时发布辟谣信息,网络谣言止住了微信群是社会治安动态的晴雨表,所有敏感事件都会在微信群里迅速反映并发酵出来,利用微信平台及时获取各类社情民意,及时发现各类敏感事件的舆论动向苗头成为民警开展工作的新方法。
今年7月份,城区发生一起伤害致死案件,民警通过微信群第一时间发现有两个现场小视频在群里大量转发,其中一个视频很血腥。但经过和办案民警核实,该视频是前几天发生在外地的一起事件,并非发生在当地的这起案件,随后民警第一时间安排发布辟谣信息,及时引导扭转了网络负面舆情传播。
上午8时左右发生的案件,紧接着两个小视频在微信群朋友圈疯狂传播,到下午15时许发布辟谣信息,18时左右群里已基本上不再传播,避免了此类信息对更多社会公众造成恐慌。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李殿军倪树峰)“今晚8点钟在村大街播放济宁汶上县建设新城镇新社区参观学习纪实片,请全体村民准时观看。”笔者在5月7日晚饭散步时听到了莱芜农高区(杨庄镇)杨庄村的大喇叭一遍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