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登高望远铸名校 服务社会促发展 ——泰山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省高等教育特色名校建设工作巡礼

泰安日报 2016-10-13 00:00 大字

泰安创业大学落户泰山职业技术学院泰山职业技术学院以优秀等级通过省特色名校验收泰山职业技术学院代表山东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泰山职业技术学院航空服务专业学生在泰安电视台进行专业技能展示泰山职业技术学院为弘扬泰山文化,重建千年泰山书院,是山东省社科普及教育基地  

□高知源

前言

泰山岩岩,鲁邦所瞻。2013年11月,坐落于驰名中外泰山脚下的泰山职业技术学院成功跻身于山东省高等教育名校建设工程之列,成为高扬在齐鲁大地上引领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又一面新旗帜。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学院紧抓难得发展机遇,围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破体制之困,克办学之难,聚八方之力,全力以赴投入到名校建设中。经过三年建设,圆满完成了各项建设任务,学院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内涵建设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示范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办学综合实力显著提升,赢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实现了“学生受益、教师成长、管理提升”,形成了高职教育中的泰山品牌。

回首名校建设的三年,这是一段难忘的历史征程,镌刻着学院改革创新的坚定步伐。职教集团的成立、现代学徒制试点、全国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试点院校、“3+2”与本科对口贯通培养、市创业大学落户学院……名校建设路上留下全院师生执著前行的脚印。

这三年,更是一篇辉煌华丽的乐章,演奏出全院师生员工铿锵有力的奋进乐曲。全国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技能大赛二等奖、全国职业院校就业竞争力示范校、就业率列全省高职院校第一位……一个个荣誉、一座座奖杯,成为名校建设大合唱中的最强音。

谋划篇

强化顶层设计,凸显“服务”价值取向办学理念

适应经济新常态,加强职教供给侧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是历史赋予学院的神圣使命。处于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大时代,能否充分发挥名校效应,趟出路子,积累经验,引领全省职教改革与发展;如何让名校建设真正落地,顺利完成各项建设目标,这一切都考验着学院的智慧与治校办学能力。

站在历史和全局高度,学院准确把握名校建设这一战略发展机遇期,名校建设既要重视顶层谋划,高端统筹,更要脚沾地气,切实可行。要引智借力,激发内生动力,才能形成名校建设的强大合力。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一时间,一批重量级的职教专家受邀纷纷来传经送宝。他们对学院发展规划及名校建设方案进行把脉会诊,研讨论证。姜大源、马树超、匡奕珍、史忠健、王汉忠、申培轩等国内35位职业教育专家轮番登场。

2014年3月6日,名校动员大会在学院报告厅隆重召开,标志着名校建设的战鼓正式擂响。“我的泰职梦”——名校建设大讨论活动激发起全体教职工们的热情,大家集思广益、献计献策,因为这是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

学院组织专业教学团队先后赴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等20多所国家示范、骨干院校取经,为的是学习先进建设经验。

行业企业专家来了,他们为名校建设提出了极为宝贵的建议,名校建设与社会发展的脉搏更加一致,办学定位更加精准,办学思路更加明确。

校友们为母校成为省级特色名校而自豪,他们带来的不仅是对母校衷心的祝福,更是一份感恩和回馈,他们与学院共商发展愿景,共议名校建设大计。

在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的基础上,最终明确学院坚持立足泰安、面向山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德高技高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办学定位,提出了“服务”价值取向的名校建设理念。在发展思路上,按照“一二三四五”名校建设基本思路,深入推进名校建设工程。“一”是围绕一个中心,即围绕“服务”价值取向建设名校。“二”是实施“两轮驱动”,以建设“学习型”“创新型”校园为基础,实现名校建设的学习驱动和创新驱动;“三”是明确三项工作要求,包括服务意识强,服务能力高,服务品质优;“四”是突出“四条主线”,即以“服务学生成人成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教师专业成长”和“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为主线,将“服务”价值取向的办学理念落实到各项具体工作中;“五”是突出“五个重点”,即以专业建设为龙头,突出体制机制、师资队伍、教学改革、办学条件、社会服务和校园文化五个重点;通过纵向的13个建设项目(9个重点建设专业和4个特色项目)、横向的14个载体(“4433”名校建设工程),形成纵、横交织的工作网络,全面推进名校建设,从而实现学院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协调发展和全面发展。至此,学院名校建设的顶层设计蓝图已经绘就。

