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远亲不如近邻”

济宁晚报 2016-03-15 07:08 大字

■本报记者张彦彦本报通讯员张峰“人家都说有高有矮是庄稼,有老有少是人家;俺现在上有九十多岁的老人,下有刚出满月的孙女,觉得俺这个家就很幸福。”汶上县郭楼镇西海子村村民张洪燕说。然而她口中的老人,并不是她的亲人,而是她照顾了二十年的孤寡老人赵茂海。

1981年底,郭楼镇西海子村55岁的赵茂海从魏庄煤矿退休回到家里。这个每月能领近100元工资的“大干部”不但没过上让人羡慕的好日子,相反却逐渐贫困潦倒了。退休之后,唯一的儿子赵忠勤精神病情越来越严重,轻则摔盆砸碗,重则打爹骂娘;妻子精神压力过大,最终患上了食道癌;自己因长期在井下工作,下雨阴天浑身疼痛。好在妻子虽然患病,还能给他洗衣做饭,勉强维持这个家。然而,好景不长,1995年春节刚过,饱经病痛折磨的妻子撒手而去,将老赵和这个精神病的儿子推向了生存的边缘。“婶子刚死的那些天,爷俩几天不做一顿饭,就吃点凉干粮、喝点水。看到大爷龟缩在大门底下,瘦得像干柴,嘴里不停地说,活着还不如死了,我就觉得可怜。谁家都会有困难,哪有见死不救的?”看到老人生不如死的样子,与他是对门邻居的张洪燕产生了怜悯之心,每天给他父子做顿饭,洗洗衣服成了她“份内”的事。时间长了,老人的儿子似乎也明白了什么,他不但不打骂张洪燕,而且有时很听她的话,这让老人燃起了生活的希望。终于有一天,老人用乞求的口气对她说“你来我家过吧,我把你当闺女待”。看着老人期待的眼神,张洪燕无法拒绝。第二天,她与丈夫赵忠贵一起来到老人的身边,从此成了一家人。

在张洪燕的精心侍候下,老人过上了正常的生活。2008年冬天,老人的儿子病情愈发严重,最终不治身亡。尽管儿子的病逝是预料之中的事,但还是给老人不小的打击。那些天,老人常常坐在院子里发呆。临近春节前的一天早晨,老人洗完手后不慎将脸盆打翻,继而滑倒在地,造成了腿部粉碎性骨折,从此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

除了一日三餐要端到老人嘴前外,大小便成了最大的难题。在刚刚卧床的那几天,张洪燕给老人喂饭,丈夫赵忠贵给老人清理大小便。春节之后,迫于孩子上学,老人治病等多方面的原因,丈夫只好外出打工,侍候老人的重担就压在了张洪燕一个人身上。“让我给他洗屁股,最先我也很难为情。”说到此事,张洪燕难免有片刻的尴尬,很快又恢复了平静,“但老人爱干净,不给他洗,脏得实在受不了。后来横下心,洗就洗吧,就当作给自己的爹娘洗。”从那之后,给老人洗屁股、换尿布成了侍候老人的重要内容。

由于长期卧病在床,再加上丧子、丧妻之痛,老人变得郁郁寡欢、喜怒无常,常常说一些莫名其妙的话。为了转移老人的注意力,她除了每天坚持给他擦洗身子、打扫卫生以外,还把他最值得骄傲的“光荣退休”的牌匾挂在他的床头前,然后带着孩子不厌其烦地听他讲述当年的辉煌业绩,每每此时,老人显出特别的兴奋和幸福。“俺结婚的时候,公公婆婆都去世了,俺就觉得家里没有个老人,不像个家样。今年大年初一,我和俺对象带着孩子给他磕了个头,他高兴得合不上嘴。”说到这些,张洪燕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

张洪燕悉心侍候孤寡老人的事迹得到了大家的尊重和赞扬,树立起了新时期一面孝老爱亲、诚信友善的旗帜。目前,该镇正以张洪燕为榜样,开展了“邻里互助”的关爱行动,组织号召全镇3000多名党员干部和热心群众,与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大病患者和贫困群众结对帮扶,以邻里间的互帮互助弘扬传统美德,推进社会和谐。

新闻推荐

路笃俊荣获“全国优秀农民工”荣誉称号

本报济宁讯(通讯员郭召利王恩军)近日,全国优秀农民工和农民工工作先进集体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济宁市人社部门推荐的“济宁市技术能手”、汶上...

汶上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汶上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