改革篇

深化内部管理机制改革,激发名校建设内生动力

改革出动力,创新增活力,管理出效益。改革者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才能破解发展难题,树立标杆,形成示范。只有抓住内部管理机制改革这个牛鼻子,才能激发办学活力。

以制定学院《章程》为抓手,完善教代会制度,奠定了民主管理的基石;启动了对学院各项制度立改废工作,出台了新的包括102项制度的《制度汇编》,全面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进程,实现了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民主权力制衡,为学校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院系两级管理办法》的出台,逐步推行院、系两级管理,实现了管理权的下移,扩大了系部办学自主权,激发了系部办学活力。

按照“适岗适位、结构合理”原则,实行全员聘任制。2013年实行干部公推竞岗任用和教师岗位竞争聘用制度,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竞争机制。《工作效能责任追究管理办法》《年度考核实施意见》《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晋级聘任办法》《师生员工奖励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的制定和完善,健全了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晋级、考核制度,人事分配与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2013年选拔了首届101名递进人才,并为每名递进人才发放了津贴,2014年在全市率先完成了专业技术人员晋级,2015年对等级聘任和新聘任教职工工资进行了调整。

一招棋活,全盘皆活。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创造性被进一步激发。校荣我荣,校衰我衰,我为名校建设作贡献成为每一名职工的自觉行为。

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为保证教学质量,学院扎实推进“432”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设。制定了《泰山职业技术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社会公众四个监控主体。通过教学管理制度修订、年度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完善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加强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和实习实训的信息化管理,形成自我检测、自我修正、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机制。并通过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实施动态采集数据,即时分析,为学院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常态化的自主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机制的建立,标志着学院内部质量管理又迈上一个新台阶。

培育优势特色专业,全面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

高职教育的生命力体现在与地方产业的紧密对接上,专业结构与布局只有与地方产业契合一致,高职教育才会有出路,才能彰显特色。

市场有需求,专业就须应势而动,应需而设。以“优势特色专业培育工程”为抓手,学院重点打造了旅游文化、艺术设计与加工专业群、机电装备与制造专业群、现代农业等8个特色鲜明的品牌特色专业群。健全了由学院专业负责人、职教专家和企业技术人员等参与的学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各系分别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总体部署,各系专业建设委员会制定调研制度、明确职责、强化考核,各专业建设团队确保每个专业每年进行一次专业调研与职业岗位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现有专业进行科学论证,提出专业增、留、改、并、撤意见,确定专业调整方案。为保证专业建设质量,学院参考省级品牌专业评估标准,完善了专业评估标准,健全了常态化专业评估制度,要求每个专业每年定期发布年度质量报告。由此形成了常态化的专业调研和岗位分析机制、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和专业评估机制,专业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三年来,学院依托长期办学积累的专业优势,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紧贴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相继增设了工业机器人等5个专业,淘汰了保险实务等10个专业。2013年,立足于泰山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和泰安墨玉资源,新增珠宝首饰设计与工艺鉴定专业,改善了泰安玉石雕刻设计与制作人才奇缺的状况,为泰安市玉石产业的发展、旅游经济的繁荣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2015年,适应“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需要,又新增设了工业机器人专业,为泰安市机械加工、装备制造等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专业设置与泰安市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布局更加紧密,专业服务产业能力进一步增强。

服务教师专业成长,精心培育双师型教师团队

“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民国时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一语道出了大学的真谛。无名师难育高徒,不成名校。

以服务教师专业成长、培养“四有型”教师为目标,学院大力实施“名师递进培养工程”,按照“教学新星、教坛英才、教学名师、功勋教师”四个层次,递进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形成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骨干教师为主体的专业教学团队。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健全教师培训体系,完善《专业带头人选拔培养管理办法》,实施访问工程师制,一系列的师资队伍培训措施的相继推出,培训力度的不断加大,旨在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与能力。

兼职教师是学院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能工巧匠、技术能手为学院带来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一线的生产实践知识和前沿的技术动态,而这正是学院所缺少的。学院出台了《外聘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建立了331人的兼职教师库,设立了100个兼职教师岗。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50%。通过举办讲座、学术交流和报告,与专业教师结对子,合作进行课题研究与课程开发等方式,学院不断加强对兼职教师高等教育理论、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的培训,兼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显著提高。

三年内,学院共派出883人次到澳大利亚、新加坡、台湾昆山科技大学以及国内一流高校及企业学习和培训。走出去,开阔了视野,意识到了差距;请进来,转变了理念,换了脑筋。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你追我赶,在名校建设的赛场上,大家彼此切磋交流,共同成长。

经过名校建设,一些专业带头人成为企业行业专家,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社会服务等方面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骨干教师已经挑起大梁,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开始崭露头角,一支由名师带动、骨干支撑、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已经形成。

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学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只有抓住教学各环节和要素,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改变传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健全质量保障体系,才能真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实施“课程体系优化工程”。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桥梁,也是学生学习成长的“跑道”。根据现代企业对人才的标准和新要求,由校企双方共同修订专业教学标准,突出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培养,共建对应专业群的课程群平台、对应专业的课程模块,成功构建了“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以工作任务或工作过程为依据,注重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综合,又充分尊重学生在个性、兴趣、能力、特长等方面的差异,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

为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成效,学院大力推进以项目为引领的课程与有效课堂教学改革。课程改革突出“能力本位、素质渗透、项目载体、成果检验”的基本理念,有效课堂教学改革,坚持“以学生的学习成效”为评价标准,突出“重设计,以做促学促教;重实效,以学评教评师”的基本理念,以学生到课率、参与率、达标率等六项内容为具体指标,以随机听课为评价方式,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教学过程中倡导运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和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方法。有效教学的实施,改变了课堂生态,改变了过去上课只带手机不带教材、笔记本,上课玩手机的低头族消失了。积极动手实践、主动参与讨论的乐学好学氛围又重新回到课堂。

推行“分阶段、项目化、协同式”实践教学模式。为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学院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要求,探索实施“分阶段、项目化、协同式”实践教学模式。该模式将实践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平台与教学主体等实践教学要素相互融合,构建了“多维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优化了实践教学运行与管理,提升了实践教学质量,解决了高职实践教学运行与管理的主体协作不到位、教学内容脱离岗位工作任务、教学进程随意无序、教学管理职能定位不准等问题,推进了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创新发展。该成果获全国教学成果二等奖,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搭建服务平台,全面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生于斯,长于斯,优秀的泰山儿女最大愿望就是服务乡梓,促进社会发展,改变家乡面貌,为建设幸福泰安贡献力量。

学院紧紧抓住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重大机遇,在突出服务价值取向办学理念引领下,积极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依托计算机应用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和汽车电子技术等重点建设专业,通过整合校企相关研发和人才资源,建设了软件开发、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汽车检测3个技术研发与服务中心,为社会提供技术成果、技术咨询、产品检测鉴定和人才培训等服务。依托汽车电子专业,学院成立了具有独立法人资质的驾校,面向在校生和社会人员开展驾驶员培训;依托旅游管理专业,成立了具有独立法人资质的旅行社,师生全面参与公司管理、运作,在提升旅游专业职业指向性的同时,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大大提升。依托“泰安市现代职业教育研究院”,学院专家积极参与国家、省市旅游体制机制顶层设计、十三五旅游规划编制、牵头组织省市旅游产业对经济、财政和就业贡献的研究,全域旅游开展、乡村旅游开发等研究,大大提升了泰安市旅游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为探索破解中小微企业人才缺乏、科研水平不高的难题,泰安市实行科技特派员制度。2015年1月,首次向市域内工业企业选派了41名企业科技特派员和4个企业科技特派员团队。这其中就活跃着学院26名专业技术人员。他们被泰安市科技特派员领导小组任命为“泰安市第一批企业科技特派员”,占全市特派员总人数的61%;这些科技特派员及团队选派后,在企业人才培养、项目计划、平台建设、科技资源配置等方面,加强科技、人事、经信、财政等多部门之间协作,形成共同推动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合力。此外,12名专业技术人员被泰安市政府项目评审中心聘为“泰安市工程项目评审专家”,8人被聘为泰安市社科专家。政府科技特派员工作和政府工程项目评审工作的开展,为学院教师开展社会服务搭建了平台。

利用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依托市第一公共实训中心、退伍士兵培训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县农技推广人员培训基地、“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等,学院为社会开展各种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为企业开展各项技术服务,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学院成立的泰山文明志愿者服务协会,设置20多个泰山文明服务岗,与泰山景区、泰安市科技馆、泰安聋哑学校、泰安市社会福利院等十几个单位签订志愿合作协议,定期组织科普教育、就业指导、旅游咨询、卫生清洁、心理辅导、帮助孤残儿童和“三无”老人、医疗陪护等活动,成为活跃在社区、厂矿企业、田间地头,服务社会、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服务赢得支持,贡献促进发展。学院立足脚下的这片沃土,充分发挥市职业龙头院校作用,真诚服务于各行各业发展,不仅为追梦圆梦搭建了更广阔的舞台,而且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叫响了高职教育的泰山品牌,学院在名校建设的道路上,步子迈得坚实而有力。

放眼世界,走国际化办学道路,培养国际化人才

全球经济一体化给产业革命带来很多新变化,也给高职教育带来新挑战。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提高学院服务泰安市国际化旅游名城建设的能力,学院大力推进国际化办学,不断拓展国际合作领域。先后与澳大利亚、泰国、加拿大、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展联合培养人才、师资培训、留学生互访等项目合作。建设期内,与澳大利亚启思蒙学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机电一体化技术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招生121人;与加拿大荷兰学院、韩国世明大学等7所国外高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引进了国际先进、成熟适用的职业标准、专业课程、教材体系和数字化教育资源,极大地提升了教学质量。先后派出84名教师到澳大利亚、泰国、台湾昆山科技大学等国家和地区学习培训,有国际教育背景的教师达到20%以上。

成就篇

六十载办学,砥砺前行;一甲子逐梦,春华秋实。2016年9月,省教育厅正式公布学院名校建设获得优秀等级。喜讯传来,全校师生沉浸在幸福的喜悦之中。

以下的一些数据或许可以说明名校建设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效益。通过名校建设省财政投入资金,共撬动地方配套和行业企业等多渠道投入资金1.1亿多元,学院资产总额由建设初期的4.03亿元增加到4.64亿元。其中,教学科研设备总值由建设初期的4966万元,增长到目前的7907万元,增加了2941万元,增长幅度为59%。同时,新增一栋2万平方米的教学做一体化实训中心,新建8466平方米的学生公寓,办学基本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建设期间,学院累计为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近万名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新建国家、省财政重点支持专业11个,新增校企合作企业73家,建成专业优质核心课程53门、校企合作开发教材71种,专业教学资源库9个,新建、改扩建实验实训室72个,教学型工厂4个,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教改课题7项,新增省级精品课程7门,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名师1人。为社会提供各类培训1052622人时,为400余家企业提供培训服务和技术支持,参与企业技术研发、技术改造等技术服务306项,市级及以上各类科研课题90项,发表论文282篇,取得国家专利9项;获市级及以上各类成果奖励34项;取得技术服务收入2128万元。

鲜明的办学特色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广泛赞誉,吸引了广大学子报考学院,生源质量大幅提升,2015年在校生人数达万人以上,创历史新高。就业质量也不断提高, 2015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9.9%,在全省同类院校就业率排名第一。据社会权威数据机构麦可思公司提供的《泰山职业技术学院就业质量报告2014》显示一年后月收入为3334元,比全国高职院校毕业半年后(2940元)高394元。

名校建设促进了学院各项工作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学院综合实力和整体办学水平大幅提高,在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节点上,实现了弯道超车和跨越式发展。

特色篇

“政行企所校”多方联动,协同发展

职业教育的跨界属性决定了缺少了行业企业的参与,也就意味着注定走入死胡同。只有打破单一办学体制,积极开展跨界合作,借力办学,借智发展,合作双赢,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长效机制,才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唯一出路。

推进职教集团建设,打造职业教育旗舰。2013年,由学院牵头,与山东沃尔重工等40余家企业和中高职院校共同组建的泰山机电类专业职教集团成立,全力支持泰安市输变电设备、汽车、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的格局的形成,标志着学院在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多元化办学方面已迈出重要步伐。

区校携手共建,合作双赢谋发展。2014年4月28日,学院与泰安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洽谈协商,签署了区校战略合作协议。区校双方根据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院教育资源特点,就企业用人订单培养、科研技术合作和学生就业创业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与所属泰开集团、青年莲花汽车、航天特车、泰和集团、尤洛卡股份等泰安市骨干企业培植工程进行全方位、多元化合作,专业涉及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汽车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建筑工程技术、电子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等,实现规模化校企合作。学院安排1名副院长到高新技术开发区挂职。区校合作新模式,开启了学院跨界合作多元办学新篇章。

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职业教育过去被称为“断头路”,一直是职教人的痛点。学院积极探索现代职教体系新形式,先后与汶上县职业中专等7所中职学校和山东科技大学、泰山学院2所本科院校分别开展中高职、专本“3+2”贯通培养合作办学,构建了中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职业教育、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培养体系。打破职业发展天花板,架设起成长立交桥,职业院校学生的选择更加多样。可升学,可就业,“条条道路通罗马”,为每一个人的人生出彩创造了更多机会。

积极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构建校企育人新机制。“中国制造2025”吹响了中国向智能制造的集结号,但工匠精神的缺失是中国制造的软肋,而现代学徒制恰恰为工匠的成长和工匠精神的培养提供了最有利的环境和土壤。根据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学院与泰安市泰山玉研发有限公司、泰安市先锋自动化数控设计中心、泰安市遇石记玉石制品有限公司、北京李博生造型艺术有限公司合作的首饰设计与工艺鉴定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联合培养企业急需的人才。为更利于传承身怀绝技大师们的绝活,学院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高毅进、宋建国、李博生技艺大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建立了技能大师工作室,师生在与大师们之间的研讨、产品研发和解决工艺难题过程中,对职业、对技术有了更深地理解和感悟,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得到快速提高。

“德技并重、理实一体”培养模式塑造现代职业人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风向标。面对社会企业普遍感叹职业院校学生缺乏职业精神的现状,经大量调研和实践,学院创新实施“德技并重、理实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在强化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全面提高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使学生在学会做事的同时,更要学会做人,学会交往与合作。其主要内涵为:“德高技高”的人才培养目标,“德育为首、能力为本”的教学理念,“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并重”的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交融”的教学方式。对接行业企业标准,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将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德高、技高“双高型”技术技能人才。各专业根据人才培养规律,结合企业生产、用工实际情况等不同特点,分别探索出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如旅游系根据旅游企业淡、旺季交替生产周期规律调整教学要素布局,在旅游旺季安排学生进企业顶岗实习,淡季回校上课,成功探索出“旺入淡出、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既满足了企业周期性的用人需求,又使学生在真实的职场氛围中培养了职业技能。

打造泰山特色校园文化,培育学生职业精神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泰山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缩影,民族的精神家园。继承传统文化、充分挖掘泰山文化精髓、引入企业文化、积淀大学文化,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与浸润,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成为培养学生职业精神、职业素养的必然选择。围绕育人中心任务,坚持文化育人理念,以培养学生职业精神和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泰山书院为载体,学院大力实施融传统文化、泰山文化、企业文化和大学文化“四位一体”泰山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重建泰山书院,弘扬泰山“五贤”治学精神。出版《泰山书院》刊物,搜集、整理泰山历史文化艺术等资料,组织、编写泰山文化读本,开办讲书堂,邀请国内外泰山文化研究专家、企业成功人士,在讲书堂开展文化等系列讲座,使学生全方位感受体验中华传统文化、泰山文化和企业文化魅力,奠定职业素养精神底蕴。

着力打造体现“泰山”与“职业”特色的校园环境。以泰山书院、泰山松、泰山石刻等泰山文化元素打造学院文化环境,把“进取、担当、包容、和谐”的泰山精神作为学院精神,融注到学生的血脉中,使之成为支撑学生职业素养的精神内核。诸如“从善如登”“厚德载物”等泰山石刻随处可见,象征顽强不屈精神的泰山松遍布校园,休读亭、文化长廊、望岳园等主题景点与泰山精神“重如泰山”的价值取向、“海天之怀”的博大胸襟、“登高必自”的攀登意志和“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融为一体,使文化育人的力量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全面推行“7S”管理,与企业文化紧密对接。借鉴企业精细化管理理念,学院引入“7S”管理,在教学区(实训区)、活动区、宿舍区实行“7S”管理,即(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afety、节约Saving)。在推行过程中,首先从宿舍、教室整理开始,先易后难,逐步推进,最终达到让学生的行为习惯符合标准的目的。其次是抓住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将“7S”管理融入课堂教学、实训项目中。三是结合课程体系改革,将“7S”管理纳入课程形成性考核,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7S”管理的推行,使先进的企业文化进入校园、融入课堂,在严格管理与自我约束中,学生的安全、质量、规范、自律等意识逐渐提高,深感职业素养为职场安身立命之本,更加注重日常生活学习习惯的养成,大大提高了职业素养教育效果。

创新创业助推创新型人才培养

“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在中国掀起一个大众创业、草根创业新浪潮。2015年12月26日,泰安市创业大学落户学院并正式启动。创业大学的成立,有效整合了各类创业培训资源,建立培训、实训、孵化、服务相结合的一体化创业培训新机制,不仅丰富了泰安市创业培育和孵化的载体平台,增强了创业帮扶的实效性,也为学院创新创业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

学院把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教育活动为载体、以实践锻炼为手段、以创业大学建设为平台,“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通过开设创新课程、举办创新创意比赛和社团活动,指导学生制定创业规划,进行创业实践,建立创业项目库,对有创业潜力的项目进行创业孵化;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鼓励学生参与企业技术革新、工艺改造,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促进创新成果形成与转化。学院创新创业工作开展的风生水起。

工艺美术系创设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创业环境,组建学生搭伙众创空间,开展创客分享活动,初步建成汇聚创意的“创梦工坊”。一走进工艺美术系学生众创空间,你会立刻被学生们的琳琅满目的创意作品所吸引。

刘志飞,2014级国际交流学院中澳建筑专业学生。从开始组织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社,一起交流创业实践的想法,到尝试创新创业实践。代表学院首次参加全国第十四届大学生挑战杯大赛就获得山东省三等奖,实现了学院在全国挑战杯大赛上零的突破。2015年6月30日,刘志飞终于领到了自己创办的泰安市泰山区晟森商贸有限公司的营业执照,一个崭新的创业实践平台终于搭建起来,一群有志于创业实践的泰职学子有了自己展示的舞台。2015年8月,公司旗下的印象印社和酷吧饰品店顺利开业。他们的下一个项目“阿里巴巴的菜鸟驿站”也在紧张的申请筹备中。正是创业,支撑起梦想的天空,照亮了现实之路。

展望篇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所有攀登泰山者的梦想。名校建设虽然结束了,但是泰职人追逐建设国内一流高职院校的梦想却从未中断。

千帆竞发大潮涌,百舸争流正当时。纵目极望,国内高职名校强校林立,谁数风流?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学院正以特色名校为新起点,以全国教学诊改工作试点为新契机,以综合改革为新动力,振奋精神,满怀豪情地向着创建全国优质高职院校的目标奋力攀登!

新闻推荐

电动三轮被撞,一家五口受伤大人提前出院,省钱给孩子治疗

高额的治疗费,让王加林不堪重负。本报记者苏洪印摄电动三轮车被撞得四分五裂。受访者供图30岁的王加林正经历着人生中最灰暗的一段时光。一个月前,在一次车祸中,他的母亲、妻子、儿女以及侄子一...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